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世人都說:東吳亡于孫權之手?看下晚年的孫權,就都明白了

三國時代,蜀吳聯姻毀于關羽的一句“虎女豈能嫁犬子”,但是,為什么關羽如此不待見孫權呢?他真的像關二爺口中說得那么卑劣嗎?以前不是有“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典故嗎?


今天,我們就來剖析孫權的畢生功過。

曹操早年在濡須口之戰吃了癟,面對比自己小了一輩的孫權,曹老板絲毫不掩飾對這位青年的欣賞,說出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話。當時的孫權,絕對是同時期最拔尖的人才。父親與兄長夭亡之后,孫權從長輩手中接過的是何等的爛攤子?但經過十九歲的孫仲謀一番經營,硬是憑借高超的手段,重新統一了江東這塊寶地。

但是,人總是會變的,即便是多智近妖的諸葛亮,也有失策的時候,哪怕是圣人孔子,也曾說出些不著調的語錄,更何況是孫仲謀呢?

赤壁之戰,吳蜀兩家互利雙贏,曹老板的攻勢被堵回去,這讓孫權有些志得意滿,用現在的話來說,孫權很有可能是“飄”了,在他看來,曹魏十萬鐵騎被阻擋,都是自己的功勞,沒有劉備什么事,更何況,當時又趕上劉備借荊州奪益州,搞出不少邪門歪道,所以孫權便開始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指責劉備,要求他歸還荊州這塊戰略根據地,


吳蜀聯盟期間,孫權的腦子里應該已經構建出三分天下的藍圖了。然而,自滿的他為了眼前的小利,準備先干掉身邊勢力壯大的劉備,把窩邊草吃干凈,

西元219年,孫權派遣呂蒙攻蜀。呂蒙這位后起之秀,憑借“白衣渡江”的奇謀,順利地拿下了荊州,還殺掉了蜀漢上將關羽,孫權的目的達成了,他這一殺,讓孫吳得到了夢寐以求的荊州。然而,孫權沒料到此舉竟讓他成了蜀漢全民公敵,更是讓劉備恨不得生啖其肉。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劉備一改先前的發展方針,窮兵黷武發展軍事,力求為義弟興兵雪恨,西元221年,劉備悍然發動夷陵之戰。這一戰,幾乎出動了蜀國所有軍事力量,幾十萬人馬浩浩蕩蕩地殺向江東,打算讓孫權血債血償。

這場戰爭的勝敗,其實并不重要。不論是陸遜火燒連營滅掉了蜀軍主力,還是劉備長驅直入拿下江東,結局都不會改變。孫劉大戰,讓曹魏漁翁得利。曹魏趁虛而入,在東吳應對蜀漢無暇它顧期間,順利地拿下了東吳北防線。還好,孫權的手里有三張底牌,分別是朱桓、朱然以及諸葛瑾。要不是這三個智商超群的家伙,恐怕孫權的霸業就要到此為止了。


那么,這是孫權畢生闖下的最大的禍嗎?

并非如此,

在麥城事件中,呂蒙是個相當關鍵的角色,這場戰爭,可以說呂蒙的智商超水平發揮,以至于,輕敵的關羽被擒殺,對于孫吳來說,既然已決意要與蜀漢作戰,那么,得勝的呂蒙就該當成英雄供起來,可孫權是怎么做的?他想要將呂蒙殺掉,平息蜀漢的怒火,孫權認為,將呂蒙這個“工具人”推出去平息眾怒,自己就能悶聲大發財,攥緊荊州的控制權,

從《三國志》的記載來看,呂蒙死于西元220年,呂蒙與關羽之死的時間差,還不到一年,而且死因成謎,我們完全有理由懷疑,正值壯年的呂蒙被卷入了什么不得了的政治陰謀,成了孫吳的犧牲品。民間素來有關羽顯靈嚇死呂蒙的傳說,而且還衍生出不少不同的版本。但傳說終究是傳說,關二爺顯圣這種事大抵不會發生。所以,與其相信關公顯圣,不如相信是孫權殺掉了呂蒙。


那么,孫權殺掉呂蒙,又闖下了怎樣的大禍呢?

呂蒙是孫吳勢力中比較特殊的一個,他沒有什么家族背景,是從基層一步步爬上去的,三國時代和東晉差不多,都比較講究門閥出身,扶持呂蒙上位,孫權也有自己的思考,就是為了壓制其他四大家族。

呂蒙伸腿瞪眼了,唯一能制衡門閥的平民力量消失了,所以沒過多久四大家族之一的陸家便崛起了,此后的東吳主帥陸遜,就是出身陸家的青年人才,從陸遜之后,政治傾軋便頻繁上演于孫吳政治圈,成了一種常態,

即便是貴為皇族的孫氏宗族,也時常遭到其他家族的傾軋和打擊。正所謂“攘外必先安內”,連家務事都處理不好的東吳,實力自然是一落千丈。到了后來,內斗不止的孫吳根本無法抗衡鐵桶一塊的魏晉。

從孫吳的國勢來看,用一句成語來形容就是“成也蕭何敗蕭何”。孫權是個十分復雜的人,我們無法用單調的形容詞將其蓋棺論定,只能用功過來衡量他的人生。史料記載,孫策臨終之前,將祖宗基業全都交托給孫權,并對他說了這樣一句話: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從這里看來,孫策對自己的弟弟相當了解。至少,青年時期的孫權,著實是個守成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在內政方面,孫權在協調各家族和權臣的過程中展現了非同凡響的政治手腕,令人折服,


但誰能想到孫權也像后來的唐玄宗一樣,“半生清明半生昏”,后來的孫權愈發昏聵,簡直像變了一個人一樣,且不說他在對蜀外交方面的疏漏,他的政治生涯還有不少敗筆。

首先,是不敢立后,

自夏商開始,直到滿清終結,封建帝王都是好色的,孫權也不例外。不過孫權雖然偏好美色,但他卻崇尚“后宮平等”,就是讓自己的女人地位等同,不分什么皇后妃嬪,表面上來看,孫權的后宮政策似乎頗為先進,但事實上果真如此嗎?

缺少后宮正位的制衡,孫權后宮中的傾軋相當嚴重。每個女人的地位都一樣,誰也不服誰,誰也不怕誰,為了得到孫權的垂青,一眾美人鬧得雞飛狗跳,以至于后院失火。

其次,廢太子。

孫權起初將皇儲之位給了兒子孫登,這個小伙子人品非常好,對待臣下也十分謙和。孫登雖然還沒展現他的能力和手腕,但從道德的層面來講,這樣的人是塊仁君的材料。可惜的是,孫登三十三歲那年英年早逝,

甚至于,在臨終之際仍不忘上表給父親,提出了一些富國強民的建議,孫登死前,向父親引薦了陸遜、諸葛瑾、步騭、朱然、全琮、朱據、呂岱、吾粲、闞澤、嚴畯、張承這些人才,希望父親能夠借助這些人才,使孫吳興盛。

在孫權心目中,孫登絕對是最合適的人選,沒有之一。繼任太子上臺以后,孫權便對這個“替代品”有些不放心。孫權的權欲非常強,這一點在《三國志》里的一些細節中有所顯示。只不過,孫權有古代帝王的通病,那就是為了權力六親不認,

按照繼承順位來看,孫登死后本該由二兒子孫慮當太子,但孫慮和他哥哥一樣壽命不長,于是三兒子孫和便順理成章地成為太子。從書中的描述來看,孫和的人品雖然比不上孫登,但他并沒有犯過什么大錯,總的來說還算老實巴交。

然而,孫權卻親手廢掉了孫和。孫權給出的理由,可以說是相當奇葩的,在國家祭祀時,孫和去拜訪了妻子的叔父。就因為這樣一件小事,孫權便將繼承人置空,從這里也能側面看出,晚年的孫權的確很昏聵。

最后,殘忍嗜殺,

早年的孫權絕無此毛病,但晚年的孫權不知為何變得乖張起來。孫權始終不知該由誰來繼承大統,平時也不表現出傾向,以至于,滿朝文武都自動地分成兩派,一派支持太子孫和,另一派支持魯王孫霸,孫權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沒有對太子進行保護。

在政治傾軋的過程中,孫霸黨與太子黨的斗爭進入到了白熱化,在這個當口,孫權做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賜死孫霸,廢掉太子。連朝中的頂梁柱陸遜,也在這場政治斗爭中被整的很慘,含冤而死,吾粲、朱據、張休、屈晃、張純這些人才,更是被孫權殘忍殺掉。

最終,在一番大清洗之后,孫吳的政治場面面臨大洗牌,國力遭受重創,政治清洗在許多朝代都出現過,但像孫權這種沒有目的性的并不多見。


青年時代的孫權,絕對是可以與曹操、劉備站在同一水平線上的明君,但是,為何孫權老年如此昏聵,在他最擅長的內政方面出了岔子呢?

這只能歸結于一句“歲月不饒人”了。

對于這一點,《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其書中給予了孫權這樣的評價,算是頗為中肯:

“性多嫌忌,果于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于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于者哉?其后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悲乎孫仲謀。”

參考資料:

【《三國志》、《三國演義》】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