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NO.1696–走到今天這一步
作者:中年維特
制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2020年10月12日,法國中學教師塞繆爾·帕蒂在課上用了《查理周刊》關于穆罕穆德的漫畫。一名穆斯林學生家長感到被冒犯,在社交媒體上公布了帕蒂的個人資訊,并鼓動其他家長聯合起來針對帕蒂,希望學校開除他。親伊斯蘭的組織也紛紛做出類似表態。
《查理周刊》事件當年震驚世界
這次,悲劇再次發生
(圖片:conejota / Shutterstock)▼
事情越鬧越大,然而這名老師被警察調查時表達了自己的疑惑——那名學生當天根本就沒來上課。后來這個孩子也因為操行和遲到問題被停課兩天。
悲劇最終還是發生了,16日,一個18歲的車臣籍小伙子買通了兩個學生,在校門口殺害帕蒂并將之斬首,行兇過程中高喊口號“真主至大”。事件之慘烈引起了主流輿論反轉,一改往日緊繃政治正確一根弦的情形。馬克龍也在講話中表示要:“采取行動打擊伊斯蘭極端主義。”
那么,帕蒂老師所在學校的師生關系何以對立至此?這一次法國輿論為什么沒有刻板印象中和稀泥的白左特質呢?這背后有反應了那些社會現實呢?
潘多拉魔盒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開始,法國就出現了生育率下降,希望引入大量外國廉價勞動力緩解國內勞動力市場的失衡。
世界各國在戰后嬰兒潮后生育率都快速下跌
很多富裕的發達國家則很早就跌到了2以下▼
南歐的義大利作為傳統的勞動力來源地,在那個時代經濟也有所發展,勞動力價格逐漸走高。所以法國開始將目光投向了曾經營多年、法語較為普及的北非前殖民地,大量男性穆斯林人口開始涌入法國,
法國的非洲殖民地曾經非常遼闊
法國人對法屬非洲的執念也很深(尤其北非)
也曾試圖將馬格里布真正納入法國,相互比較了解▼
北非的突尼斯和阿爾及利亞于是成為法國穆斯林移民的重要來源。此后伊斯蘭世界來法國工作的人越來越多,來源也越來越廣,其中不少人取得了國籍,還帶來了家眷,到1973年時通過與家人團聚方式進入法國的移民就有81000人。
這些人就這樣成了名正言順的法國人,
來了就是法蘭西人,然后是第二代第三代
逐步徹底融入法國社會(如果可以的話)
(圖片:Gail Palethorpe / Shutterstock)▼
進入法國的第一代穆斯林移民通常從事低技術工作,雖然不盡人意,地位邊緣,但相較于在老家生活還是有所提升,作為第一代移民,他們中許多人又呼朋引伴,帶來了不少親故,隨后法國又出于人道主義吸納了巴爾干、車臣等地的穆斯林難民,到20世紀末,法國已經有了500萬穆斯林人口。
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懸殊的經濟差距
而且這個差距未見縮小,甚至還在擴大
由于過于懸殊,北上歐洲的打工人自然無窮無盡▼
恰逢60、70年代,法國推行福利社會,在郊區興建了大量高密度高層住宅作為廉租房,這對初來乍到的移民很有吸引力。
移民大量涌入郊區的廉租房,并按照自己原有的習慣改造社區,在社區中營造自己熟悉的環境,尤其是通過集資建設了大量清真寺。很多樂觀的法國人幻想中的移民對法蘭西文化的認同感,其實并沒有真正被建立。
伊斯蘭教在法國的歷史比移民大潮更久一些
共和國保護所有信仰的原則
早在1926年巴黎大清真寺建成時就已立下
(圖片:Wikipedia)▼
同時,這也逼走了廉租房社區的法蘭西居民。最終,城市郊區的廉租房承載了600多萬人,將近法國人口的十分之一,其中只有17.6%是非移民。
而那些清真寺,就成為了穆斯林移民的活動中心。畢竟法國政府很難直接出面干預宗教事務,寺里工作的阿訇與伊瑪目到底在宣傳什么內容,只有附近的穆斯林居民知道。也正是這些神職人員,極大地影響了法國穆斯林的社會認同,特別是90年代崇古的薩拉菲派傳入法國,隨后產生了持續影響。
其實伊斯蘭教和清真寺在法國都有悠久歷史
所以法國政府的角度
其實希望法國伊斯蘭教有獨立組織,摒除外部影響
(巴黎大清真寺,圖片:olrat / Shutterstock)▼
相看兩厭的現狀
移民與難民進入法國,既不意味著新來者能獲得他們以為的經濟地位和社會環境,也不意味著法國人能夠依靠包容的環境徹底歸化這些移民,雙方相互間都有先入為主的浪漫化誤解,一旦真正接觸,很容易因為過高預期和對對方產生更大的失望。
法國波爾多市場上待售的穆斯林女性頭巾
與穆斯林相關的行業早已在法國有了穩固的受眾
(圖片:JeanLucIchard / shutterstock)▼
這種失望會導致部分穆斯林放棄融入,并通過族裔和宗教尋求認同,同時也對本地人的評價高度敏感,反應過激。法國本地人對待穆斯林的態度則會兩極分化,或者對日益擴大的異質文化人群態度強硬,保護祖國的文化環境,或者希望通過反思自省,保護移民權利,拉攏相對溫和的移民。
頻頻發生的恐怖襲擊,后續抗議
都讓本地法國人和穆斯林之間的矛盾激化
(2015年,查理周刊遇襲后的民眾抗議)
(圖片:zuccante / shutterstock)▼
移民很快就學會了利用法國本地人的分裂,和保護弱者的政治正確為自己的群體擴大話語權,力求享有西方式生活的同時保持老家的傳統,
殊不知這種看似精明的打算裹挾著沉默的大多數,斷絕了融入主流的機會,
大多數溫和派,不僅要警惕來自極端主義的瘋狂行為
還要為日益嚴重的伊斯蘭恐懼癥買單
(圖片:GERARD BOTTINO / shutterstock)▼
原本高密度廉租房配合工廠,可以讓郊區的經濟保持活力,新來的移民也有事可做,即使文化上不認同法國,經濟上依舊是主流社會的一份子,可是伴隨著經濟上的去工業化,法國的失業率長期保持在8%以上,25歲年輕人失業率高達20%以上,而郊區的穆斯林社群,因為語言、受教育程度、歧視、反對女性工作等因素,青年失業率高達40%,
即使正統法國人尚且為艱難的生計走上街頭
非洲裔移民群體的處境就更糟糕了
當然他們可以接受更低的工資,但也會被敵視
(圖片:shutterstock)▼
法國相對寬松的社會環境又導致偷盜、搶劫、販毒這類“賺快錢”的行業成為可行的選擇,本地人自然煩不勝煩。久而久之,中東、非洲面孔的移民與犯罪畫上等號,無聲的歧視又會加重青年融入主流社會的難度,進而導致這一群體進一步與主流割裂,
當沒人接納他們的時候
宗教組織就會出面,成為異鄉穆斯林的保護傘
(圖片:GODONG-PHOTO / shutterstock)▼
這樣的惡性循環鏈條一旦形成,想再打破就變得困難,
當犯罪成風的時候,有限的警力自然會被安排到重點地區。最終,巴黎東北部的18區、19區、20區和近郊的93省(塞納-圣但尼省)等移民聚居區出現治安崩壞,成了知名的基層治理失效地區,
相當于巴黎的大郊區,一個很大很大的郊區▼
在那里,黑幫、宗教勢力與政府達成某種默契,成為實際上的統治者,調停糾紛、組織慈善、維持大局上的穩定并攫取實際利益,宗教勢力當然會抓住機會,鞏固自己的存在,社會最邊緣的非穆斯林黑人成為了新的傳教物件,
宗教在郊區社群中已經超越了宗教本身的意義,成為對內創造歸屬感,團結社群,帶來心理安慰,對外形成身份政治,獲取實際利益的手段,
這種對內的強烈社群認同
在外人看來就是一個大大的標簽
仿佛自絕于主流社會之外
(圖片:ChameleonsEye / Shutterstock)▼
失控
雖然法國對穆斯林移民早已消化不良,但是近十年法國卻沒有停止吸納移民,甚至大大加快了移民流入的速度和廣度。
薩科齊時代,法國拋棄獨立自主的戴高樂主義,與美國一起干預西亞北非局勢,但是局勢沒有像薩科齊料想的那般發展,反而出現了大量希望移民歐洲的難民,
美法可以把控戰爭,但帶不來好的生活
那不如直接去當一個“法國人”吧
(圖片:Barbara Ash / shutterstock)▼
奧朗德政府是法國少見的左翼政府,對富人過于苛求,導致法國富人資產的進一步轉移,影響長期發展;他對難民與非法移民又過于親善,不但大量吸納難民,對借助難民潮東風來法國的非法移民也管控乏力,最終釀成多起死亡上百人的恐怖襲擊。
最終,奧朗德讓選民徹底失望,創造了4%滿意度的奇跡,成為第五共和國最差總統,
只得撓頭
(圖片:A.PAES / shutterstock)▼
雖然這些恐怖襲擊發生在難民涌入之后,但與大眾想象不同,恐怖襲擊的主謀反而以土生土長的第二代移民為主,他們或與中東恐怖組織有聯系甚至接受訓練,或為獨狼發動襲擊,他們對法國甚至歐洲的恨意可見一斑。
比如這位,因2015年巴黎恐怖襲擊而廣為人知
為第二代移民,摩洛哥裔比利時人▼
年輕人自戀、沖動又缺乏自省,家庭環境一方面造成了他們與社會的疏離感,另一方面傳統家庭相濡以沫的溫情又導致他們很難將失意歸因于家庭,嚴峻的就業形勢和社會對他們所屬群體越來越負面的觀感,會引起應激式的仇恨,
這時,宣揚自由平等博愛的政府里外不是人,移民集中的學校中存在戾氣和厭學情緒也就不難理解了。
這自然有教育缺位的因素,所以一直以來,法國都很重視移民的公民課教育。可是公民課老師帕蒂被殺已經說明了,其實部分土生穆斯林并不聽老師的話。在家長不配合,社區環境不改變的情況下,這類課程未必能起到好效果。
斬首事件發生后
對帕蒂表示致敬的人中不乏溫和派的穆斯林
(圖片:Siren-Com / Wikipedia)▼
同時,清真寺和宗教組織也起到教育的作用。法國政府扶持過對話組織法國穆斯林信仰理事會(CFCM),實際效果卻遠遠不如自發形成,穆兄會背景濃厚的法國伊斯蘭組織聯盟(UOIF),
穆斯林移民之間也絕對不是鐵板一塊,且不說阿拉伯人遠比白人更悠久的奴役黑人的歷史和不同教派之間的沖突,土耳其人與庫爾德人,親阿薩德敘利亞人和反阿薩德敘利亞人都不會因為身在歐洲就放下成見,況且新的生活環境還會帶來新的摩擦,前幾年阿拉伯黑幫被車臣黑幫打到報警的奇聞僅僅是穆斯林間沖突的一個縮影。
他們之間的內部摩擦,正如伊斯蘭世界的大國紛爭一樣混亂,這進一步增加了法國基層社會的治理難度,也讓改良社區治安變成了一句空口號。
越禁忌,越刺激
(圖片:ventdusud / shutterstock)▼
如今,法國本地人的耐性也到達了臨界點。這次老師被殺事件一邊倒的輿論就是一個標志,也許法國政府的立場會就此強硬起來,
面對法國的強硬立場,以土耳其為首的穆斯林國家紛紛表達不滿,10月28日突尼斯裔的新移民在尼斯圣母院外持刀傷人,反作用力比想象來得更快。
口水戰正酣
(圖片:VP Brothers / Shutterstock)▼
很多中東國家態度也很激烈
(圖片:youtube@euronews (in English) )▼
政府的立場固然重要,但法國的族裔問題依舊是多方角力,結果不確定的長期問題。
參考文獻:
1.https:http://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5/01/150111_debate_religion_freedom
2.https:http://www.ifop.com/publication/droit-au-blaspheme-caricatures-liberte-dexpression-les-francais-sont-ils-encore-charlie/
3.https:http://www.cbc.ca/news/world/islamist-extremism-france-terrorism-trial-don-murray-1.5757771
4.https:http://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0/oct/09/french-aid-worker-sophie-petronin-freed-by-islamic-extremists-in-mali-returns-to-france
5.https:http://www.reuters.com/article/us-france-security-imam-idUSKBN2742IM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Mamunur Rashid / Shutterstock
那么B13區在哪?黑白綠華拉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