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15歲男孩毆打媽媽、16歲孫女當街暴打七旬阿么等新聞引發關注之后,近日10歲女孩在捷運站腳踢媽媽再上熱搜。原來,媽媽帶著她坐錯捷運站,10歲女孩不依不撓,生氣地用腳連踢媽媽。媽媽躲開后,女孩覺得不解氣,又來回好幾次踢媽媽,直到路人看不下去,勸阻孩子的行為。
這些新聞中,被打家長基本都是采取了躲開、不搭理孩子、默默容忍孩子的方式應對,
生活中,也有學齡前孩子,有很多愛說“打死父母”的狠話,也愛對家人里動手;青春期的孩子,有的發起狠來甚至可以推搡父母。
對家長缺乏尊重的孩子,針對不同年齡,該如何引導?正確的應對方式是什么?
分析
孩子的攻擊性或是心理問題的顯現
武自存(存真國際心理教育咨詢中心創辦人,國家心理督導師):對于很多家庭來說,孩子對父母不尊重一直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很多家長不想讓別人知道孩子有這類問題而選擇默默忍受。近些年青少年心理咨詢中,孩子言行過激,辱罵毆打父母或長輩的惡性事件頻發,這些孩子都有些共同特征——對抗違拗,公開挑釁,受到刺激容易發動攻擊。
研究發現,3~5歲學齡前的兒童會有一段使用語言顯示力量的階段,出現有破壞力的語言,試圖用攻擊的能力來傳遞自己的想法,反抗是成長的一部分, 但太劇烈、頻繁,就成為了病態反應,孩子越早表現出攻擊性,意味著可能存在較嚴重的心理問題。
青少年行為暴力的背后存在幾種問題型別——
首先,孩子在早年沒有建立起對情緒的掌控力度和規范意識,情緒來了就要宣泄,不管不顧。有些家庭里幾乎沒有規則和懲罰,對孩子的監控很少。有些父母在孩子提出要求時,不懂得如何拒絕。有些父母出于虧欠的心理,無限度地滿足孩子。導致孩子脫離了父母溺愛的環境,耐受度不足,無法延遲情緒的宣泄,
如果孩子存在以上行為問題,需要評估問題的具體性質,建立家庭獎賞系統,讓孩子參與家務相關的內容,培養孩子跟年齡匹配的責任感以及獲得正向獎勵的機會,針對有行為或情緒問題的孩子非常有幫助。
其次,父母的情緒不成熟,脾氣暴躁, 家庭關系不和諧。經常被忽視、 排斥、 苛求的孩子更容易產生抑郁的憤怒。大一些的孩子還會伴隨逃課逃學、離家出走、偷東西,發展出品行障礙。
家長需要反思自身和家庭關系,通過學習控制情緒的方法,借此也讓孩子學會正確表達情緒的方法,家長們逐漸成熟的情緒,可以讓孩子感到穩定而安全。
第三, 父母缺乏對孩子的教養技巧或教養方式前后不一致,例如, 當孩子拒絕服從管教, 老人插手免除懲罰, 或是父母為了避免沖突升級出于緩解不愉快的考慮,撤銷了之前提出的要求, 于是孩子把頻繁的大發脾氣視為獲取目的的手段。
子女教養一直是對于父母的挑戰, 也是對于教育者的挑戰。制止孩子的越界行為以前, 我們需要思考:我們目前的家庭行為規則是什么?家庭中通常誰是規則的執行者?孩子如果出現不良行為, 家庭會采取什么方式懲罰?你與配偶在制定規則的問題上一致嗎?這些思考都有助于提高我們的養育技巧。
別忙“開處方” 先要“把準脈”
劉宏森(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學院教授,《青年學報》主編):面對孩子毆打家中長輩一類的現象,咋舌、憤慨之余,人們往往會提出一些對策,可謂人們開出的“處方”。事實上,開“處方”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人們先得搞清楚病癥和病因,針對病因提出具體的診治措施,才能做到對癥下藥,加強教育、引導也是有前提的,一是要把準問題,二是要把準原因,
很顯然, 這些孩子毆打父母長輩,大都與父母長輩溺愛、親子溝通不夠等直接相關。然而,父母長輩并非不知道溺愛孩子的危害,并非不知道親子溝通的重要,既如此,溺愛、親子溝通不夠等問題何以會一再出現呢?這說明,在這些問題背后,事實上還隱藏著一些更加深層的問題。
比如,母親迫于生計,缺乏與15歲男孩溝通;再比如,父母長輩家庭成員之間關系冷淡、緊張,甚至比較復雜等。那位16歲孫女當街暴打七旬阿么,就與拆遷補償款糾紛有關,等等。
一定意義上講,孩子對家人大打出手的家庭,往往面臨著生存境遇方面的無奈,存在著理念和能力缺失等方面的深層次問題。對這些深層次問題,這些家庭事實上往往恰恰無力破解。
所以,我們要深入了解這些孩子對親人揮拳、飛腿背后的種種深層原因,在此基礎上,努力對癥下藥,同時,防微杜漸,預防其他孩子對親人揮拳、飛腿,或許更加重要,
建議
學會尊重孩子是父母的功課
邢穎(北京市東城區廣渠門中學副校長):有研究表明,一些戾氣十足, 甚至視親人為惡魔的孩子往往來自于失愛家庭或溺愛家庭,孩子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過真正的愛與尊重, 所以長大后也不會用愛和尊重的方式與人交往,甚至童年時期父母經常用暴力或冷暴力方式解決與孩子之間的沖突,或者在孩子幼年時過于溺愛, 對孩子表現出來的暴力傾向不阻止、 不教育甚至流露出欣賞的態度, 無形中縱容了孩子的錯誤行為,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家長需要有不同的改變方式,學齡前的孩子,家長要立即改變教育方式,要給予孩子更多的愛與溫暖,每個孩子的成長總是要經歷一個從不懂到懂的過程,這是社會之所以給予未成年人特殊關愛的基本共識,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家長應該更加關注他們的情緒變化,不要事事都管。如果這時還極力地往前沖,一定會造成較大的沖突, 往后撤是給孩子充分的自主性,讓他來安排和規劃自己的成長與學習,家長要學會放手,如果青春期的孩子已經出現嚴重問題, 這時候家長要和孩子一起治療, 甚至先于孩子去專業機構進行治療和學習,再和孩子一起面對問題, 在溝通中重塑雙方關系,
學會尊重孩子是父母的功課,不要把他們當作你的私有物品, 而是當作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看待。欣賞他的優點,包容他的不足,等待他的成長;在陪伴的過程中給他足夠的信任和愛, 你會收獲同樣的情感;在成長的過程中和他們一起學習成長,對孩子有精神引領,在孩子們有自己的思想時要給予理解,要能夠和他們交流,平等地交流,童年給足夠的溫暖,少年給足夠的信任,青年給足夠的自由,
給予孩子行為示范和正面管教
陳鳳偉(北京市朝陽區實驗國小潤澤分校校長):每每看到孩子對家長的“施暴”,真的好心痛!作為家長,其身體上的痛,遠不及心上的傷,
家長要痛定思痛,這不能下咽的苦果是怎么長成的?催生苦果的根源之一是環境的滋養,孩子來到世界上的第一個環境是家庭, 所以環境的營建者首先是家長,
現實中,有些家長出于對孩子的“愛”,直接引導孩子只愛自己、不能付出,更不能吃虧!家長除了無底線地滿足孩子所有需求,還要求周圍的人,乃至社會都要無條件接受其孩子的為所欲為。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家長要直面現實,整理自己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的問題,開誠布公地承擔責任,給孩子一個正面的示范——鄭重地給孩子一個“道歉”,承認作為家長的管理不嚴,導致孩子產生了錯誤的認知、錯誤的行為!同時給孩子一個明確的態度,錯誤是要付出代價的,家長的代價是讓孩子犯了錯誤,而孩子呢?錯了理所當然要受到必要的懲罰,必須給家長一個真誠的道歉!
正確的愛是從尊重開始的,此時的行為示范和正面管教,是矯正孩子不恰當認知和錯誤言行的開始,家長要懂得愛是有尊嚴的,要重新構建愛的基礎——和諧,帶給孩子安全、平衡、堅定、積極的成長環境,
文字整理:王小艾
編輯:現教姐
分析的很好,看了更加冷靜了
這文章的確披露得很透徹,推薦給前輩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