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日本內閣成員和首腦會經常性地參拜靖國神社,或者在每年例行大祭時,向靖國神社供奉祭品,從而引發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的強烈抗議。
但是,日本歷任首相卻對這些不絕于耳的抗議之聲熟視無睹,依然肆無忌憚地我行我素,至今已有7位首相參拜了靖國神社,給包括中國在內的,曾經受到日本侵略的國家造成了傷害。
(靖國神社)
那么,靖國神社對于日本而言,到底有著怎樣的意義?為什么日本的政治家們會如此熱衷于參拜它?
靖國神社的前身名叫“東京招魂社”,修建于1869年。此時的日本剛剛進入明治新政府時期,天皇下令,在東京東都千代田區九段北三丁目修建一所神社,用以祭祀和憑吊那些在國內戰爭中死去的軍隊指揮官。1879 年,“東京招魂社”改名為“靖國神社”,其主要任務是祭祀為天皇而戰死的軍人,為他們“招魂”。
為什么要取名為“靖國”呢?
“靖國”二字源于中國的《左傳僖公二十三年》,“靖”意為“安定”“平定”,“靖國”就是“安國”,也就是“安邦護國”“鎮護國家”之意,
這個名字是由明治天皇欽定的,其本意是為了緬懷先人,祈愿國家的和平與安定。在日本傳統文化中,“靖國神社”也就是安邦定國、永事平寧的神社,供奉在這里的“神”,就是為了把日本建成一個和平國家,而獻出自己寶貴生命的人。
明治初期,日本的其他神社統統歸內務省管轄,唯獨靖國神社直接歸屬日本軍部,在1887年之后,靖國神社被劃歸給陸軍省和海軍省,所需費用也在軍費中列支,
凡是死后需要進入神社的靈位,都得經過陸軍省和海軍省的嚴格審查后,將名單呈報給天皇,由天皇最終裁定。不過,死者的靈位是否進入靖國神社,根本不需要通知家屬,即便家屬反對,軍部依然會將其靈位自作主張地強行放入。
(明治天皇)
那么,靖國神社成立150年來,究竟供奉了哪些人的靈位呢?
靖國神社中安放靈位的地方被稱作“靈璽簿奉安殿”,它建于昭和47年,供奉有明治維新以來250萬名為日本戰死者的靈位,包括日本國內戰爭和歷史上每次對外侵略戰爭中死亡的軍人靈位。
其中有明治維新時期的7751人,包括“戊辰戰爭”“佐賀之亂”中陣亡的將士,還有死于“西南戰爭”時期的近8000人。但更多的是在此后的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侵華戰爭、太平洋戰爭等侵略戰爭中斃命的軍人,
據統計,靖國神社中的靈位,有超過85%來自于二戰時期。這其中就包括當時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裁定為戰爭罪犯,并遭到審判和處死的東條英機等14名甲級戰犯,如果算上之前就進入了靖國神社的乙級和丙級戰犯,以“昭和殉難者”身份進入神社的靈位就超過了1000人,這些狂熱軍國主義分子的靈位,在戰后被日本右翼分子從東京的品川寺移到靖國神社,長期祭祀和供奉起來。
在靖國神社里,有一個名叫“大東亞戰爭”的,里面供奉的正是雙手沾滿中國軍民鮮血的戰犯,頭號戰犯東條英機的照片處于正中最為顯眼的位置,山本五十六的塑像專門占據了一個角落,兩旁分別放置著一把日本軍刀。就連被八路軍擊斃在太行山的所謂“名將之花”阿部規秀也赫然在列,
展室
在日本,其靈位要進入靖國神社,只需要滿足一個條件,那就是必須是為天皇盡忠和獻身的人。不管其出身貴賤、軍銜高低,也不管他生前是否道德淪喪或者有著嚴重的人格缺陷,
所以,日本人將這些戰死者的亡靈供奉在靖國神社里,并非是出于人道,抑或是出于哀悼和紀念,而是為了宣揚軍國主義,動員和鼓勵日本后人像這些亡魂一樣“為天皇盡忠”,為日本的侵略和擴張捐軀,是在準備著下一場侵略戰爭,
(東條英機)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日本人精心包裝的靖國神社,主要宣揚的思想不外乎有三點:一是倡導日本人必須無條件地效忠于天皇,甘愿為天皇獻出生命。二是要求“士魂商才”,即武士之魂、經商之才全要“忠君愛國”,三是美化“玉碎”精神,寧可戰死也不肯投降,這樣死后就能進入神社,被后世之人祭祀供奉。
因此,日本內閣和首相才頻繁參拜靖國神社,希望通過這一行動,一方面迎合日本國內右翼分子的需要,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另一方面隱瞞和美化日本對外發動侵略戰爭的罪行,蒙蔽國民對日本侵略歷史的認同,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繼續謀求大國地位。
那么,作為二戰時期的甲級戰犯,這些劊子手的靈位又是如何進入到靖國神社的呢?
1948年12月23日零點,東條英機等幾人被送上了絞刑架,按照最初的計劃,這些人的尸體在被火化后,其骨灰將拋灑在太平洋上,以免日本國內的軍國主義者借尸還魂。但由于美軍的一時疏忽,幾個戰犯的骨灰被人盜了一部分出來,秘密送到了松井石根的老家,交給一位名叫伊丹的農民手里秘藏起來。
1959年,盜取骨灰的人在愛知縣幡豆郡將幾個戰犯的骨灰埋葬,并立碑紀念,1978年10月,在靖國神社舉行每年例行的“秋祭”儀式上,日本人把包括東條英機在內的十四名甲級戰犯的亡靈,偷偷摸摸地放進了靖國神社,直到次年的4月,日本媒體對此事進行報料后,才引發了全世界的強烈譴責。
從某種意義上說,靖國神社本身就是日本對外侵略戰爭歷史的象征,而靖國神社問題的實質,就是日本政府對過去的侵略歷史如何認識和對待的問題,這不僅關乎亞洲各國人民的感情,也關乎日本今后的國家走向。
(參考資料:《靖國神社揭秘》《日本靖國神社的前世今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