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桌,兩人,三餐,四季,并不都是生活美好的樣貌。


一桌,兩人,三餐,四季。
也并不都是生活美好的樣貌,缺席的父親,讓原本的三口之家變成了“二人世界”。餐桌方寸之間是母子彼此的抱怨和對生活的無奈,

一桌,兩人,三餐,四季,
也可能是無奈而難熬的人生,

香港話劇團

國語版《最后晚餐》

4月1日-4日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

香港話劇團經典作品《最后晚餐》

餐桌是個有趣的地方,這里能發生最瑣碎無聊的日常,也能積蓄最深刻動心的情感,UCLA影視學院編劇系終身教授理查德·沃爾特的劇作鐵律有一條就是:永遠不要寫在餐廳的戲。因為它會淪為瑣碎的日常和臺詞解說,對“戲”的視聽呈現及調度安排毫無幫助,


但這是對于流水線編劇的規訓,在頂級的藝術作品中,我們還是看得到不少“餐桌上”的戲。

這里更有一部話劇,就在這小小的餐桌空間,臺詞一來一往,一點點抽絲剝繭,剝出一個家庭的悲喜與甜苦。香港話劇團經典作品《最后晚餐》,2011年在香港引發三度爆滿的演出,被Timeout(北京)、《新京報》分別評為2013年度十大/六大最佳作品,在第二十一屆香港舞臺劇獎斬獲最佳劇本、最佳女主、十大最受歡迎話劇制作等多項獎項。2021年,《最后晚餐》國語版本4月1日登陸北京天橋藝術中心。


他們在《最后晚餐》上聊了什么

我們打開電視/電腦,都市人生活圖鑒般的電視劇在各大平臺輪播,中產階級中年危機凡爾賽一般不痛不癢地呻吟…看多了的我們好像真的以為自己的生活也該那樣粉飾,享受著一些幸福的煩惱。人們對真正的苦難越來越逃避,企圖用娛樂麻痹精神。

《最后晚餐》把你拉回到了生活中最真實的一餐,把都市麗人Anderson、Sherry拉回了二狗和麗娟的現實中。外在的華麗和太平都無法讓你在面對原生家庭時保持心安。母子二人已經無數次被生活拉入谷底,死亡是我們人生的最后一道課題,卻是《最后晚餐》的開篇,


父母健在的兒子從小生長在孤兒院,年輕的父親卻像個孩子一般過著隨心所欲的生活:召妓、賭博。留給母親的是高額的債款。連生而為人應該有愛,他們都沒有得到過,他們逐漸意識到,也許選擇死亡比面對明天好過。一個典型的大陸家庭樣貌出現在你眼前: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不知道什么是快樂的孩子。


通過餐桌上瑣碎言語,克制但精準地將這個家庭的日常對話讓我們“偷聽”到,一點一點描畫出這對母子所經歷的過去:失戀的痛楚、失業的困窘、個體的壓抑、人際的疏離、對生活的絕望等。我們才恍然發現,原來我們內心真正共鳴的不是與前夫哥離婚少分到的多少財產、也不是孩子學區房制度到底怎么改革,而是那些人生、人性中共同的孤獨和渺小,而是不完美父母留給我們長大成人后才恍然發現的一地雞毛。


戲中的絕望也是戲外的希望

他們在《最后晚餐》上聊了什么

粵語版《最后晚餐》中的兒子,成為了上一代恩怨的犧牲品;而兒子扮演者劉守正卻因為扮演“周國雄”而實現了自己的導演夢,


劉守正 演員/導演 |在粵語版《最后晚餐》中飾演兒子劉守正,在國語版《最后晚餐》中擔任導演,

劉守正作為香港話劇團的人氣擔當近年來多次帶作品來到內地演出,用實力收獲了一票粉絲,在2017年香港原創音樂劇《頂頭錘》來京演出時,劉守正就表示能夠轉型做導演。時隔4年,當他再次來到北京時,已經是話劇《最后晚餐》的導演身份,


如果你看完《最后晚餐》被生活現實壓到無法呼吸,別忘了,劉守正因為這部戲圓了一個導演夢。人生如戲,但戲不如人生,如果戲劇注定悲苦,我們的人生還是可以選擇看到希望。

這一餐五味雜陳的晚餐,不只是這一對底層母子之間的人生,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不快樂的兒子,映射的更是現在社會結構中,許多家庭的無奈。《最后晚餐》讓我們去審視現實生活的殘酷與不完美,以接納代替逃避,或許是“一桌,兩人,三餐,四季,”一個美好版本的開始。


★ 演出資訊 ★

香港話劇團

國語版《最后晚餐》

4月1日-4日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

2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一個房間兩個人生活,三餐和一年四季都是這樣的!

  2. 這是我的最愛.可是這是最不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