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唱新世代》
成了今年音樂綜藝的黑馬
活在B站生態中的它沒能破圈
但這些年輕人的表達直指人心
“樂夏”“新說唱”們在第一季之后
則暴露出流量帶來的許多問題
開播豆瓣評分8.6,現在即將收尾躥升到9.1,B站的《說唱新世代》,成了今年下半年出人預料的音樂綜藝黑馬,
雖然定義為“音樂綜藝”,但《說唱新世代》實在怪得不像一臺音樂綜藝——相比這些“音樂素人”默默無聞的音樂作品,它更像是用紀錄片的拍攝手法,記錄了年輕一代的思想表達,
說實話,作為流量時代的綜藝產品,《說唱新世代》并沒有什么值得大夸特夸的地方。節目體量小、說唱難破圈、陣容缺大牌……你可以從綜藝角度上找出它無數個不足。
但是唯獨敢于“表達”這一點,就讓它的口碑贏過了剛謝幕 的《樂隊的夏天2》,和相繼收官 的《中國新說唱2020》,
同時我們也看到,傳統的競賽式音樂綜藝節目已經漸露疲態,無論是“樂夏”還是“新說唱”,都很難復制第一季的輝煌,
在搖滾、嘻哈這些青年文化被流量入侵后,我們漸漸看到了許多怪象。如何把網路綜藝和青年文化表達做結合,也成了當下值得探討的話題。
01
綜藝出戲,音樂抓耳
如果要向一個不聽說唱的綜藝粉安利《說唱新世代》,你會發現這是一個特別艱難的任務。
它的導演是嚴敏,極限挑戰的粉絲都熟悉;導師陣容里,有一個“槽點滿滿”的黃子韜,除了這兩點之外,這檔節目就沒什么大眾容易接受的賣點了,
《說唱新世代》的賽制乍一看也沒什么新奇之處,官方介紹是:“匯聚來自全國各地的rapper,齊聚‘說唱基地’,通過層層公演考核,決出代表新世代發聲的‘世代表達者’。”
這個所謂的“說唱基地”,是這檔節目第一個讓人感到“詭異”的地方——它是一座位于無錫郊區的廠房式巨大建筑,因為節目大部分在夏天錄制,rapper們又總愛渾身厚厚潮牌,所以鏡頭里從導師到選手總是滿頭大汗,
這些選手中,除了少數幾位上過“有嘻哈”“新說唱”的熟面孔外,基本都是半職業素人音樂人。
有在圈內混了十多年沒混出名堂的上班族老炮,也有只玩了半年說唱的菜鳥,還有看起來并不嘻哈的B站up主。
但一到表演環節,強烈的反差感就來了,幾乎每一首歌都能牢牢抓住已經快失去耐心的觀眾,每位選手說唱風格之獨特、歌曲完成度之高,都能給人意外之喜。
更重要的是,這些新世代的表達者,他們的歌是真的言之有物。
剩女問題、父輩的下崗浪潮、女性的吶喊、校園暴力、童年歌謠……在這些歌詞里,小到講述生活故事,大到跨越代際的時代之聲,無不是這些年輕人,用只屬于自己的視角,觀察這個世界后得到的真情實感。
就在這樣的“綜藝出戲,音樂抓耳”的無限循環中,觀眾和這幾十張平凡的面孔之間達成了和解,獲得了陪伴感。即便是開播時你討厭的選手,時間一長也會發現他的可愛之處,
嚴敏用近似紀錄片的手法,捕捉著這場漫長的大群戲里每一個人物特寫,舞臺之外的生活細節也極舍得用筆墨:吃飯、睡覺、打卡,寫歌時熬禿頭的糾結,隊員之間從爭吵到和解……這些內容也成為了選手的靈感,融入了每次公演的歌詞里。
02
音樂綜藝只有“第一季”
《說唱新世代》的這些閃光點,我們在許多其他音樂綜藝中也看到過,比如第一季《樂隊的夏天》,比如2017年橫空出世的《中國有嘻哈》,
第一季“樂夏”,登場的這些樂隊有老炮有新團,不管是這些藝人還是螢屏前的觀眾,似乎都沒把“樂夏”當作有激烈競爭元素的比賽綜藝看。
這些樂隊除了平時每年的音樂節,很少有機會在同一個空間里相處那么長時間。
相互之間有的知根知底,有的是新人看前輩偶像,其樂融融齊聚一堂,也沒把它當成一場比賽,于是產生了許多有趣的火花。
搖滾樂隊在中國雖然存在了30年,但對很多綜藝觀眾來說仍是陌生的,所以我們享受去年“樂夏”的演出,每一首原創、改編都是新鮮的,這是難得的趣味。
但這些新鮮感,在“樂夏2”卻變味了。
第一季樂夏“新褲子”們出圈,樂隊市場欣欣向榮,卻讓我們在“樂夏2”里看到了太多老面孔。
他們已經明白,來這里是為了什么,如何發力借力,如何玩與被玩,都成了深思熟慮后的結果,成了一個有預設的答案,
這樣的無趣,在今年的《中國新說唱2020》中也在發生,太多OG,太多“回鍋肉”,太多準備,讓“新說唱”成了一場勾心斗角的俄羅斯輪盤賭,
賭桌前的rapper們雙眼盯著跳動的小球,拼命贏下一局,就為了在未來的一兩年里能吃上一頓飽飯。
“新說唱”觀眾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第一季《中國有嘻哈》最成功的一點,是向觀眾普及了嘻哈音樂應該怎么聽,“單押”“雙押”的文字游戲,甚至進入了年輕人乃至整個中文網路環境的語言體系。
這些新鮮的觀感,珍貴但極為有限,無法在第二季第三季復制,挖掘不出更能觸動觀眾的新內容,只能眼看著它們在第一季的輝煌后快速衰變。
03
音綜的生命力在于表達
相比于“圈地自萌”的B站,愛奇藝作為平臺無疑有著更廣的受眾,也有著更強的綜藝屬性,
所以我們會看到,“樂夏”“有嘻哈”作為青年文化的載體,難得地破圈了,搭上了流量的快車道,不僅讓搖滾、嘻哈樂迷,更讓普羅大眾看到了他們,
然而,流量入侵青年文化所產生的荒誕后果,在今年集體爆發。
前不久,我們看到登頂“樂夏”的痛仰,在成都巡演時,被“樂迷”沖上臺擠到無處容身。
幾個月前,“新說唱”rapper王以太在club演出時,被前排卡座“大哥”耍性子噴了一身香檳。
這些名氣是流量帶來的,理所當然會被流量消費。會做出這些出格行為的人,他們是真的搖滾、說唱樂迷嗎?
不論是搖滾還是嘻哈,在中國都是舶來品,二三十年的積淀,并沒有誕生成熟的受眾土壤,綜藝節目中賦予搖滾、說唱的那些標簽,往往也都是片面的、商業性的。
青年文化有著無限的創造力,作為綜藝節目,如何挖掘這些寶藏,給年輕的藝術家們更有益的平臺,進而展示給公眾,這是B站、愛奇藝該琢磨的事,是嚴敏、車澈、馬東們該想明白的事,
一檔綜藝的亮點,如果只是幾首歌曲,只是一些搞怪的綜藝效果,只是為了名次勾心斗角,割青年文化的韭菜連帶土壤一起破壞,那它存在的價值又在哪里呢?
新褲子之所以成功,在于他不僅僅是一只搖滾樂隊,而是一個貨真價實的藝術團體,彭磊畫漫畫、拍電影,龐寬擺弄機器人和國貨運動服,這些都是青年文化的其他位面,核心是表達,是創造,搖滾只是他們表達的形式之一,
就像《說唱新世代》,它的重音不在“說唱”,而在“新世代”,
用“萬物皆可說唱”的大命題,來鼓勵、保護新一代的表達。在B站這樣一個面向年輕觀眾的平臺,能夠產生強大的作用力,破不破圈,對它來說真的不太重要。
說白了,之所以《說唱新 世 代》能夠吸引人,正在于它本來就沒想舉起嘻哈文化的大旗,而是造了一個平臺給年輕人發聲。
這種表達,也可以是說唱以外的世間萬物,你在B站上看到的漢服、廚藝、游戲、鬼畜、Cosplay,種種青年文化的門類,都能作為表達的載體,作出下一檔“新世代”,
文/Cardi C
圖片來自網路
已授權律師對文章著作權行為進行追究與維權,
– THE END–
這么多綜藝看不過來了
太喜歡這個綜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