你在自嘲“打工人”,有人卻很羨慕


作者 | 南風窗記者 何國勝

2020年10月29日,國新辦宣布中國摘掉了“B肝大國”的帽子。依據是:5歲以下兒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降至1%以下,

這被世界衛生組織譽為發展中國家典范。

新聞底下,很多人評論,“希望B肝能盡快根治”“B肝什么時候能徹底根治?”

沒錯,當今的我們,面對B肝病毒,仍然無力。目前,我國還有7000萬人感染了B肝病毒,仍是世界最多。

01

隱匿者——B肝病毒

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B肝,是一種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機體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種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細胞內并會損害肝細胞,引起肝細胞炎癥、壞死、纖維化。它跟艾滋病擁有同樣的傳播途徑——血液、母嬰垂直傳播(分娩和圍產期)和性接觸,但相比艾滋病,它更溫和也更隱秘,

B肝不是一種急病,不像現在的covid19一樣,幾天十幾天內發生明顯的身體病變,從感染病毒到肝炎發作,一般有一二十年的時間,很多時候,如果不做血檢,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感染了B肝病毒,

它就像一只黑夜里的烏鴉,燈不打過去,你知不道它在那里。


這是B肝病毒的“溫和”導致的,

B肝病毒進入人體后,并不會造成直接的傷害。在它被人體的免疫系統識別前,它和人體和諧相處,達至一種微妙的平衡,互不侵犯。

因為國內的大多數B肝感染者都是通過母嬰垂直傳播,所以在這些感染者成年和免疫系統成熟之前,并不會出現任何明顯的感染反應,但病毒會大量復制,所以有些人檢測出了天文數字般的病毒載量,但肝功能正常運轉。

病變發生在免疫系統識別出侵入者的身份之后,人體免疫系統成熟后,會識別出B肝病毒,并對其發動瘋狂攻擊,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因為B肝病毒寄生在肝細胞內,與肝細胞共存亡,所以免疫系統在擊殺病毒的時候,肝細胞也被波及,因此肝臟出現炎癥。

病毒和免疫系統的較量會有輸贏。免疫系統取勝后,B肝病毒復制活躍性大幅降低,并轉入“地下工作”,肝功能恢復正常,人體和病毒再次處于一種微妙平衡狀態,這幾乎是B肝患者能恢復的最好狀態,在這種狀況下只要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就能維持這種平衡狀態直至終生。


(2006年8月3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肝炎防治宣傳教育活動上,劉德華坦言他很小的時候就檢查出有B肝,是B肝病毒攜帶者

如果二者難分勝負,在病毒不斷復制和免疫系統的不斷攻擊的持久戰中,肝臟不斷喪失正常功能,肝硬化、肝癌可能隨之而來。

因為肝臟沒有神經,人們不會有痛感,所以B肝的癥狀也表現得“溫和”一點——乏力、食欲不振、厭油膩和出現黃疸等。

02

B肝大國“興衰”

在病毒的歷史中,B肝病毒并非一顆“新星”。2007年,希伯來大學部傳染病和熱帶病研究的Mark Spigelman 教授在韓國一具500年前的孩童木乃伊中發現了B肝病毒,

漫長的歷史中,B肝病毒和人類相伴相生,而它第一次真正“顯露真身”是在上世紀60年代,1964年,美國生物學家Baruch Blumberg發現了引發乙型肝炎的病毒,六年后,倫敦Middlesex醫院的D.S Dane用電子顯微鏡發現了完整的B肝病毒顆粒。

在中國,對于B肝病毒的研究始于1973年。當年,北京大學部附屬人民醫院檢驗科主任陶其敏教授開始研究B肝,并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表面抗體的檢測方法,

B肝被稱作“中國第一病”,沒有人說得清楚,誰是中國第一批感染B肝病毒的人,以及怎么被感染,

這個古老的病毒到了近代才產生大規模的傳播,這源于醫療技術的發展,近代后,醫源性傳播成了B肝傳播的主要途徑,因為人們之間血液交換興起了,


(乙型肝炎病毒3D結構圖)

上世紀90年代,B肝在中國的傳播迎來了峰值。1.2億,這是留在那一代B肝感染者腦海中難以抹去的數字。

1992年,我國進行了建國后最大規模的全人群B肝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人群B肝病毒感染率達60%, 1 – 29 歲的人群中,B肝病毒攜帶率(表面抗原陽性率)為 9.75%,高于世界衛生組織劃定高流行區的標準——8%。

知名醫學雜志《柳葉刀》發表的一篇文章《B肝在中國》提到,國內有1.2億B肝病毒攜帶者,大約是全球攜帶者總數的 1 / 3。

那個年代,血漿經濟大行其道,隨之而來的是傳染病的趁機肆虐。艾滋病的迅速傳播,使人們意識到非一次性針頭亂用的危害,B肝病毒,也是趁著那個“黃金視窗期”大肆攻城略地。很多人被感染后找不到原因,最終回溯時,都把源頭指向了那個在爐子上被蒸煮的針頭。

直到2006年,我國才從高流行區降到中流行區,1 – 59 歲的人群B肝病毒攜帶率為 7.18%。

在更長的感染歷史中,分娩時的母嬰垂直傳播是最主要的感染方式,尤其是在圍產期(懷孕28 周到產后一周),世衛組織指出,在沒有任何預防干預的情況下,對于感染B肝的母親,母嬰傳播的風險處在70%至90%之間,而且這一時期感染導致慢性肝炎的病例,約為95%,其次是5歲以前感染的幼兒,更容易轉為慢性肝炎。


(紀錄片《生門》中一名患B肝的孕婦

B肝目前無法治愈。所以,面對B肝,最有效的方法是預防。

1981年,第一支B肝疫苗在美國上市。1989年,迫切需要制造疫苗的中國,直接承接了美國B肝疫苗技術轉讓。3年后,我國開始實施新生兒接種B肝疫苗政策,不強制,需自費,接種率并不高,在這之前,中國的新生兒沒有任何的保護措施。80后是最后一批沒有疫苗保護的新生兒,目前他們也是最大的感染B肝病毒的年輕群體。

經過10年的自費狀態,2002年,B肝疫苗納入國家擴大免疫規劃。2005年,B肝疫苗被納入國家一類疫苗,全部免費接種。

疫苗的推廣,效果顯著。自我國兒童接種乙型肝炎疫苗以后,病毒性肝炎發病率從 1982 年的 8%-15% 降低至 2015 年的1%以下,1992-2014 年,全國有約 9000 萬人因預防接種策略而免受B肝病毒感染,減少了近 2400 萬B肝病毒表面抗原攜帶者,減少肝硬化、肝癌等引起的死亡人數約為430萬,

直到今年10月29日,國新辦宣布我們摘掉了“B肝大國”的帽子,為此,花了20多年時間。

03

歧視比病毒更有害

“正如疾病是人生最大的不幸,病人最大的不幸是孤獨,當疾病的傳染性使那些本該前來助一臂之力的人避之唯恐不及時,甚至連醫生也不敢前來時…這是對病人的公民權的剝奪,是將病人逐出社會…”這是蘇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隱喻》中的論述,

傳染病總是跟歧視綁在一起,而這種歧視來自于對疾病的畸形隱喻。艾滋病經過社會文化的扭曲解讀后,隱喻著不潔和恥辱,而人們樂于將這種疾病的隱喻轉移到患者身上,歧視就此產生,

B肝,作為一種傳染病,也無法避免被歧視的宿命。

2003年,浙江大學部畢業生周一超參加公務員考試時因體檢查出B肝而未被錄取。一怒之下,他扎傷兩名工作人員,致一人死亡。B肝歧視以這樣一種慘烈的方式,第一次進入公眾視野,


(電視劇《蝸居》臺詞)

歧視行為不僅在社會個體層面產生。上世紀 90 年代,從《中央國家行政機關錄用公務員體檢專案與標準》到 1976 年的《中國食品衛生法》和 2006 年的《食品安全法》,都對B肝攜帶著設定了職業禁入,

這種歧視給B肝患者和B肝病毒攜帶者帶來的傷害,遠大于疾病本身的傷害。異樣的眼光和各種限制,真的在把病人逐出社會。

歧視讓他們不敢就醫、不敢工作、不敢結婚、不敢養育子女。

本質上,歧視來源于不了解和誤讀,大家聞B肝色變,夸大了B肝的傳染性和傳播途徑。人們把一種通過血液或體液傳播的病毒,夸張成了不能接觸、靠近的超級病毒。

而世衛組織明確指出“與感染者共用餐具或炊具、感染病毒的母親進行母乳喂養、擁抱、接吻、咳嗽或打噴嚏”,均不會傳播B肝病毒。

目前,國內官方已取消了對B肝患者和病毒攜帶者的各種職業和求學禁入,B肝檢測從體檢中剔除,但歧視并未就此消失,很多用人單位還是以各種方式和理由進行B肝檢查,并將B肝患者和病毒攜帶者拒之門外。


(青海樂都,兒童在學校接種B肝疫苗)

很長一段時間內,B肝代檢成為一個很大的產業。

這雖是明顯的損害權益,但很少有人會去維權,一是不想讓更多人知道自己感染B肝病毒,二是維權費時費力費錢,

此外,另一個誤解來源于人們對B肝患者和B肝病毒攜帶者的混為一談。二者都受到了感染,但情況相差很多。B肝病毒攜帶者肝功能正常,沒有慢性肝炎表現,只是感染了B肝病毒。只要定期檢測、保證健康生活習慣,終生可不發病,不服藥,甚至有些人一輩子不知道自己感染了B肝病毒,在當下7000萬的B肝感染者中,大部分是B肝病毒攜帶者而非B肝患者,

“每個降臨世間的人都擁有雙重公民身份,其一屬于健康王國,另一則屬于疾病王國。盡管我們都只樂于使用健康王國的護照,但或遲或早,至少會有那么一段時間,我們每個人都被迫承認我們也是另一王國的公民。”

所以,請大家收起歧視,在疾病面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

編輯 | 黃靖芳

排版 | 何一口

2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我想啊,我這樣的打工一輩子,到老有能有什么,一一代如此,希望在那?好自嘲!

  2. 還真不是自嘲!是真人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