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集中重兵,在海軍艦艇和航空兵的掩護下,僅用了半年的時間就橫掃整個東南亞,包括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印度尼西亞在內的東南亞地區全數被日軍占領,日軍的囂張氣焰達到了頂點,
然而,橫掃東南亞的日軍卻在1944年進攻印度的戰斗中慘敗而歸,在1944年3月到7月的英帕爾戰役中,日軍投入92000多人進攻印度,但日軍主力部隊卻遭到了英軍和印軍的迎頭痛擊,經過激戰,英印軍隊以傷亡16000人的代價,殲滅日軍25000多人。英帕爾戰役失敗后,日本直至投降都沒有膽量再次進攻印度,
上圖_ 二戰日軍
那么,橫掃東南亞的日軍為何在進攻印度的戰役中慘敗而歸呢?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日軍指揮官牟田口廉也低估了英印軍隊的實力。
1944年3月8日,日軍指揮官牟田口廉也率領3個師團,92000多人的兵力向印度發起進攻。在戰斗打響之前,牟田口廉也信心滿滿地說“陸軍現已經達到了天下無敵的程度,太陽旗將宣告我們在印度肯定勝利的日子為期不遠了。”
通過這句話我們就能看出,牟田口廉也壓根沒把英印軍隊的實力放在眼里,事實上,日軍低估英印軍隊的實力是情有可原的,這和新加坡戰役英軍的作戰情況有著直接的關系。
上圖_ 牟田口廉也(1888.10.7—1966.8.2),日本佐賀縣人,日本昭和時期陸軍中將、丙級戰犯
1942年2月1日,“馬來之虎”山下奉文指揮日軍向新加坡英軍展開進攻,新加坡當地的華人組織游擊隊抗擊日軍,和華人的抗戰熱情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駐扎在新加坡的英軍卻比較軟弱。日軍除了在巴西班讓遭到英軍的頑強抵抗之外,新加坡其他地區的英軍都沒有對日軍予以較強的抵抗。很快,駐守新加坡的130000英軍(包括澳大利亞和印度官兵)被日軍俘虜。新加坡戰役給讓日軍對英軍留下了最直接的印象——英軍戰斗力不行。
除了新加坡戰役,緬甸戰役進一步驗證了日軍對英軍戰斗力的判斷,1942年1月,日軍進攻緬甸。英軍部隊一路后退,日軍在緬甸境內碰到的最強抵抗竟然不是緬甸的宗主國英軍,而是保衛交通線的中國遠征軍部隊。盡管有遠征軍部隊的勉力支撐,但由于英軍極不配合,緬甸戰場的形勢急轉直下,英軍灰溜溜地撤到了印度,
新加坡戰役和緬甸戰役讓丘吉爾在遠東的戰局一敗涂地,由于丘吉爾此時的作戰重點在歐洲戰場和德軍激戰,因此丘吉爾并不能拿出多余的軍事物資和部隊支援遠東戰場。正是丘吉爾“先歐后亞”的思維,注定了英軍的敗局,也凝固了英軍在日軍眼中的“戰斗力差”這一固有印象,
上圖_ 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
然而,這一切到了1944年卻發生了改變。由于美國的強力支援,英軍逐漸站穩了腳跟,在阿拉曼戰役中,英軍名將蒙哥馬利指揮第8集團軍重創德軍名將隆美爾的非洲軍團。阿拉曼戰役不僅保住了英國的非洲殖民地,也挽回了大英帝國軍隊的尊嚴,緊接著,美英軍隊實施火炬計劃,在西西里實施登陸。英軍終于在實戰中爆發出其較強的戰斗力,
就在歐洲戰場的英軍和德軍血戰期間,亞洲戰場的英軍和印度軍隊也在盟國支持下補充實力,加強訓練。對于英國而言,緬甸可以丟失,新加坡可以丟失,但印度不能丟失,印度是英國非常重要的海外殖民地,一旦丟掉,英國的全球戰略將遭到巨大的影響,為了保住印度,英軍指揮官斯利姆將軍投入15萬兵力參戰。在美國的強力支援下,英軍的士氣、武器裝備、后勤保障和1942年不可同日而語,英印軍隊上下一心,堅決打好保衛印度本土的英帕爾戰役,很明顯,牟田口廉也對英軍的認知仍然停留在1942年,
上圖_ 二戰時期的印度國民軍
第二,日軍的后勤出現了致命問題,
日軍的后勤是日軍在東南亞作戰的巨大短板,由于東南亞地形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平原不多,汽車運輸很難達到目的,日軍就靠傳統的交通工具腳踏車給前線運輸給養,在英帕爾戰役中,日軍的后勤運輸依然是“外甥打燈籠——照舊”,用腳踏車給前線的3個師團運輸補給。如果天氣晴朗,腳踏車去前線還能正常走。但到了下雨天,腳踏車運輸就非常麻煩了。
由于牟田口廉也本人嚴重地低估了英軍的實力,希望速戰速決的牟田口廉也讓每個日軍士兵只攜帶能維持3周的口糧,
牟田口廉也的進攻開始了,日軍的兵鋒很快打到了英帕爾城下,英印軍隊頑強抵抗日軍的進攻,在進攻過程中,日軍的后勤漸漸被消耗掉,部隊出現了較大的傷亡,就在牟田口廉也組織日軍展開反擊的關鍵時刻,老天爺不給日軍面子了,
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靠近南亞次大陸的英帕爾地區在夏季高溫多雨。就在牟田口廉也組織兵力展開反擊的關鍵時刻,5月的英帕爾下起了暴雨,這場暴雨一度沖斷了日軍的后勤,也讓前線日軍叫苦不迭,
上圖_ 在印度科希馬至英帕爾間道路追擊日軍的英軍
腳踏車的后勤運不上來,為數不多的航空兵后勤運輸也因為暴雨而中斷,暴雨讓3萬日軍傷寒、瘧疾、流感等傳染病,由于前線缺醫少藥,這些傳染病很快在部隊里傳染開來。日軍官兵又累,又餓,還得了疾病,這場戰斗還怎么打下去?
日軍幸存者后來回憶到“士兵們的皮膚常常充滿潰瘍和膿瘡。他們穿著濕了的衣服任由蚊蟲叮咬,”
后勤的脆弱和連日的大雨讓日軍陷入絕望的狀態,而英軍卻在英帕爾地區積極組織反擊兵力和后勤物資,
1944年7月,英軍反擊全線打響。此時的英軍絕非1942年初那支戰斗力比較薄弱的英軍了,其諸軍兵種協同作戰達到了更高的水平。在英軍反擊下,日軍全線潰退,由于連日大雨,欽敦江河面漲水,日軍渡江的困難極大,日軍在付出巨大傷亡后,于8月30日勉強渡江撤回。英帕爾戰役以日軍的慘敗而歸而告終。
上圖_ 英帕爾戰役
兵法上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兵法上又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而日軍在英帕爾地區的激戰卻違背了以上兩個兵法的基本常識,日軍指揮官牟田口廉也驕傲自大,對英印軍隊的實力判斷不明,再加上牟田口廉也速勝心切,日軍后勤跟不上來,導致日軍在英帕爾戰役中慘敗而歸,
所以,不管戰爭的形態如何發生變化,“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和“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兩句話永遠是戰爭的真理,而囂張一時的日軍必然逃脫不了被反法西斯陣營滅亡的可恥下場,
作者:軍事帥哥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浴血雨林英帕爾戰役》 冬朝陽 胡燁 著
文字由歷史大學部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路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