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樁慘劇引起了魚叔的注意:
留美高材生張一得自殺。
張一得是誰?
他曾是有名的「別人家的孩子」。
托福118分、高三擔任同聲傳譯、考入常青藤名校…..
妥妥的天之驕子。
比他更有名的,是他的父親——老得。
很少人知道老得的原名(張岳)。
他和許多父母一樣,以孩子的名字自稱,
典型的有孩子,無自己。
老得堪稱是最早一代教育界網紅,以「單親爸爸帶孩子」的形象深入人心,
他的教育方式,非常與眾不同,
為了讓孩子更好地學英語,10年間親手雕刻了20萬個蔬菜字母。
用5臺照相機,給孩子拍照片,
從出生到長大,一共拍攝了20萬張照片。
甚至,還給孩子搭建了一座「一得小小博物柜」,
可以說,孩子就是這位父親的一切,
然而,自張一得去世以后。
網上對這位父親,開始了大量的討伐與譴責,
「自戀」「變態」「把孩子當工具人」,都是網友對他的評價,
有的人甚至還說,父親有嚴重的心理問題。
孩子已逝,最傷心痛苦的莫過于父親本人。
至于自殺與父親之間到底有沒有直接關系?
外人很難去評判,
魚叔也沒有發言權。
但從這位父親的 身上,的確能看到大陸千萬家長的縮影。
出事之前,老得一直是許多家長的榜樣,
父子二人是廣東各家電視臺的常客。
兒子9歲的時候,老得就已經小有名氣,
經常有家長帶著孩子來找他取經。
他的故事,也成了當地家長的教育傳說。
原本是企業高管,有著人人艷羨的收入,
卻在離婚后,辭掉了工作、賣掉了市中心的房子。
帶著孩子來到廣州郊區。
種菜、養雞,撿破爛。
從此,人生的職業變成了「單親奶爸」。
老得將這份職業干得非常出色。
一些媒體在不了解實情之下,會惡意揣測他是那種只強調成績的家長,
其實不然,老得很重視兒子全方位的素質教育。
在《晚安廣州》這檔節目里,可以看到父子兩人相處的過程,
學,勞,作。
老得對兒子的教育,樣樣不缺。
父子倆經常一起摘菜釣魚,享受田園之樂,
從小讓孩子學習做飯。
小小年紀,就會自己給自己「弄點吃的」,
還會教兒子學習待人接物。
面對來找父子二人取經的孩子們,一大半都是一得幫忙接待。
可以看出,老得不僅重視學習,也重視身體素質和情商的培養,
老得有一個私人的公眾號,專門記錄兒子的成長歷程,
兒子國小5年級的時候,已經開始一個人旅行,
老得只需要了解時間和花費,
其余事情,如住宿飲食、景點規劃等等,都由兒子一人負責。
只要出門,就是零溝通、零聯系,
情人節的時候,兒子提問:
「爸爸,什么是情人節?」
父親的回應是,一起學習如何為愛擔當,學習情與性、家庭與責任的關系。
還共同做了英文「我愛你」的蔬菜拼盤,
放在十幾年前,這簡直就是「素質教育」的典范。
當然,老得也不是不注重兒子學業。
兒子3歲前,兩人一直是純英語溝通。
這練就了兒子非凡的英語能力,也為他日后的托福高分打下了基礎,
剛上國小,兒子就發現自己已經掌握了整個國小期間的大半課程,
這種領先在國小一二年級尤其明顯。
到國小畢業的時候,他已經可以用英文寫物理論文,
還能輔導比他年紀大的孩子學習。
德、智、體、美、勞,樣樣優秀,
堪稱學霸中的學霸。
但。
剛才說的,只是故事的第一層,
當魚叔繼續深挖的時候,卻看到了這位父親的另一面,
一得父親的教育方式,有三點很特別。
第一點,是強調歷練,
前面說,他從小就培養一得的各種獨立生活能力,
這本來是一件好事。
但有時,也可能會傷害孩子,
最典型的例子,是在一次「五一勞動節」期間,
那是一得8歲半的時候。
很多家長從外地慕名而來,參觀這對父子生活的菜園。
父親突發奇想,提出要對一得的生活能力進行考核,
考核方式是,讓兒子一人負責近百人的飯菜。
如果有人幫忙,考核就不及格。
在父親的文字里,看不出一得的喜怒哀樂,
只能看到一個簡單的回答:
「好,」
獨自做近百人的餐食,對于成年廚師來說恐怕都是一件難事。
而一得,就這樣一個人接下了全部任務。
這究竟是考驗,還是毫無必要的負擔?
除了做廚師之外,有什么地方需要一個人給近百人的人做飯?
最諷刺的是,父親還這樣總結了這次活動:
「如果你用一根貼著愛的標簽,無形的繩子捆綁著你的孩子,他將動彈不得!」
一得一個人做完了以上的菜
另一件讓人大跌眼鏡的考驗,發生在5個月后。
這次的考驗,名為「生存能力考試」,
內容是,模擬遇到大災,被獨自困在房內,
房子內只有水和原有的食物,一得要靠自己一個人活到10天之后。
最后的結果是,一得不僅成功熬過,還在最后一天喂了爸爸一口飯,
對此,父親總結說:
「鐵不煉不成鋼,人不磨不成材,」
這種教育理念,在過去有段時間內曾經特別流行,
印象最深的是名噪一時的「哈佛女孩劉亦婷」。
在關于劉亦婷的那本書中,劉母講到如何鍛煉孩子的意志力:
要讓孩子一直握著冰塊,握得越久,意志力越強。
手握冰塊、一人給百人做飯,就能培養出上名校的孩子。
這可不就是毒雞湯!
而就在一得忙著完成考驗的時候,父親就站在一旁,用相機默默紀錄下這一切,
很顯然,這些都是絕佳的「育兒素材」。
而這也引出父親教育方式的第二個特點——拍照記錄。
父母愛拍照記錄孩子的生活, 這本來也無可厚非。
與別人不同的是,一得父親的紀錄非常詳細,而且目的性很明顯。
20年人生,20萬張照片,
其中大多數是在童年期拍攝,
相當于一得每年要被拍一萬多張照片,
這還不包括8歲之后的各種電視臺采訪。
照片視訊之外,還有文字記錄。
一得和父親在一起的經歷,大都被寫成故事,發到網上,
在他上學的時候,同學是否會拿這些事打趣,我們不得而知,
但可以想象的是,成為榜樣并不是一件輕松容易的事,
這份重量,也許一得已經承受了太多年,
第三個教育特點是,傾其所有,
大陸傳統文化中,一直強調父母為孩子奉獻一切,
這一點在一得父親這里得到了最大化的體現,
為了騰出更多時間照顧孩子,辭職賣房,搬到鄉下。
從此,相當于把「父親」變成了自己的職業。
這一職業像是家庭中的產品經理。
而孩子,就是那個被打造的產品。
教育心得,則是附贈的周邊,
一得父親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
最開始,是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然后攢起了第一批粉絲。
到后面,干脆把自己的教育基地改成了農家樂。
參觀家里,一次200元,
認購家禽12只,一共2000元,
教育類書籍的出版,也不能拉下。
很難說一得父親有沒有在拿經商的思維,來經營自己「單親奶爸」的人設,
這任誰看了都會感到渾身不舒服。
一得父親的教育方式,無疑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精神負擔。
使得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受到嚴重的影響,
這相當于在把孩子產品化。
而且是孤注一擲,把父親的人生全部賭在了這件產品上,
事業、親情,融為一體,
這其實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想象有一個人,在你非自愿的情況下,為你付出了一切。
那么,你究竟如何才能報答?
似乎只要有一點點不優秀,或者說,不滿足對方所要求的那種優秀,
就能聽到那句:
「我為你付出了一切,你為什么連這點事都做不好?」
孩子內心越是善良,越是懂得知恩圖報,就越會形成極大的負擔,
似乎唯有一直站在頂峰,才配得上對方的付出。
問題在于,誰能一直站在頂峰?
一得父親對孩子有沒有這種壓迫感,我們已經不得而知。
但類似的關系在千萬中式家庭中,太過常見,
電視劇《小歡喜》中,母親宋倩和一得父親就有著相似的背景。
同樣是單親家庭。
同樣是為了孩子辭職,
甚至連照顧孩子的方式都如此相似:
一得父親10年做菜不重樣;
而宋倩每天天不亮就起來熬燕窩,
生活起居,無微不至。
連吃一頓飯,都要帶著「提高英語認知」「增強記憶力」的強烈目的。
這樣孩子就會感到幸福嗎?
比起幸福快樂,更多地,恐怕是發自內心的壓抑。
換來的,也只能是孩子想要逃離的愿望。
學習要領先,工作要領先,生活中的一切都要領先。
目標完成一個,永遠還有下一個,
無法滿足的,是家長的貪欲和私欲!
或許有人會說,像郎朗這樣的鋼琴名家,不也是父母逼迫出來的嗎。
但是,郎朗只有一個,
奧斯卡獲獎片《閃亮的風采》里,也記錄了一位鋼琴名家的練就歷程,
同樣,是父親逼迫,
同樣,是父親傾其一生打造的優秀產品。
鋼琴家最大的愿望,就是完成對父親的承諾,彈出一首超高難度的「拉三」。
可是拉三彈成了,他也變成了瘋子。
近20年來長期的重壓,已經在他腦子緊緊崩成一根弦,
這一刻,終于得到了永遠的放松,
令人唏噓的是,他在精神病院里,遠比在家中快樂一百倍。
三位家長,身份和所處年代不同,但唯有一點是相同的。
那就是,「孩子是父母的一切」。
這也正是常見的「為你好」教育模式,
而許多的家庭悲劇,也同樣來源于此,
今天,魚叔想在這里,為所有孩子說一句話,
孩子不是父母的一切,
父母也應當有自己的人生,
先把自己的人生過好,比什么都重要。
孩子終究是孩子,承擔不起、也沒必要承擔家長未竟的心愿。
把自己的人生寄托在孩子身上,往好聽了說,是愛。
往不好聽了說,就是一種最深的自私,
張一得去世后,父親在一封公開信里寫到:
「兒子一生中所有的決定,我都是無條件地尊重、認同、接受,包括這一次,他最后的這個決定,」
「我一直是非常尊重孩子的,」
一直到孩子生命結束,這位父親所強調的,也是「我,我,我」,
更反復強調兒子的死是他的決定,而與自己無關,
他無條件尊重,但并不感到有愧。
而孩子內心究竟是怎樣想的,慘劇究竟如何釀成,
無人知曉。
也可能,永遠成為秘密,
這其實,也一句話道盡許多家長的本質:
在孩子身上,再活一次。
我相信老得對兒子的愛,是毫無保留的,
可孩子畢竟不是一具空殼,
他有自己的欲望,也有自己的目標,
孩子,從來不是誰的產品。
適當的松綁,才能讓孩子活得更快樂,
又一個網紅
那個考核不及格會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