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屬私自給術后患者經口喂食香蕉、營養快線等,導致隱性誤吸的發生,如何判斷發生了隱性誤吸?怎樣護理此類患者?看看下面的內容~
案例分享
患者劉某某,女,44歲,自訴半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前額搏動性疼痛伴頭暈呈天旋地轉樣,伴干咳,嘔吐感入院,
入院查體:意識清楚,精神可,無既往史。
入院后行MRI示:左側小腦半球腫塊伴幕上梗阻性腦積水
完善相關檢查后,行左側小腦半球占位性病變切除術,術后第二天患者意識清楚,生命體征穩定,四肢肌力3級,肌張力可,留置胃管,
術后第三天晚,家屬私自給患者經口喂食香蕉、營養快線等,于22:00患者突發胸悶、呼吸困難,生命體征顯示:血氧飽和度71%,體溫39℃,心率143次/分,呼吸28次/分,血壓142/72mmHg。
予以告病危,緊急吸痰吸氧,吸痰后血氧恢復至97%,吸出物中有香蕉、奶狀物等殘渣,
查體患者意識清楚,急性病容,咽反射微弱,偶見咳嗽,咳痰無力,雙肺呼吸音粗、可聞及大量濕啰音。
生命體征平穩后行肺部CT示:雙肺多發滲出性病變及磨玻璃影較前明顯,考慮吸入性肺炎,
呼吸內科會診意見建議:抗感染治療,密切監測體溫、血氧飽和度等,行支氣管鏡檢查進行肺泡灌洗,
預后:經過一段時間抗感染、化痰治療與吞咽功能訓練后,患者康復出院。
案例分析
看完病例,很多讀者會有疑問:
1.該患者因左側小腦半球腫瘤入院,術后生命體征平穩,為何會突發吸入性肺炎(營養快線吸入肺部)?
2.咳嗽是最基本的保護性反射,少量液體(如一口水)進入呼吸道都會產生劇烈咳嗽,以保護氣道,為何營養快線都已經進入患者氣道,而該患者并無明顯咳嗽癥狀?
為了更好地理解以上疑問,首先需要大家先明白以下幾個名詞:
知識鏈接
誤吸:指異物進入呼吸道,包括液體、食物、鼻咽唾液、胃內容物等有害物質,是醫院獲得性肺炎病原體的主要感染途徑,通常有顯性誤吸與隱性誤吸之分。
顯性誤吸:指伴有明顯咳嗽或嗆咳癥狀的誤吸,此類誤吸在臨床較易被發現,很快便會引起醫務人員或家屬的注意,從而停止傷害性的操作。
隱性誤吸:指會厭保護性關閉反射減弱或喉抬升不足,導致的沒有咳嗽或微弱咳嗽的誤吸,此類誤吸在臨床極易被忽視,傷害持續發生,最終更易導致窒息、吸入性肺炎等嚴重后果,
吞咽障礙:指由于下頜、雙唇、舌、軟腭、咽喉、食管等器官結構或功能受損,不能安全有效地將食物由口送入胃內的一種臨床表現,根據有無解剖結構異常可分為神經性吞咽障礙與結構性吞咽障礙,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所引起的吞咽障礙即為神經性吞咽障礙,誤吸是吞咽障礙最典型以及最常見的并發癥。
與吞咽功能相關神經:
小腦緊鄰腦干與后組顱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舌下神經),其中腦干(包括中腦、腦橋、延髓)為吞咽、咳嗽反射中樞所在(見圖5,圖6),舌咽神經、迷走神經、舌下神經則密切參與吞咽與咳嗽活動的傳入與輸出的整個過程,具體過程如下圖:
從圖7可看出吞咽反射發生是由于食物刺激咽后壁等感受器通過舌咽、迷走神經傳入吞咽中樞腦干,腦干發出指令在通過后組顱神經傳出刺激肌肉形成吞咽動作,同理,咳嗽反射亦是如此。
該患者為左側小腦半球腫瘤切除術后,顱腦手術后3~7天為腦水腫高峰期,術后腦組織水腫,由于顱腔容積的固定,水腫的腦組織壓迫到腦干以及后組顱神經,受壓后腦干與后組顱神經即出現功能障礙,使食物的刺激無法準確地傳入吞咽中樞,吞咽中樞無法發出指令或發出的指令受阻,以致無法及時傳達給相應肌肉,從而表現出吞咽反射減弱,咳嗽反射減弱、呼吸道關閉不及時或關閉不全等吞咽障礙表現。
吞咽障礙的情況下,患者私自進食時,營養快線進入了氣道,引發誤吸,而又因為咳嗽減弱,便出現了隱性誤吸,
作為護理人員,出現以上這種情況我們要怎樣配合醫生做好搶救工作呢?
經驗分享
1.立即報告醫生,同時囑患者側臥或頭偏向一側,利用負壓吸引器快速吸出口鼻及呼吸道內異物(若誤吸為固態物質出現窒息則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
2.立即予以上心電監測,密切監測誤吸患者面色、呼吸、脈搏、血壓、血氧飽和度、意識狀態等。
3.迅速建立靜脈通路,
4.抽血檢測血象、電解質等,并留痰或下呼吸道分泌物做病原學檢查,
5.加強基礎護理,如口腔護理、皮膚護理、心理護理等,
知識拓展
既然如此,那要如何識別隱性誤吸患者呢?
1.吞咽造影檢查(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 ,VFSS)
VFSS是將適宜濃度造影劑摻入不同性狀的食物制成造影檢查食品,應用相應設備對患者的攝食、吞咽活動進行X射線檢查,這種方法可觀察和評估患者在吞咽的不同階段的解剖結構和食團的運送過程,目前被認為是鑒別是否有誤吸發生的金標準,懷疑有隱性誤吸患者,通常建議有條件的醫院在患者進食前進行VFSS檢查,這種方法對設備的要求和專業性要求都比較高。
2.簡易篩查法
即將洼田飲水試驗與脈搏血氧檢測法聯合起來進行監測。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將血氧飽和度檢測夾置于健側手指上,記錄基線值;
(2)進行洼田飲水實驗,飲水試驗期間及此后2分鐘連續測定并記錄最小值,間隔2分鐘后再重復1次(如果血氧飽和度降低超過10%,則不再重復飲水試驗,避免出現窒息);
(3)將基線值與最小血氧飽和度值之差計算血氧飽和度下降值,若大于2%則考慮存在誤吸,此法對隱性誤吸具有較好的診斷作用。
吞咽障礙的評估與干預
吞咽障礙并不僅僅只存在于小腦、腦干、神經損傷患者,據報道,腦卒中患者入院時45%(30%~65%)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礙,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誤吸的發生率為15%~54%,其中約68%的誤吸為隱性誤吸。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吞咽障礙發生率為13%~57%,
以上疾病除了神經系統對吞咽的調控出現問題而導致吞咽障礙外,大量這類患者由于認知與交流功能障礙,常出現了吞咽障礙也無法正確表達,也是這類患者誤吸高發的原因之一。
因此,對于懷疑可能有吞咽功能障礙的患者,除了以上方法,還建議老年患者在經口進食前使用吞咽評估量表進行評估,常用的有標準吞咽功能評定量表(SSA)、 吞咽功能評估量表(GUSS)、進食評估問卷調查工具-10(EAT-10)、容積-黏度吞咽測試(V-VST)等,正確評估患者的吞咽功能后,合理選擇食物與進食方法,同時應該及時做好患者與家屬的健康宣教,才是預防誤吸的最佳方法。
參考文獻:
[1] 竇祖林.吞咽障礙評估與治療[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2] Alagiakrishnan K , Bhanji RA , Kurian M.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oropharyngeal dysphagia in different types of dementia:a systematic review[J]. Arch Gerontol Geriat , 2013,56(1):1.
作者簡介
文章作者:伍葉青 張平 鄒純
作者單位:中南大學部湘雅二醫院神經外科 中南大學部湘雅二醫院皮膚科實驗室
可以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