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生氣,但我不說”:如何體面地表達憤怒?



上學時,有個小男孩總愛拿圓規戳我背。

我媽就告訴我,那你也戳他,不要讓人覺得你好欺負。

說起來容易。可是,我做不到啊,我不想變得和他一樣討厭,不體面(但其實心里是怕的,哪怕是腦海中的暴力對抗,也覺得害怕),結果什么都沒做,

很多年過去,“如何表達憤怒”依然是人生難題,

大部分情況下,我明明已經非常傷心/很氣了,但對方甚至不知道我在生氣。只能從“被拉黑”、“主動疏遠”、“離職”、“退出群聊”等行為中推測:啊,她剛剛生氣了,但是為什么呢?

簡單心理的文章寫過很多次,情緒的管理有三步:識別(recognize)、表達(verbalize)、管理(manage)

毒雞湯常常教人跳過前面兩步,直接針對最后一步說:吃虧是福,知足常樂,你要退一步海闊天空,

它背后的意思是:憤怒是壞的、沒用的。人生的真理是永遠假裝理性鎮定、怡然自得——這導致人們常常無法識別和表達自己的憤怒,把“壓抑”當成“情緒管理”,

讓我感同身受的是,不久前一篇文章的評論區,大家普遍表達的困惑并不是“如何控制憤怒”,而是“不懂怎么表達憤怒”

——要么忍著忍著突然發飆,要么心跳加快、手抖、說話帶哭腔:


不知道如何開口反駁別人;

還沒說話已經開始哽咽了;

獨自在內心默默“表達”憤怒;

反復告訴自己:別生氣,生氣也沒用

……

心理學家認為,這些“無法生氣”的舉動,可能是因為你不允許自己表達消極情緒,你在內心深處認為,憤怒是“不好”的,它會讓人產生“分離、不同和孤獨”的感覺(Lerner,1988),

事實上,憤怒是人類最普遍的情緒之一,它再正常不過了。憤怒的存在是一種內在的警報,它告訴我們有些事情不太對勁,比如你的人際邊界遭到了侵犯。

當你壓抑憤怒時,它被掩蓋、否認和內化,可能導致不健康的情緒反應,讓你進行內在自我攻擊(自卑、羞恥、孤立、內疚)。

如果你也是一個無法當面生氣的人,我們會在這篇文章里聊聊,憤怒的“顯性”交流不僅是勇敢行動的催化劑,也是自我得到治愈的開始。


圖/npr


什么才是“體面的生氣”?

沖突解決教育協會(Conflict Resolution Education Connection)認為,憤怒有三種表現方式:

被動憤怒(PASSIVE anger):當一個人回避憤怒情緒時,ta會將憤怒的表達內化,比如摔門、記仇、報復、斷絕關系……都是消極憤怒的表現。

攻擊性憤怒(AGGRESSIVE anger):以傷害他人(情感、身體、心理)的方式表達憤怒,比如大喊大叫、暴力毆打、惡言相向,

自信憤怒(ASSERTIVE anger):憤怒以一種不具威脅性的方式直接表達給當事人,這是所謂憤怒的“建設性溝通”手段。

這三種憤怒的表現、影響,大致可以歸為下表:

被動憤怒

PASSIVE

自信憤怒

ASSERTIVE

攻擊性憤怒

AGGRESSIVE

特征
抑制感情、讓別人幫你做選擇、感情上不誠實、間接的自我否定,如果光看結果,你是輸的那方。你的憤怒是間接表現出來的 直截了當地進行自我表達、自尊、為自己做選擇、適當誠實。把輸贏轉化為雙贏 貶損他人、為別人選擇、不恰當的誠實(不得體)、直接的自我捍衛,如果光看結果,你是贏的那方 你的感覺
焦慮、忽視、無助、被操縱。對自己和/或他人生氣 自信、自尊、目標導向、有價值,之后:完成任務 正直、優越、嘲諷、控制。之后:可能有內疚 他人感受
愧疚、失望、有優越感 有價值的、受尊重 受辱、防御性、怨恨、傷害 他人對你的看法
缺乏尊重、不信任,可能被認為是好說話的人,不知道你的立場 尊重,信任,知道你的立場 憤怒、報復、不信任、恐懼 結果
別人以你為代價來實現他們的目標,你的權利被侵犯了 未知
你以犧牲他人為代價來實現你的目標,你的權利得到捍衛,別人的權利受到侵犯 行為背后的基本觀念 我不該讓任何人不舒服或不高興,除了我自己 我有責任保護自己的權利:我尊重別人,但不一定尊重他們的行為 只有通過攻擊別人才能保護自己

研究發現,“爆炸性憤怒”(向他人發泄)和“憤怒內抑”(將憤怒控制在內心)( Siegel,1985年)。這兩種情況都會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比如可能導致個人在在情緒和社會層面的功能的不適應,抑制任何情緒(包括憤怒),都會導致積極情緒體驗減少,社會功能受損,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John&Gross,2004)。

不難看出,被動憤怒和攻擊性憤怒,都不如“自信憤怒”體面。



為什么說出“我生氣了”這么難?

心理學博士Rebecca Propst發現,人們之所以害怕發火,至少有以下8個原因:

1)認為自己想說的話“違背大多數人的觀點”;

2)害怕被報復;

3)覺得自己會輸,或者自己會在沖突中“僵住”(freeze);

4)不想傷害其他人;

5)害怕別人會怎么反應,因為ta們從前不認可你的觀點;

6)覺得不能在不失去勇氣的情況下做這件事;

7)發火后會內疚;

8)僅僅是因為不知道如何表達,

……

這些感覺的來源可能是:

無法識別、感受自己的情緒,產生了對憤怒的麻木感覺(有時這會造成“軀體化”,表現出身體癥狀);

不發火,是一種無意識中想要控制局面的表現(如果我能控制住自己,雙方就能和解,這樣結果還是好的);

存在一種根深蒂固的認識:覺得自己在人際關系中“不值得”。即便呆在一個虐待關系中,也認為自己的憤怒是不合理的;

在生命早期的關系中,當別人不尊重你時,你的表現就是“僵住”。早期創傷或PTSD(創傷后應激障礙)可能導致你不會發火;

壓抑憤怒所導致的內在攻擊,可能讓你覺得對方不當的批評是有道理的。所以你的反應不是憤怒,而是自我批評;

認為“發火”一定會破壞依戀關系,因為在你的經驗中,家庭成員或同齡人使用憤怒來“打破關系”,而不是“讓事情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即使我表達憤怒,也沒什么用,一切都不會變的”。這種情況被稱為是“習得性無助”,長期的壓抑憤怒導致個人在心理層面感到疲憊,它影響到了你改變的能力。


圖/Inc. Magazine

一些性侵研究顯示,許多女性在成年之后,才第一次體會到憤怒。

心理學家認為,習慣性壓抑憤怒,可能來自于童年親密關系中的防御行為。

當一個人還是小孩子的時候,ta是無能為力的,可能感覺不到憤怒的情緒,最有可能的應對手段,是使用了分離(dissociation)或抑制(repression)等防御措施(Eckstein等,2006),

當大環境不同情、不回應、不支持ta的需求時,防御系統就會被激活。因為即使是表現出了憤怒,孩子也明白,這會讓ta面臨更嚴重的后果。

但壓抑的代價是什么呢?

被壓抑的憤怒并不會自行消失,而是轉化為兩種主要情緒,一種是自責(內疚),另一種是泛化的焦慮。


憤怒的“顯性”表達,才是自我療愈的開始

要表達我們在上面所說的“自信憤怒”,關鍵是多進行“I-statement”(以“我為開頭的敘述”)

比如:我難以接受這樣的評價/我覺得很生氣/我感覺很不好/我沒有你說的這么差,

在這個過程中:

重要的是要談論你的感受,而不是關注他人的行為或言語;

把問題語境化,避免使用“永遠、每個人”這樣的詞語……明確問題的具體內容;

談談你想要什么,比如:“我只想讓你也給我們留點時間”,

你可能覺得這種方法很扯淡,因為在現實情境下,說出這樣的話不太容易,你也許會擔心自己顯得可笑,或者“不夠有力量”,


圖/Unsplash

但這些話的背后是真正的自尊自信。自信,意味著以適當的語氣直接表達憤怒,不貶低他人。

沒有捷徑,們需要無數次練習的,正是這種“不含敵意的堅決”,

為了能做到這點,這里有7個心理技巧可以借鑒:

1)承認它。

坐著別動,不要逃跑,把自己當成一個有點情緒化的孩子。感覺到這種情緒是可以的——不要告訴自己“你要冷靜下來”、“忍忍就過去了”,

2)找到真正讓你憤怒的是什么,與“內在的自我”交朋友

憤怒是一種常被用來掩蓋“核心傷害”的次生情緒。它的背后可能是恐懼、脆弱、失控等讓人相當不舒服的情緒,所以人們下意識地轉變為憤怒模式,

你憤怒的是“當下的事件”還是“被勾出的歷史情緒”?有時激起憤怒感覺的,可能是當下的某個“開關”所喚起舊的自我懷疑。

……

不管這是什么,當這些防御機制被創造時,那個“我”通常還是年幼的、恐懼的、易受傷害的,與“那個自己”交朋友,需要你足夠溫柔、寬容、穩定和安全。


憤怒只是情緒的冰山一角

Men For Change, The Online Healthy Relationships Project, 1998

3)認知重構(reappraisal)

這里要解決的問題是:你憤怒的物件準確嗎?

憤怒的經歷往往與認知扭曲有關,比如對事件重要性或應對能力的誤解,一個憤怒的人往往會“過度泛化”別人行為的含義,并把自己的行為“窄化”為二選一(做/不做)。

4)練習一種名為“心理疏離(Psychological distance)”的技巧,

先深吸一口氣,然后停下來,想象自己在未來回顧這件事,或是站在朋友的立場上想象ta會怎么建議,心理疏離并不會完全消除你的情緒,而是鼓勵你使用第三人稱和自己交談,并隨后采取更有建設性的態度;

5)格式塔練習,

使用格式塔心理咨詢流派的“空椅子”技術,把一把椅子放在你坐的椅子對面,想象你生氣的那個人坐在椅子上,練習你想說的話;

6)打破內心的“阻滯”,你需要先學會以次充好。

在憤怒的表達練習中,“是不是足夠好”并不重要,不要指望立竿見影的成功。你可以從說出粗略的想法開始,當我們對自己的情緒反應更加熟悉時,就可以慢慢找到更好的表達方式。


圖/Stanford University

7)找到支持性伙伴/心理咨詢師,創建一個安全的、表達憤怒的環境。

在臨床治療中,“憤怒”常常是一個人走向康復的起點

當一個孩子在童年遭遇虐待,ta可能當時不會感到憤怒,取而代之的感覺而是麻木、無助、恐懼,

但一項大型敘事研究顯示,一些童年遭遇虐待的中年婦女之所以在后半生茁壯成長,就是因為她們將憤怒發泄了出來。

有時候憤怒無法被表達,可能是因為“環境不夠安全”。

在咨詢室里,心理咨詢師創造了一個可以“容納一切參差不齊、粗糙和鋒利邊緣”的容器,允許來訪者的憤怒被一點點表達出來,讓恐懼的內心可以意識到,還有另一種安全的運作方式。

一位“第一次憤怒”的朋友說:

當我生氣的時候,我整個身體里有股沸騰的感覺,頭還有點暈,

當我終于把憤怒發泄出來時,我一點也不平靜,邊說邊哭,還口吃。

但我是誠實的,我很脆弱,

我從來沒做過比這更勇敢的事了。我繃直了背、大聲說話、不再隨便道歉,

這意味著傷害我的人,必須承擔ta的所作所為。

學會讓自己生氣并不簡單,這是一種基本的自尊信念,

祝你能夠順利生氣!

(責任編輯:劉聰聰_NBJS1230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