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湖骨笛:八千年前的笛子如何顛覆音樂史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對中國人而言,最早認識“羌”字,幾乎都是從唐代詩人王之渙的這首《涼州詞》開始的;對漢、唐之后所有中國人而言,“笛”就是“羌笛”、“胡笛”,它是胡人、也就是西域羌人的發明創造,并非華夏族原有的樂器。
但1984年~2001年,30多支截取仙鶴(丹頂鶴)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相繼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破土而出——而賈湖遺址,卻是距今7800年~9000年的、華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遺址。


據專家介紹賈湖骨笛橫空出世意義巨大,毫無疑問為研究中國音樂與樂器發展史,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但賈湖骨笛能夠改寫的,遠非整部中國音樂史那么單純簡單,更為重要的是,賈湖骨笛作為罕見的史前神器、作為中華民族必須翻越的從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座珠穆朗瑪峰,其對此后聞名于世的中國禮、樂制度,土生土長的中國道家、道教,乃至整個中國文化、文明的重要影響,恐怕語言文字也就只能略述一二了。



賈湖骨笛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
該骨笛是用鶴類尺骨管制成,磨制精細,7孔,在第六孔與第七孔之間有一小孔,經測音可以發兩變音,應為調整第七孔發音而鉆的調音孔。值得注意的是,該墓出土有兩件形制相似的骨笛,據測音研究,它們是一雌一雄,印證了中國自古雌雄笛的傳統,
此笛經試奏,證明是一種豎吹骨笛,也是后世豎笛或洞簫類樂器的祖型。當時的人們利用此笛吹奏出有節奏的音符,以此表達對生活的感受和對神靈的尊敬;現代音樂家們使用此笛仍能吹奏五聲階的曲子《小白菜》。
用鶴的尺骨制成,多為七孔,取其中保存完整者,用豎吹方法測驗,可奏出六聲音階的樂音,此遺址骨笛是世界上發現年代最早、至今尚可演奏的樂器,反映了我國史前音樂文明的高度發達。經過探索,音色明亮、古樸,有著原始風格的古樂之聲已經從賈湖骨笛“散入”現代人的耳鼓。
專家李宏說“它有兩個八度的音域,并且音域內半音階齊全。這意味著賈湖骨笛不僅能夠演奏中原傳統的五聲或七聲調式的樂曲,而且能夠演奏富含變化音的少數民族或外國的樂曲。這種實踐,讓我們清楚了賈湖骨笛在音樂文化中所具有的意義,賈湖骨笛已經具備七音階甚至變化音級,而與之同時期的其他旋律樂器卻處于三聲以內的音域范圍,而七音階的產生,無疑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而我們的實踐,強烈沖擊了曾經認定的傳統音樂以五聲為主干的觀點,也讓我們折服于史前先民那不可思議的創造力!”

2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賈湖骨笛是在俺舞陽老家出土的,自豪!

  2. 真正的骨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