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視315晚會曝光了多個侵犯用戶個人隱私的案列。比如竊取人臉資訊用于客戶分析、販賣個人簡歷、惡意APP竊取行動電話資訊等。
種種現象都在表明,每天都在大數據時代下“裸奔”的我們,隱私保護變得難上加難,而且對于隱私的界限,我們的了解似乎只是冰山一角。
其實關于個人隱私侵犯的案列早有出現,但真正引起社會廣泛討論的還是在2018年左右抖音APP抓取用戶行動電話通訊錄事件,而直到去年7月,仍然有網友在知乎上發帖質疑抖音等APP對用戶隱私的侵犯。
這位自稱法學博士的網友在文中提到,登入抖音APP后大量好友被推薦為“可能認識的人”。利用其行動電話號獲取個人資訊了構成侵權,最終法院宣判凌某某勝訴,并要求抖音進行賠償經濟損失。
同時也在去年,一條“為保護個人資訊,戴著頭盔去看房”的新聞登上了熱搜。新聞描述到售樓處通過設置人臉識別系統,來辨別客戶是自然來訪還是渠道帶客。并在最終簽訂購房合同時,人臉識別的數據會作為收取傭金的依據之一,這導致顧客不得不帶上頭盔去看房。
大數據讓隱私泄露易如反掌
泄露隱私能如此輕易,到底時如何做到的呢?相信大家都有過這種經歷,當我們在電話或微信中提到某款產品后,淘寶馬上就能精準推送相關產品。
當時很多人都猜測是淘寶監聽了行動電話,但真相其實并非如此,其背后的邏輯不過就是大數據分析而已,在大數據算法下,可以根據你行動電話里所有的瀏覽記錄和時間,讓各種APP進行聯動,進行相關喜好物品推薦,在互聯網面前,大家都成了透明人。
不僅線上隱私侵犯進行得悄無聲息,線下生活中也是十面埋伏,
不少人家選擇在門口安裝,能夠自動識別人臉、附帶有攝像功能的可視門鈴。同時也會錄入附近鄰居的人員出入資訊,許多人在沒察覺時就這樣泄露了家庭情況,
當代社會,每個人都處在隱私被隨時曝光和販賣的危險之中,難道以后去公眾場合都要不聯網、戴頭盔嗎?在這個資訊泛濫的時代,隱私保護任重而道遠。
隱私戒指讓人變身互聯網“隱形人”
相比于大陸近些年才開始關注個人隱私權,國外對對隱私保護也相對健全許多,亞馬遜曾經是互聯網殺熟的創作者,但隨后爆發的用戶抗議讓亞馬遜宣布永久停止這項嘗試。
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老外們也再次受到隱私侵犯的沖擊,而一些守舊和傳統的人甚至還成為了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拒絕使用互聯網和智能行動電話,堅持使用傳統的社交方式,其目的就是成為互聯網上的“隱形人”,
(美國存在稱為“阿米什人”群體,他們拒絕一切現代科技,崇尚自然)
不僅法律健全、居民防范意識高,國外還熱衷于研發各種新奇的防隱私竊取黑科技,比如,這個名叫Me.Ring的概念產品,就是其中之一,
只需輕按一下戒指上的開關即可,從政府機構到隨處的廣告商,任何人都無法再用您的臉來識別你的身份。
這就是Me.Ring的設計理念,由設計公司Argodesign提出的專為保護隱私的創意。
在把Me.Ring戴在手上之后,你就是個隱形人。當對要任何要收集數據的開放場合時(指紋識別、面部識別等等),打開它就能實現自動屏蔽。
當你不想使用它時,可以將其關閉,戒指本質上是幫你在現實生活中開啟隱身模式,擁有永久性刪除記錄和打斷分析歷史行為的功能。
“無論你在哪里生活,這個戒指都會成為你在社交場合中的關鍵,”Argodesign的副總監Jenny Clark說道。
Me.Ring的應用程式還允許你進行自行設置,以便與專業網路共享聯系數據和與醫療從業人員的醫療數據等內容,在戒指開關激活時,這些喜好選項都可以靠你來定制,
值得注意的是,它并不是一款單獨的概念產品,在支持該設備的軟體基礎架構上,還將需要非常大量的政府政策需求和私營公司的支持。
并且,該設備不會記錄你的行蹤,它只會充當你的在隱私數據開關器以及生活中的聯絡和數據代理人。換句話說,Me.Ring還是很有可行性的,因為它做到了足夠智能,
那么Me.Ring通過什么技術來進行工作?其實背后很簡單,通過藍牙和其他低功耗的無線協議,不僅可以與行動電話通信,還可以與環境中的信標(例如智能旋轉柵門,人行道,照相機和數字標牌)進行通信,目前許多城市都已經安裝了類似的傳感器,
可以說,在個人資訊在大數據下相當開放的年代,這款概念產品如果能研發順利、量產問世,對保護普通人生活的安全隱私有重大意義。
而在此之前,我們能做的就是提高自身警惕,慎重在APP上開啟行動電話權限,上網時選擇網站數據加密傳輸,阻止各種彈窗廣告,不要在公共場合使用公共無線,進入監控區域保護好面部特征,例如戴好墨鏡、口罩等,最好還是備上這么一個防偷拍神器,幫助大家發現那些在暗處細微的攝像頭。
以上種種,都是為了提個醒,我們想要保證自己的權益就一定要仔細甄別。但與此同時,企業更應該明白只有先保障了消費者的利益,才能為企業贏得長久的利益,你覺得呢?
本文由極果用戶極果媒體原創
很有藝術感…
真心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