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團隊張嵚
在大陸歷代皇帝的“秘聞”“傳聞”里,“雍正之死”是樁至今引來多少“猜測”甚至“藝術加工”的神秘事兒。
比如就是在清代年間起各類腦洞大開的民間野史里,“雍正之死”就被“藝術加工”成了多少愛恨情仇,甚至還有呂四娘帶領反清義士們“深夜入宮殺雍正”的勁爆劇情,“雍正死時沒頭”的驚悚傳言也從此流傳數百年,就連當代各類“宮斗劇”“女頻小說”也跟著湊熱鬧,給雍正帝的“非正常死亡”增加了不少“新死法”。
其實,只要細較真下歷史就知道,野史里雍正那些“非正常死法”,基本都經不起推敲,特別是“女俠入宮殺雍正”的橋段,更屬于為黑而黑,不過,如果細看雍正去世時的歷史記載,卻也能發現,這其中真有“不正常”之處。
以《東華錄》《清實錄》等典籍記載,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一日,五十七歲的雍正帝就染上重病,但當天還“仍照常辦事”。到次日“戊子時”,雍正就已病得不行,這才連忙召來允祿、允禮、鄂爾泰、張廷玉,當場宣布寶親王皇四子弘歷(不久后的乾隆帝)為皇太子,快速完成了權力交接。八月二十三日“子刻”,雍正帝胤禛,這位大陸古代史上知名的鐵腕強人,就這樣突然病逝于圓明園內。
而且雍正去世時,也僅僅只有五十七歲,放在現代職場上,等于是連法定退休年齡都沒到,而雍正的老爹康熙帝五十七歲時,不但毫無病相,更興沖沖下了趟江南,一通盡興游玩,還順手給江南拉了五十萬兩銀子的虧空。放在雍正帝的這輩子,在五十七歲之前也向來以“精力充沛”著稱。怎么就在這正值壯年的歲數,生場病不到三天就“駕崩”了?
在雍正帝“駕崩”一天后,新皇帝乾隆帝做的一件怪事,也加重了后人的猜測:乾隆皇帝把先前伺候雍正帝的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人都逐出宮去,并且警告道士太監宮女們不許隨便議論宮中情況,否則就要“嚴行拿究”“定行正法”,那究竟是什么事不能隨便說呢?其實,這應當就是雍正帝英年早逝的一個重要原因:迷信丹藥,
其實,早在做皇子時,雍正對于煉丹,就有著極度的癡迷,康熙年間時他就曾寫過一首名為《燒丹》的詩,除了生動描述了“鉛砂和藥物,松柏繞云壇”的煉丹過程,更抒發了“自覺仙胎熟,天符降紫鸞”的愿望,待到君臨天下后,“煉丹”這事兒,雍正自然是“敞開了造”,以內務府《活計檔》記載,雍正在位時期,多次采辦紅銅、黑鉛、礦銀等“煉丹材料”,特別是在位最后五年,他先后157次下旨采辦原料,煉出的丹藥,自然是“巨量”,
這“巨量”的丹藥,雍正除了自己享用,也用來賞賜大臣,他曾專門給寵臣田文鏡寫信,大贊丹藥的功效,并說自己“知之甚確”,也就是早就服用過了,他賞給大臣查郎阿等人的丹藥,一次就是一匣,也可見他日常的“服用量”有多大。不過,這丹藥再好,也都是銅鉛砂銀等有毒物質煉成,十幾年如一日往嘴里塞,吃到健康狀況惡化?一點不奇怪,
不過,如果縱觀雍正帝的十三年的執政生涯的話,“丹藥”之于他的英年早逝,也只能說是個次要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就三個字:壓力大,
雖然當年雍正帝的即位過程,被野史改編出了好多版本的“九子奪嫡”活劇,但初登基時雍正帝就明白,他爭來的大清江山,其實是一片危機重重的爛攤,一邊是“內外府庫無不虧空”,看似富有四海的大清朝其實窮得叮當響,一邊是大小衙門腐敗加劇,朝廷給百姓收一兩銀子的稅,能被地方官吏盤剝到“五六倍以至十倍不止”,黎民百姓“苦于雜派之無窮”,看似“太平”的大清朝,其實已成了火藥桶,
偏偏這“火藥桶”上,清王朝大大小小的官員們還是渾然無知,相反腐敗正瘋狂擴散:地方官衙潛規則盛行,大小事務都是金錢開路,朝廷的“虧空”全叫這群蛀蟲飽了私囊,京城的大小官員“彼此推諉,不發一言”,幾乎就是混日子。倒是賣官鬻爵的生意火熱,康熙晚年時的總督官職,都給“爆炒”到三十萬兩白銀。就連傳說中“無敵”的大清軍隊,也是加速腐化,“槍箭具不得熟練”“敗壞已甚”成了常事,沒幾支能打的。
里里外外,方方面面,哪里是什么“盛世”,分明是“要完”的節奏。
也正是這危急的形勢,激發了雍正帝此后一系列強力的改革,以“叫貪官世代做窮人”的態度嚴查虧空整頓吏治,推廣全國的“火耗歸公”等改革,更斷掉了千千萬萬蛀蟲的財路。甚至不惜挑戰“祖制”,在東南沿海放開海外貿易,鼓勵工商業發展。不少貪官污吏因此狼狽落馬,從昔日的“官老爺”變成了窮困潦倒的“失意文人”,他們自然咬牙切齒,在“野史”里玩命編排,不少“俠女殺雍正”的“感人故事”,就是這么來的。
但“寫野史編排雍正”這事兒,對于在位時的雍正來說還是小事兒。他改革的每一項內容,面對的都是強大的阻力,必須要以“工作狂”的態度來辦,所以比起在位時常“出巡”的老爹康熙來,雍正自登基起就“宅”了,除了祭陵外,他在位時就沒離開過北京,每天的工作“自晨至暮,總無間斷”。他十三年里批閱過的奏折,總數不下十萬件。甚至到了生命的最后時刻,他還在感慨:“雖至勞至苦,不敢有一息自怠”。
僅看他的工作量,這“至勞至苦”,真是實在話,
這么大的壓力,這么大的工作量,外加還嚴重依賴“丹藥”。如此雍正,還能苦苦支撐十三年,其實已非常不容易了,
而他這十三年心血,也如愿換來了輝煌成果。貪腐積弊數十年的清朝吏治煥然一新,甚至“貪冒之徒,莫不望風革面”,“火耗歸公”等改革的推行,也叫百姓負擔大大減輕。老爹康熙在位幾十年拉下的巨額虧空,雍正不但用十三年時間填平,還叫大清戶部存銀增加到六千多萬兩,可以說,他用十三年瘋狂的工作與健康透支,為原本下坡路的清王朝,成功續上了命。甚至接下來“乾隆盛世”的成就,也享受了雍正的改革紅利,
但是,就是在雍正帝溘然長逝的身后,享盡了“紅利”的清王朝,許多改革卻戛然而止,于是到了乾隆皇帝在位晚期,清王朝的腐敗問題又再次變得嚴重,以乾隆自己的話說“各省督撫中廉潔自愛者諒不過十之二三”。督撫的腐敗就已如此嚴重。
而到了鴉片戰爭前夜的嘉慶年間時,雍正帝用十三年填平的“虧空”,也成了當時清朝的大窟窿:山東、安徽、江蘇等省份,虧空竟都在幾十萬甚至上百萬,雖然嘉慶皇帝多次嚴查虧空,甚至發出了“一至于此,實堪痛恨”的狠話,但早已“官官相護”的吏治,讓每次嚴查都成了空話,反而鬧出越查虧空越嚴重的笑話。魄力遠不如祖父的嘉慶帝,也只能徒喚奈何,眼看著清王朝在衰敗的路上,一步步下墜——缺乏繼續改革的勇氣,自然回天無力,
“雍正之死”的謎案背后,比起他“怎么死”的猜測來,更重要的歷史啟示,卻是另一個硬道理: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參考資料:《雍正帝》《嘉慶帝》《圓明園與雍正帝的重道及煉丹》《大陸反貪史》《雍正年間整頓吏治研究》《東華錄》《活計檔》《清實錄》
[二樓][二樓][二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