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舉行。
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域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當前,中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的提升,為促進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保障國家安全等方面奠定了堅實基礎,
縱觀全球,人類科技發展的現狀如何?還有哪些未知領域等待我們的探索?未來的科技發展將走向何方?中國又在其中居于何種地位,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庫叔分享一篇萬字長文,解讀人類科技的發展現狀,以及中國科技發展的真實水平,看看中國在哪些領域已經遠超美歐日本,在哪些領域還需要繼續奮發圖強。
文 | 老和山下的國小僧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老和山下的國小僧”(ID:gh_586564bb7b66),原文首發于2020年10月28日,原標題為《從基礎科學看科技創新》,原文有刪減,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1
科技斷層
捋一捋盤根錯節的現代科技,筆者認為,有這么幾個斷層,
以尚待驗證的大一統弦理論為起點,由弦形成基本粒子和基本作用力,粒子通過作用力構成原子,再由原子構成物質,物質形成材料,撐起了諸如材料、化工、機械、電氣等制造業。這一大塊,可以稱為現代科技的第一大板塊。
第一大板塊雖然仍有大量空白,但總體上沒有明顯斷層,所以我們可以從電子屬性開始,一直講到計算機原理,但是,我們無法從化學反應開始,一步一步嚴格推匯出細胞活動,
于是,從物質到生命,出現了現代科技的第一個斷層,
繞過斷層,由細胞出發,到組織器官,再到個體生命,就連貫多了,撐起了生物學、醫學、營養學、農學等產業(本文籠統稱為生物學和醫學),構成了現代科技的第二大板塊。
第二大板塊自成體系,多是宏觀經驗總結,很少有嚴密的微觀過程,比如,病毒侵入體內,人體就會啟動免疫系統,生物學家可以自信滿滿地把免疫應答過程描述一遍,不過,這些細胞活動一環扣一環的反應方程式,沒人能寫下來,以至于很多人一直懷疑生物體到底是不是由化學反應驅動的。
下一個斷層就更離譜了:從生命到思維,
從一顆受精卵開始,細胞長著長著就出現了思維,大腦有了思維,人就有了人性,事兒就復雜了。一大堆各懷鬼胎的人混在一起形成群落,產生了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教育學、宗教文化……
第三大板塊統稱社會科學,其規律更加依賴宏觀實踐總結。沒有人會從大腦的物理化學反應出發,推匯出個人行為,進而再預測出群體行為,最后制定相關政策。也沒有人能精確說明,哪些化學反應控制著人的性格和智商,再或者,把三歲小孩打一頓,對他未來成長會產生哪些影響,
以物理學那種大包大攬的性格,必然是想打破所有壁壘,統一物理學、生物學、社會學。其中,量子力學奠基人薛定諤是第一個吹響號角的物理學家,代表作《生命是什么:活細胞的物理學觀》,其核心思想是:在生命體內運行的所有規律,必須符合基本的物理定律。
不過,在那個年代,很多科學家認為生命是獨立于物理化學規律之外的一種特殊現象。
好在分子生物學姍姍來遲,努力打通著三大板塊之間的壁壘,試圖從分子層面闡明生命現象的本質,邁出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舉倆例子,大腦中5-羥色胺的減少,會使人對悲觀情緒特別敏感,表現為焦慮抑郁;5-羥色胺增加后又會使情緒穩定,遇事不慌,妥妥的領導氣質。去甲腎上腺素的不足會導致意志薄弱、情緒低落、思維遲鈍,俗稱懶惰;而充足的去甲腎上腺素可以提高大腦專注度和判斷力,讓人化身工作狂,
2
油盡燈枯的第一板塊?
要聊這個話題,還得把時間拉長點,
第一次工業革命,技術是蒸汽機,理論是熱力學,
理論和技術幾乎不分先后,甚至可以說,熱力學理論就是在革命中成長起來的,
第二次工業革命,技術是電氣工程,理論是電學磁學。
1831年,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理論),1866年,西門子發明第一臺實用發電機(技術),1865年,麥克斯韋統一電磁學(理論),1895年,馬可尼進行首次無線電通信(技術)。理論和技術隔了30年,
第三次工業革命,代表技術是計算機,理論是量子力學,
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說,1956年,人類第一臺晶體管計算機問世,中間隔了50年。
第四次工業革命,沒有力挽狂瀾的標志性技術,革命理論還是以量子理論為主,只有生物技術是個例外,生物技術的理論基礎顯然不是物理學,這中間還隔著斷層呢。
如果再算上工業革命前的古代,技術多是機械工程和化工冶金,理論主要是力學和化學,很明顯,技術先于理論。
第一次革命比較徹底,核心是把化學能轉化成機械能,這類設備統稱熱機,除了蒸汽機,還包括后來的汽輪機、燃氣輪機、內燃機等各種“機”,革了200多年,熱機總算快趟到頭了,順帶把化學能也榨干了,
化學反應的本質是折騰原子的外層電子,到如今,一公斤燃料無論怎么折騰,外層電子蘊含的能量就那么多,很難再大幅度提高,除非你向里面的原子核下手,不過這就成了原子能,俗稱核能,不屬于化學能。
第二次革命原本也熄火了,后來又被第三次革命捎了一程。作為150年前的理論,電磁學實在是榨不出油水了,全靠后面的新材料、半導體帶著跑。眼下,半導體自己也快奔到頭了,電磁學只好到站下車。
第三次革命其實內容蠻多的,但核心是材料。材料學說到底還是在壓榨量子理論,不過畢竟榨了一百多年,雖然還有不少潛力,但盡頭已是隱約可見。
于是,大伙被逼著開辟了量子力學的第二戰場,即通過“非材料”的方式壓榨量子力學,就是現在所謂的“量子技術”,量子計算機、量子通信之類的,不過,進展遠不如當年榨材料那么輕松,
接下來,還有新鮮的物理理論嗎?有是有,就是死活榨不出油水,
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同時代,到今天也只能用在高速場景的校準和天文計算,完全沒有提供新的生產技術,忙活一個世紀打開了不少窗,但還不知道榨油的門朝哪邊開,
還有一個,標準粒子模型。論起歷史地位,絕對不亞于量子力學,更關鍵的是,油水看起來比量子力學還多。光是這公式看著就很得勁!
下面,筆者要提個人觀點了,
在沒有科學思想的古代,技術可以蓬勃發展,但到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這種隨地撿錢的好事就越來越少了,再往后,理論和技術的時間間隔越來越長。
標準模型從1954年楊振寧-米爾斯理論算起,到現在大約75年,從以前的革命規律看,似乎醞釀時間還差點火候,沒到榨油的階段,
但換個角度看,理論和技術中間可不是干等,還有一連串的小理論。量子力學剛出道時,只是個數學游戲罷了,根本沒有油水,一直折騰到能帶理論,才發現了半導體這個大油庫,帶出了計算機,整個過程還算連貫。
反觀標準模型,折騰到70年代,理論就齊活了,往后50年,實驗屢有進展,理論卻進入了平緩期,換句話說,就是干等,
基礎理論停滯,很快就會導致緊挨著的第一板塊動力不足,前兩次革命誕生的技術分支陸續開始熄火,帶著大伙飛的第三次革命也不樂觀,半導體到2030年就差不多把能帶理論榨干了,
看起來,新舊理論交替之際會出現一個持續時間難以預測的空檔,屆時第一板塊的技術大爆炸進入平緩期估計是大概率事件。
不過,理想還是要有的,萬一標準模型可以榨油了,
3
前程萬里的第二板塊?
第二板塊離著基礎物理有點遠,更重要的是,第二板塊的生物學醫學實在太初級了,所以受物理學空檔期的影響并不明顯。
早期的醫學就是殘酷的人體實驗,直到50年代,以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為標志,分子生物學開始興起,這一下,生物學醫學算是找著陽光大道了。
從意義上講,生物技術單獨就可以撐起一次技術革命,有新理論,有新技術,不過成就實在有點寒磣,終究沒能形成燎原之勢,
有多寒磣?2020年諾貝爾醫學獎給了C肝相關工作,各位注意了,C肝是屈指可數的幾乎能百分百徹底治愈的慢性病,也就是說,治愈一種慢性病就是諾貝爾獎級別的成就,現代醫學對絕大部分慢性病只能緩解,剩下的就靠病人自愈。
再說幾個有意思的例子。生物學醫學專業相對容易發論文,把理論物理的同學眼饞得不行。生物學醫學論文相對容易造假,因為實驗重復性太差。生物學醫學的研究成果,尤其是營養學,反復推翻是常有的事,
黯然神傷之余,也說明了生物學醫學仍在快速發展,未來仍有巨大潛力,
盡管在陽光大道上奔了大半個世紀,從化學反應到生命誕生,中間依然隔了十萬八千里,集全人類最高科技制造的機器,其復雜程度遠不及一個小小的細胞,
好訊息是,生物學目前發現的所有規律,都在已知的物理規則內,從邏輯上說,這叫甕中捉鱉。生物學就好像一道復雜的N次N元方程,至少題目能看明白,只是難度有點大,相信隨著解題手段的提升,一定會解出越來越多的答案。不像現在的物理學,試卷上一堆亂碼,該干啥都不知道,
從最近的諾貝爾化學獎看,基因編輯、酶的定向演化、生物分子高解析度結構測定、DNA修復的細胞機制……化學獎一多半已經被生物學霸占了,這說明生物學正努力往化學的方向跑,
第一板塊攢下的地盤,足夠生物學蓬勃發展很多年,至少應該能攻克癌癥和大部分慢性病。
假設未來,生物學和化學物理之間的鴻溝被填平,兩大板塊融為一體,別的不說,向天再借五百年的事情就有著落了!
4
見仁見智的第三板塊?
生物學尚且如此初級,想從分子生物學角度解決第三板塊的問題,顯然是癡人說夢。現在所謂的腦波分析、腦機介面,都還停留在煉丹術水平,不過最近幾年大資料興起,給這個板塊帶來一點思路,
給教育界的朋友舉個例子。美國有一個統計,說是在四歲之前,窮人家孩子因為父母忙于奔波,比富人家孩子少聽三千萬個單詞。這三千萬個單詞,讓富孩子的大腦發育更好,智力更高,
考慮到第三板塊離基礎科學實在太遠,就此別過。
5
中西差距
關于核心技術哪家強,大家都言之鑿鑿。
其實技術這東西吧,只要你投入了時間和金錢,一定會有所回報的。科研就是由需求驅動的試錯活動,歸納起來只有一條鐵律:技術=時間×金錢。
按這個公式,我們用微積分的方法粗略算算各國科技總量。
這是各國歷年的科研投入,
紫線美國,穩坐頭把交椅,時間×金錢約等于14600,
紅線中國,單年燒錢規模已超過歐盟排第二,但歷史債多了點,時間×金錢約等于4500,考慮到人民幣購買力、廉價人力等因素,建議上調至8000。
藍線歐盟,10200。
然后如下圖,還抬著頭的有日本、德國、韓國、法國,依次是5000,3200,1200,1900,其他基本都躺平了。
雖然方法有點搞笑,但引出了兩個結論:
第一,中國總體科技實力已經不輸日本,
這話一出肯定炸鍋,不對吧,日本有很多技術,中國都望塵莫及。沒錯,但中國也有很多技術讓日本望塵莫及。
日本還有諾貝爾獎呢?這衡量的是幾十年前的“科學”成就,并非當下的“技術”水平,
其實,無論從哪項科研指標看,確實已經很難找到資料證明“日本科研水平領先中國”了。
第二,中美差距仍然巨大,外加美國是西方領袖,美歐合一塊是中國的三倍,
事實上,中國仍處在追趕階段,咱也不用不好意思,“中國發展迅速,但仍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這個句式至少還能再用十年,
大賬算好了,接下來盤盤細賬,
6
第一板塊:知道是什么,但不知道怎么造
這塊技術分兩種,一種容易山寨,另一種不容易山寨。
先說第一種。
前幾次革命后,很多理論趨于成熟,使得第一板塊沉淀了大量成熟技術,比如熟透的普通力學,所以,腳踏車100年了還是這結構,桌椅板凳1000年了也沒啥變化,
但是這些舊技術通過巧妙組合可以形成新技術,這類技術因為有成熟理論兜底,試錯時間往往是可預期的,實在不行就多燒點錢,短時間內基本都能拿下。
當然了,山寨起來也相對容易些,比如,獨步武林的架橋機,把這臺設備的每一個零件都拆了,每一個細節都抄下來,山寨一臺架橋機對幾個工業大國來說并不難。
這種論調其實低估了需求對技術的重要性,就好像一個聰明孩子考了60分,非說自己只是不想學習,不然肯定考第一,這種狀態只要持續幾年,工人技能和上下游產業鏈都會慢慢退化,等聯考來臨就知道光靠聰明是不夠的,
需求和技術的完美結合,比暫時的技術領先更加重要,中國正是憑借這顆星球上最旺盛的工業化需求,催生出各種應用技術,甭管山寨還是原創,只要短時間內能拿下的,基本全拿下了,幾乎與整個外國平起平坐,甚至還有超越的勢頭。
雖然美國要山寨這類技術并不難,但背后的需求不容易山寨,由此建立的工業體系,反而成了技術的最大壁壘。
中國手握全球制造業半壁江山,無論生產什么產品,都是一種舉足輕重的存在。
制造業霸權甚至比金融霸權更有意義,附個論據:16世紀的西班牙,
作為人類史上第一個全球霸主,西班牙憑借無敵艦隊掠奪美洲金銀購買各國商品,和美國印鈔一個道理,目前,美元占全球貨幣儲備大約60%,當年西班牙控制了全球80%的金銀,習慣了躺著賺錢,就不愿下地干活了,西班牙很快被伺候地生活不能自理,連武器都大量外購,工業快速沒落。
反觀英國法國,為了賺土豪家的金銀,沒日沒夜干活,看似不公平,卻實實在在帶動了工商業。最終英國率先開啟工業革命,西班牙霸主寶座拱手讓人,
下面說第二種技術,
作為一個追趕者,就要有追趕者的心態,首先追上的,肯定是短時間內能拿下的技術,然后才是長時間磨出來的技術。啥技術需要長時間磨呢?大多是理論不夠成熟,只能依賴經驗積累的技術。
典型代表:第一性原理分子動力學,
術語有點拗口,大概意思是說,從單個原子的性質出發,計算出整塊材料的全部屬性。這思路例外瀟灑,現在能算到什么程度了?即便是10個最簡單的氫原子混在一起,要計算它們的相互作用也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事玄乎得很,算得上物理學和材料學之間一個小小的斷層,當然,斷層意味著潛力。研發新材料相當于在斷層里淘金,沒有成熟理論指導,只能靠蠻力一輪一輪燒錢試錯,時間難免就長了,
其實很多厲害的設備,你拼命往細里拆,最終發現都是材料技術。
機床,號稱“工業之母”,只能仰望日本德國瑞士。主軸和軸承摩擦產生的熱變形、刀具的磨損,都會帶來加工誤差,這些問題只能倚賴材料的提升,
液壓系統,就是類似千斤頂那種結構,美國日本德國的天下,差在哪?密封圈不給力,液壓油容易泄露;液壓油不給力,熱脹冷縮影響精度,等等。這顯然又是材料的問題,
飛機發動機,渦輪葉片不夠結實,油門踩狠了容易散架。材料的問題。
螺栓,俗稱螺絲釘,高溫高壓腐蝕性的極端環境,沒幾家扛得住。材料的問題。
半導體芯片,更是涉及成堆的材料。
像這類有商業需求的基礎材料,西方自然舍得不停燒錢,加上材料學潛力猶在,仍可拓展,所以西方大多都保持著領先。
不過一些特殊領域的材料,情況有了些變化。
稀土永磁體,就是用稀土做的磁鐵,用處很大,中國有很多高品位稀土礦,稀土加工技術絕對前列,甚至還擠垮了美帝的稀土工業,
所以和“磁”相關的技術,美國還要求助于我們,比如,磁約束核聚變的配件出口了不少,太空暗物質探測是美國少有的拉中國一起的太空專案,
非線性光學晶體,一種激光器的核心部件,2009年中國對美國實施禁運,2016年美國打破中國技術封鎖,不過中國趁機又往前奔了一代,
這類商業價值不大,但軍事價值、科研價值較高的材料,顯然是中國更舍得燒錢,所以有不少已經趟到了前面,
那么問題來了,材料為啥這么難山寨?
做菜都見過吧,番茄炒蛋的成分可以告訴你,但你做的菜就是沒我做的好吃,比如前陣子韓國被日本禁運的電子級氫氟酸,引數明明白白告訴你,純度11個9,你從哪里下手山寨?
一塊材料拿到手,要測出其中的成分及比例,也就幾頓飯的功夫。進一步,想要知道不同原子之間的排列規則,過程稍微復雜一點,但幾天下來基本也摸透了,
你以為這樣就山寨完成了嗎?不,這才開始,你得找到一種讓不同原子按特定規則排列的方法,這個才叫核心技術,因為分子動力學,理論計算不如多試幾次,這都是燒錢的苦力活,
雖然總體上美國仍然領先,但前面現存的理論空間已經不充裕了,所以美國被后面的人攆得很緊張。
筆者親手拍的原子力顯微鏡照片
像“分子動力學”這種玄乎事還有不少,比如“空氣動力學”,流體力學的分支,“玄學排行榜”上大名鼎鼎,幾乎全是經驗公式,就是靠實驗攢下大量資料,湊出公式,完全不管內在機理。
但凡飛行器想在大氣層內混,就不得不考慮空氣動力學,這事和材料學一樣,主要靠試,好在錢學森那輩人攢下了雄厚的家底,東風17,21,26的獨特彈道,運20的貼地飄飛,殲20的超音速機動……謙虛點說,這塊,咱們不輸美國,
第一板塊的較量大體如此,成熟理論基本榨干,生澀理論仍有騰挪躲閃的空間,但中國緊緊攆在后面。
又又又拿核聚變舉個例子,地球上你眼睛能看到的所有東西,原子和原子之間都是靠化學鍵連接的,這個連接能量大約10ev級別,而核聚變產生的中子能量是14兆ev,差了1兆倍,所以呢,聚變反應一旦啟動,腔壁材料會受到14兆ev的中子沖擊,你讓人家10ev的化學鍵怎么扛得住?
那能否搞一塊鍵能超過100兆ev的材料?
太難了,
7
第二板塊:知道怎么造,但不知道是什么
這塊技術可以粗暴地分為生物學和醫藥學。
得益于最近幾年大量燒錢,中國的生物學很快就把歷史債還上了,畢竟分子生物學只有半個世紀的債,不算多。
美國趟過的路,咱們也趟了七八成,穩穩跟上了腳步,偶爾還能冒個尖,再過幾年應該能出不少好成績。不過目前的話,1965年的結晶牛胰島素,或許是目前為止中國對生物學的最大貢獻了,這是人類第一次人工合成有活性的蛋白質,
雖然醫藥搞的物件也是生物,但和生物學不算一碼事,
相比快熬出頭的生物學,醫藥學卻是另一幅光景,因為醫藥有巨大的商業價值,所以西方的燒錢規模咱們連尾燈都看不到,因此,成就也看不到尾燈,差距甚大。
醫藥界最瀟灑的事情,莫過于“搞清發病機理,憑空設計一種藥物分子,解決問題”,這就是新藥,
這有多難呢?一杯咖啡下肚,到底是致癌還是防癌,全球各大機構折騰數十年,各種結論翻來覆去,美國還差點規定咖啡必須貼致癌標簽,到今天也沒個定數,
咖啡尚且如此,何況是藥?你還別嫌人家沒用,醫藥學理論就是這么生澀,比材料學還坑人,所以新藥研發只能靠燒錢往前硬推。
好訊息是,一旦找到了有效成分,生產難度并不大,生產成本也不高,即便印度比較差的工業底子,都能輕松山寨各種藥品。但是,藥物的分離提純還是需要些功底的,印度在這方面和西方正版藥差距不小,
既然印度可以大大方方山寨藥品,那為啥咱們不干呢?其實咱們也干,不過只能在專利過期后才行,這叫仿制藥。中國絕大部分藥都是仿制藥,咱們進藥店看到琳瑯滿目的藥品,幾乎沒有一種是中國原創的。
不過,咱們從中藥里倒是找到過幾種藥物成分,就是數量有點少,
雖然中國的醫藥發展很快,但前面的理論空間仍然很大,所以美國還在一騎絕塵中,看起來短期內咱們是攆不上了。
8
在揮霍和荒誕中前進
在科研領域充斥著很多奇怪言論,諸如,只有基督教社會才能搞科研,只有西方體制才能搞科研,中文不利于搞科研,等等,這些都是無稽之談。
盡管中國科研環境存在諸多問題,卻不妨礙科技水平飛速發展,原因很簡單,其實咱們搞科研,和打仗攻山頭差不多,定下目標,拿下目標,拿不下就得吃苦頭,
這做法靠譜嗎?有美國當燈塔的時候,是靠譜的,因為美國已經站在山頭了,那說明一定有路可以上去,所以立軍令狀也不是完全沒道理。別急著嘲笑山寨,它的學名叫“逆向工程”,這是落后學習先進的必經之路,德國美國日本,有一個算一個,都獲得過山寨大國的稱號。
但在后美國時代,情況就不一樣了,實際上,現在已經有很多學者指出了類似問題,而且也看到了一些政策調整,相信過幾年?十幾年?二十幾年?應該會進入到一個新階段。
其實這些細枝末節不算啥,調整幾輪總能摸到路子。科研最重要且短時間內無法調整的因素只有一個:人口規模,準確點說,是受教育的人口規模,
以美國為首、以基督教為文化背景的西方,科研體系本質上是一體的,可以互通有無。比如荷蘭的光刻機,美帝付錢就可以買,和自家一樣,難道荷蘭不會反水嗎?不會,因為光刻機用了很多美帝技術,
按這個邏輯算,歐美、日韓、澳加新以,合計人口大約14億,巧不巧?還有印度,人家也13億出頭了,除此之外,地球上就沒有十億級人口的群體了。
二十年前,80后被稱為垮掉的一代、應試教育的犧牲品,被美國的快樂教育各種嘲諷,今天,中國經濟科技的快速發展,80后是主力軍,這至少說明咱們當年的教育不算失敗,
因此,中國和西方的受教育人口是差不多的,這是我們追趕西方的最大信心基礎,
作為普通老百姓,我們有一個力所能及的事,就是輿論上的包容,有時候,科技創新的荒誕程度會超過老百姓的想象!
二戰時期,英國打算用冰塊造航母,人家可不是講講而已,真動手了,做了詳細方案,取名“哈巴庫克號”。結果嘛,發動機太燙把冰融化了……
美國心理學會曾經有個下屬科研機構叫“美國心靈學會”,養了一群有特異功能的大仙和神童,后來發現都是造假被關閉了。
澳大利亞科學家曾經連續觀察到神秘宇宙電波,引發轟動,最后發現是隔壁微波爐的干擾,
還有更離譜的,因為實驗細胞被污染,導致大伙都在錯誤的基礎上做實驗,3萬多篇論文面臨被廢危險,意味著成千上萬科學家做了幾十年無用功,白燒了數十億美元經費,
在科研上浪費點錢,總好過浪費在其他地方,只要不涉及犯罪和敗壞道德,咱們應該給那些在人類空白地帶趟路的人更加寬松的輿論氛圍。
9
基礎科學:是時候了
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基礎研究并不是緊迫的事情,工業化才是王道,所以在前幾十年,中國應用技術的發展速度遠遠甩開了基礎科學,科學大旗主要是美國在扛。
美國基礎研究經費占研發總投入的15%,每年還有兩三個點的增長,投入最多,產出也最多。
咱們在干嘛呢?《2019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中國82.7%的研發經費用在了“試驗發展”上,這個詞的官方定義是:利用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實際經驗所獲得的現有知識,為產生新的產品、材料和裝置,建立新的工藝、系統和服務,以及對已產生和建立的上述各項作實質性的改進而進行的系統性工作。
也就是說,中國絕大部分研發經費用在了“利用現有知識產生新產品”,這樣很快就把“現有知識”榨干了。沒辦法,只能一起燒錢拱理論了,
中國基礎研究經費占研發總投入常年維持在5%左右,2019年猛增22.5%,首次突破6%,2020年預計8%,2025年目標15%。屆時,中國研發總投入也會超過美國。
最后,咱們把眼光放回到全人類。從牛頓算起,西方扛著科學大旗,唱著新自由主義的贊歌,帶領人類從馬車時代一路奔到資訊時代,成就斐然,眼下這歌明顯有點唱歪了,導致扛旗有些乏力。
中國從洋務運動開始,緊趕慢趕一個半世紀,步伐確實越發穩健了,是時候讓東方智慧和科學思想磨合一下了,看看幾千年的處世哲學能否接過科學大旗,繼續帶領人類進入下一個文明階段,
庫叔的贈書活動一直都在!湖南人民出版社為庫叔提供25本《國內大循環》贈予熱心讀者,何毅亭、黃奇帆、遲福林、姚洋等頂級智囊重磅發聲,全景式解構、場景化解讀經濟大循環。請大家在文章下評論,點贊最高的前3名(數量超過50)將得到贈書。
航母是不能不造的,少大吃大喝就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