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獲得了機器和速度,卻丟了真實的生活


近年來,“社會學”這幾個字眼高頻次地出現在我們視野中,“內卷”“去魅”“中產”等社會學名詞也隨之普及,甚至成為日常詞匯,相比十年前,社會學似乎逐漸成為大眾眼里的一門“顯學”,而這絲毫不妨礙大家依舊搞不清楚什么是社會學。如今,在不斷更迭的熱點面前,許多自媒體對各路社會學理論進行著不加節制地引用并佐以快餐式的分析,這讓人對社會學感到眼花繚亂,也讓人生出許多困惑與質疑:如果什么都能和社會學扯上關系,那到底什么是社會學?社會學是一門真正的學問嗎?

本期Naive咖啡館邀請到了任教于清華大學部社會學系的學者嚴飛,結合他與社會學深刻交織的個人生命歷程,和我們聊了聊關于社會學的種種。我們怎樣通過社會學來體察秩序之必要,理解人性之幽微,從而更坦然地面對我們身處的現代世界,更清醒地認識作為現代人的我們自己?


本期嘉賓



嚴飛,社會學者、清華大學部社會學系副教授

本期主持


郝漢,利茲大學部社會學碩士

*播客將在“Naive咖啡館”公眾號更新,為了方便大家收聽,長節目同時在Apple Podcasts、小宇宙、喜馬拉雅、YouMeLive云音樂等音頻平臺上線,在以上平臺搜索“Naive咖啡館”也可以收聽,

本期你將聽到

05:12“如果能穿越,我最想和韋伯吃頓飯”,聊聊學術“青椒”的困惑

09:44人們往往將社會學家誤解成評論家,以為他們什么事情都能發表看法

15:20社會學關于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的互動關系,不同社會學家對如何互動有著各自的理解

23:27小鮮肉崇拜、996福報、雙十一剁手,在大陸經驗中把握韋伯、馬克思的思想

25:21韋伯的“官僚制”并不等于大陸人想象中的“官僚主義”

30:45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意味著做一個清醒的現代人

34:51在北京國貿橋、西二旗捷運站這些具體場景中感受什么是現代社會

38:29社會學家齊美爾在大陸被嚴重忽視,他對大都會人的精神狀態有著深刻見解

43:43“現代性”如何抹煞真實的生活?某菜市場拆遷,附近居民最大遺憾是失去了一個社交場所

49:27社會學應是一門人文學科,它最有價值部分是其“平民化的焦點”,關注普通人的生活

58:45價值中立會喪失人性嗎?“我很遺憾在大學部做打工子弟調研時,并沒有真正走入他們的內心”

62:24身處“理性監獄”般的現代社會,要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但文學、藝術也很重要

推薦書目


《江村經濟》

費孝通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04

《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

嚴飛 著

理想國丨上海三聯書店 2020.10


《與社會學同游》

[美] 彼得·伯格 著

北京大學部出版社 2014.10

背景音樂

不是我不明白-崔健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后期制作:崔旭蕾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宣告:播客內容中涉及觀點僅代表主持、嘉賓個人,歡迎大家提供不同意見的討論。


01

學社會學的人會不會天天想一些奇妙的事情?

郝漢:我們知道西方有很多電視劇、電影里,社會學已經成為大家都知道的學科,在大陸也慢慢的被大家廣為所知。西方開始有一些調侃,或者那些誤解都被戲劇化呈現出來,出現在他們的文學、小說里面。大陸目前沒有這樣的情況,但是大家還是會對社會學有一些誤解和一些想象的狀態在,我想問一下嚴飛老師,您從一個學生到一個老師,到漸漸成為一個社會學家,在長久的個人身份和社會學交織的過程中,有沒有遭遇到什么誤解或者自我調侃的部分,就是大家以為一個學社會學的人會不會天天想一些什么奇妙的事情?

嚴飛:還真的有誤解,我記得我才上大學部的時候,大家都不了解社會學,對社會學的一個基本認識,它就是研究社會的一門學問。社會太復雜了,我們怎么樣可以通過一門學問就把社會了解或者研究得非常通透,會不會社會學什么都研究,但是什么東西都研究得不通透。到了大二、大三的時候慢慢根據學習的深度,把社會學等同于社會調查,又把社會調查等同于市場調查,最后把社會學學生畢業以后可以從事什么樣的工作,等同于社會學的學生畢業以后只可以去做社會調查,所以在大學部的時候大家對社會學還是挺失望的,這是第一個誤解,

第二個誤解是我最近才慢慢體會到,特別是在這本書《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之后,我突然發現,因為書出來之后不同媒體都會來進行訪談,訪談的過程當中不同的媒體他們都不約而同提出很多很多社會現象,說嚴老師能不能對這樣的社會現象提供一些解釋的維度或者你對這些社會現象是怎么看的,這就產生了一種誤解,覺得我們學習社會學就等同于我們對于社會非常了解、非常穿透,任何的社會現象都可以發表我們非常有專業水平的或者是專業深度的解答,但事實上我不知道,有些現象我都不知道,或者有些事件我都沒有聽說過,我覺得這就產生第二層誤解,學了社會學就等同于我們可以回答任何的社會現象,變成了一個評論家。但實際上不是這樣,

02

在大陸,“官僚制”不等同于“科層制”

郝漢:之前我聽嚴飛老師的一個節目,嚴飛老師講到,有時候一些西方社會學理論,其實它嫁接到大陸經驗的時候,它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這個理論表達的意思。但有時候它跟大陸的實際情況又會有一些出入,這個部分是不是也是嚴飛老師在分享的時候、給學生們講課的時候,會讓他們尤其注意的?因為有時候,如果直接套用西方社會學理論去解讀大陸社會,實際上會造成某種誤讀,有沒有一些具體的您在教學中的事例,可以給我們舉一舉,

嚴飛:有,比如韋伯對于社會的理性化,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定義,就是我們對于科層制的定義。科層制是一個非人性化的、一套非常精密的科層體制,讓人們在科層制當中按照文牘主義,按照精細化的分工,來有效的、高效率的進行投入和工作,翻譯到大陸,科層制會被譯成官僚體系或者是官僚制,在很多層面上,學生讀到官僚制,他會把大陸情境意義說的官僚制和韋伯的科層制劃上等號,同時把大陸情境的官僚制代入到韋伯的分析體系當中,但這兩者是完全不相同的。

我們對大陸的官僚體系印象就是:這些體制人員基本上不干活,不停地貪污,不停地尋租,不停地頤指氣使,小小的官僚覺得自己掌有特權就可以不為大家服務的心態,而是不斷使壞,不斷讓大家增加很多怨氣等等,這是我們大家對官僚制一個天然印象。但是韋伯的科層制反而是朝向官僚制的對立面,在科層制下,因為分工的不同,所有人都在非常勤勉工作,不會出現這樣一個尋租的主意,而且也不會出現頤指氣使的狀態,因為人人都是非常理性的在科層的每一個位置上,在高效的完成一體化的工作。所以在這里面,因為翻譯的不同會產生很多誤讀。

03

“打工人”最需要心靈雞湯

郝漢:現代世界不過兩三百年,對現代社會的種種機制,在不同的社會學家那里都找到一些解釋,那種解釋我去看它的時候會覺得它是陌生的,我感到陌生,我才會感到我是清醒的。現代社會這件事情本身變成一個很顯然的事實,但從前我們都忽視它,我們反而沒有意識到現代社會這件事情。我們沒有意識到,才會被卷入其中,隨波逐流的去做選擇、去過生活,我想跟您討論這樣一個問題,

嚴飛:我自己有一個體會,所謂的現代世界、現代生活,這樣的詞好大,到底什么是Modernity,到底什么是現代,還有一些人提出前現代、后現代(Postmodernity)、后后現代(Post Postmodernity),所以我覺得“現代”這個詞特別宏大,對于宏大的詞我就特別害怕。我反而把這樣的現代性通過一些我們現實當中的案例進行展現。

我舉兩個場景,一個場景是早高峰的北京西二旗捷運站,浩浩蕩蕩全是人,特別是很多住在天通苑的一些工程師、程式員,他們早上擠在西二旗捷運站,排隊進入西二旗捷運站,他們不斷地在外面繞彎進入捷運站,很多時候你是麻木地往前行走,甚至很多時候你不是在往前行走,你是被后面的人推著往前走。這樣一種生活狀態,麻木的、被后面的人推著,就好像在一個社會的、世界的浪潮之下,你是無力的,你是被后面的人推著往前走的生活狀態

還有一個場景就是,每天晚上十點、十一點,北京的國貿橋下很多人排隊等待一輛開往通州的公車,這輛車要開很長的時間才可以回到通州,他們基本上會花兩個小時時間在路上,單程的通勤,每天就要四到五個小時。所以很多住在通州、燕郊的城市白領,有些還不是白領,他只是城市的打工,他們早上五點半就要去擠公車,他們的父母很心疼這些孩子在大城市里漂泊,他們就會五點鐘去幫孩子排隊,為了讓他們的孩子上班的時候可以不用這么辛苦,可以多睡15分鐘時間,這些人他們有自己的愛恨情愁,有他們的歡樂,有他們的喜悅,

我還想再給另外一個場景,我特別喜歡問同學們一個問題,讓大家去猜最流行的或者最受歡迎的微信公眾號是什么,同學們會想到很多很多,之前是想到咪蒙,之后會想到其他的一些微信號,但實際上最受歡迎的微信號是這些官方媒體的微信號,比如說新華社、《人民日報》。我們之前和《人民日報》微信號做過一個交流,《人民日報》當中最受歡迎的是每天晚上十點鐘有一個夜讀欄目,每天晚上到了特定的時間段,如果這一檔欄目還沒有按期發出來一篇心靈雞湯的文章,《人民日報》的小編說后臺會涌入大量的讀者留言說:小編小編我現在正躺在床上,我現在正在回家的下班的路上我特別需要這一篇心靈雞湯的文章給予我動力,給予我每天繼續早起的動力,

大家把這三個場景可以連在一起,想象現代世界每個人的生活狀態,特別是大城市里這樣一種精神狀態、生活狀態:堵在路上、擠在公車、擠在通往捷運的浪潮人潮當中,非常疲倦,非常沒有目的,非常迷惘,回到家倒在床上,倒在沙發上,等待一篇心靈雞湯的文章來給自己繼續打氣,這樣的場景特別有趣,特別值得用社會學的思維方式去好好地和他們進行對話,

04

利益當先、精于計算的都市人格

郝漢 :剛才講的三個場景,具體化地理解現代性的時候,齊美爾也出現在您這本書里。您認為在這三個場景里,齊美爾有哪些非常深刻的洞見可以給大家一些啟示?

嚴飛:對于大都市的精神狀態,齊美爾有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叫做《大城市與精神生活》。在《大城市與精神生活》當中齊美爾提出非常經典的、具有深度共鳴的問題,就是一個現代人在城市當中生活,如何保持獨立的個性,并且可以好好的生活下去。

對于這一問題,他是從大城市如何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層面進行解讀,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大城市對于年輕的,特別是不安于現狀的年輕人來講有極大的誘惑力,如果第一次來到大都市,站到天橋上面,燈火通明、車流穿梭,人們的穿著打扮非常時髦、時尚,有很多的機遇發展,對于居于其間的人來講它具有無限的可能性,我記得我2000年上大學部,到上海的時候,我當時是第一次對于上海有過如此親密的、緊密的接觸,看到上海的高樓大廈,在上海的外灘看到浦東的發展,非常受到震撼,覺得自己真的是深深陷入到大都市的或者上海的十里洋場的五光十色、意亂情迷當中,

另外一方面,大都市也有大都市的不便利性,或者大都市的冷漠、人情的冷漠、交通的擁擠、環境的污染,大家都擠在西二旗捷運站,都擠在北京國貿天橋下,等待一輛通往通州、燕郊的巴士。我記得我在大一、大二的時候,做社會調查,跑到浦西非常偏遠的上海街道社區里面,筒子樓里面,進行入戶訪談,在入戶的過程當中,因為我們是外地人,不會講上海話,自然會被上海的本地人,特別是上海的一些老婆婆歧視,即便我們掏出復旦大學部的學生證,他們也不相信,也覺得你是外地人,用不是特別好的語言對待外地人,這樣的一種排擠、冷落,實際上意味著大都市里面,在人際交往上有一種精于計算、利益當先的冷漠關系。這樣一種非常冷漠的利益當先、精于計算的人情氛圍會讓人非常沮喪,就會導致產生所謂的都市人格,都市人格就是人和人之間沒有這么信任,大家比較謹慎,比較矜持,精神高度的緊張,理智會壓倒情感,等等,特別是在異鄉漂泊的人來講,他們會覺得大都市這種精確性、準確性是它的便利,但同時又會過于精密、過于算計、過于對于自我個性的犧牲。所以齊美爾在這篇文章里面討論了大都市對于人的影響。

05

拆拆拆,行業和市場沒了,人就會走?

郝漢:我想給老師補充一下我的經驗,您之前在美國、英國上學,我之前也在英國上學,在國外那種真實的生活,你與人打交道,哪怕是在都市里,你需要去買菜,你需要去超市,需要跟理發店的人哈拉,跟肉鋪也很熟,但這種生活在大陸的大城市,哪怕是二三線城市甚至都消失了。在北京做任何事情,我行動電話上移動互聯網下一個單一切都完成了,但如果在英國的一個中部城市,我需要這件事情變成我第二天真實的活動軌跡,變成我一個需要去跟人打交道才能做的事。這可能也是大陸對現代性極度的揮灑之后帶來的更嚴重的問題,可能是我們之后要面對和要處理的大都市的人的精神生活和真實的生活逐漸遠去,肯定會對心理上造成很大的沖擊,這是我想到的一些,

嚴飛:對,我也想再補充一點,對于現代性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我們之前也做了一項學術研究,現在也有兩篇英文論文發表。我們做的是對于北京菜市場的拆遷,有段時間北京是說推出“以業控人”的政策,覺得北京要有首都功能,如何保證首都功能,就是要把這樣一些社會邊緣群體或者社會的弱勢群體,不發揮首都功能的這些群體,讓他們主動離開北京,他們當然不愿意主動離開北京,那就把他們所依附的這種行業、這個市場拆掉,行業和市場沒了,人就會走,這是一個基本的邏輯,

所以當時有一個叫做太陽宮的菜市場,就是在北京的太陽宮地區,2013年的時候把它拆掉了,太陽宮菜市場是一個非常非常巨大的菜市場,把菜市場拆了以后,希望這些菜販離開北京。我們做了三年的長期追蹤調查,發現這些菜販實際上并沒有離開北京,95%的人都選擇繼續留守北京,但是同時他們賴以生存的菜市場被拆遷了,很多人必須要轉行不再做菜販,他們平均薪資收入下降20%-25%。同時我們又做了菜市場周圍的街坊鄰居的社會調查,就問菜市場拆遷以后對他們生活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特別驚訝,我們以為菜市場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買菜,菜市場被拆遷他們沒有辦法買菜,這是他們最大的痛點。

我們的社會調查最后顯示出,對于街坊鄰居來講買菜的需求是他們排在倒數第二位的需求,排在第一位的需求是交際的需求,社會交往的需求,這個菜市場是很多老人家互相交流的一個場所,有些老人家是跳完廣場舞回來去菜市場買菜,一邊買菜一邊交流,街坊鄰居之間交流,還有一些老人家,阿公輩的、姥姥輩的,他們是接孫子、孫女放學,放學路上大家一起在菜市場相見,大家就互動交流,所以它不僅僅只是買菜的單一的功能性場所,更多的是一個社會交往的場所,

我講的是街坊鄰居之間的交流,同時街坊鄰居和菜販之間也會有交流,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不知道你現在是不是去菜場買菜,我經常會去菜場買菜,因為我住在清華校園里面,我們有菜市場的。在買菜的過程當中,你會不斷的跟他們交流,久而久之你就會在固定的一個菜攤買橘子、買香蕉、買水果,在另外一個菜攤買肉、買魚,慢慢就會和他有長期的交流,就好像我們用58同城到家,請阿姨上門來打掃衛生,一開始用58到家APP平臺,用多了你會認識一位阿姨,說我們要不要不用58同城到家,我們加一個微信,加一個行動電話號,我們有需要的時候就和阿姨打電話,她直接就來了,這樣阿姨不用付平臺費,我們也不用付平臺費,而且用熟不用生,用熟悉的阿姨總是比較放心,久而久之你就和阿姨產生了感情,你和她不斷的交流:阿姨你的孩子在什么地方、阿姨你的孩子上大學部了特別了不起、阿姨我這個衣服不穿了送給你之類交流,這就是人和人之間的交流,這也是為什么要學社會學,社會學會觀察到這樣一些有趣的社會現象。

06

那些平淡無奇的日常瑣事,是重要的課題

郝漢 :我之前看到項飆老師的一個概念,叫做重建一種真實的附近,我覺得這個挺重要的,菜市場是一個附近。我從英國回來之后,在北京真的喪失了很多真實的生活,就是這種買菜幾乎沒有了,都是外賣,都是很簡單的一鍵下單。我唯一能夠感受到的是,我會在我們周邊小區一個理發店,很固定的去那理發,我會感覺到一種安定的感覺。

嚴飛:對,你會找到自己固定的理發師。

郝漢:這個真的也是社會學學到后面你會去反思的一個東西,像嚴飛老師講的,并不是很宏大的概念,宏大概念背后還是要具體到你怎么面對這個時代的巨變,怎么樣找到那個真的能重建你心靈的那個工作的部分,也是社會學去完成的,

嚴飛老師在這本書的結語《社會學的想象力:批判理解世界的鑰匙》里引用了美國社會學家彼得·伯格的書,叫做《與社會學同游》。這本書對我的影響也特別大,可以說我對社會學整體上的把握是由這本書完成的,我也像嚴飛老師一樣,很想給大家推薦,嚴飛老師能不能借這個機會說一說,你為什么特別提到這本社會學啟蒙讀物?在全書里作為社會學啟蒙讀物,有大陸經驗結合的,您好像也只是特別提到這一本。

嚴飛:我特別推薦這本書是因為它的視角和我的視角有很多接近的地方,這本書的視角會把普通人的社會、普通人的世界、普通人的言行舉止、悲傷歡樂、輝煌痛苦作為一個研究的主體,來進行深度的描繪,換句話說就是去研究社會和人的一個存在,我現在正在打開這本書,它的幾章,叫“社會學視角,人在社會、社會在人、社會如戲”,其實描繪的是人和人之間的一種社會的關系,

這樣一種關系,其實作者彼得伯格也在這本書里提出說,社會學研究當中最有興趣的一個點,或者是最有價值的一個點,是叫做平民化的焦點。很多學者認為一些平淡無奇不值得作為科學研究物件的事情,我們就不要去研究它,不要去關心它。但是對于彼得伯格來講,他覺得這些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當中的瑣事,或者是所謂平民化的焦點,實際上應該成為社會學研究的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課題,無論這樣的現象是多么的平淡無奇。

就像我剛才提到說,我們發現有固定的理發師,有固定的阿姨幫我們打掃衛生,我們去固定的地方買菜,去固定的一家蘭州拉面店吃拉面,這些固定的生活形態每天都在發生,很多人往往忽視,或者很多學者說這些有用嗎?這些值得去研究嗎?我覺得很重要,這樣的一種社會史,或者是在現代性下的個體生活的日常實踐,它背后有非常豐富的文化的含義。

我前面也解釋了,現代性下人的焦慮、人的一種依賴,或者人的社會關系、依賴的關系正在被潛移默化地被社會轉型的洪流(改變),大家要是覺得這些東西不重要,就會去破壞它,就會把這樣平民化的焦點,這些平淡無奇的人和人之間的依賴去打破。把這些小店拆了,你的理發店就沒了,要重新去找一家理發店,甚至要跑到非常奢侈的、豪華的大型商場里面,去花很貴的錢享受這樣的理發服務,一邊理發的時候一邊沒有任何交流,

所以這些平淡無奇的事情,它背后有很多很多值得我們去深度討論的結構性的動因,或者是深度討論的一個社會發展變遷背后的一套機制和邏輯,這也是為什么我覺得這本書很有趣。

07

保持價值中立,變得特別麻木?

郝漢:社會學家如果試圖從理性和科學的角度去理解和總結人性和秩序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究竟該不該保持價值中立呢?如果保持價值中立,會不會導致缺乏情感關懷,反而喪失了所謂的人文主義的視角,變得特別旁觀、特別麻木?

嚴飛:對這一問題,其實在社會學里也是有過非常激烈的爭論,迄今為止都沒有一個非常標準的答案。這樣的問題就是,到底應該是保持一個價值的中立,還是同感共情,特別是很多時候我們帶著學生做田野調查、社會實踐,我們都會問這樣的問題,到底是應該用同感共情的方式去接近我們的被訪者,接近整個社會,還是保持社會學的中立,保持一種抽離的態度。

有些學者覺得社會學提供了介入社會及政治行動的一種科學的基礎,為了讓社會學有它的學術幸運,必須要保持采取一種超然和價值中立的立場,還有一些學者,比如彼得·伯格說社會學更加接近人文學科,所以叫人文主義的視角,它不是自然科學,人文主義的視角當中必然有人的主觀的想象力、一種描繪社會的能力,這樣一種知識體系沒有辦法完全做到全然的中立與超然,必須要帶有自我的情感,

對于我來講,我是這樣想的,我覺得還是要針對研究物件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觀察視角或者是采用不同的切入視角,我們常常說在田野當中有三種不同的境界:第一種境界,我們要找到田野物件,找到我們的被訪者;第二種境界,如何去接近這些被訪者;第三種境界,如何走進他們的內心,走得非常近。

對于第一層境界如何找到,有很多種不同方法找到這些潛在的被訪者,無論是路邊的偶遇,或者是滾雪球,或者是街道大媽、親戚朋友、好朋友帶著我們進入到田野,總是能找到我們的被訪物件,所以第一層相對來講比較容易解決,

第二層如何去接近這些被訪者,這非常好玩,我之前有帶著一批來到清華大學部做交流的香港浸會大學部的學生在北京做社會調查,這些香港來的學生在北京,他們選擇去做北京公廁的社會調查,他們是講粵語,國語不是特別好,他們想到胡同里采訪這些街坊鄰居、大媽、大伯,他們對于北京公廁的使用體會,一個基本的看法,對于這樣的一個被訪者,我們要怎么樣去接近他們?我們沒有辦法去公廁里一邊上洗手間一邊做訪談,也沒有辦法讓學生們堵在公廁外面等他們出來以后追上去說,大伯你覺得公廁使用怎么樣,

怎么接近他們?其實很簡單,就是在胡同里面找到一家小賣部,然后我們在小賣部去買東西,和小賣部的店主拉拉雜雜的哈拉、閑聊,會有很多街坊鄰居、大媽、大伯也會到小賣部去買東西,打醬油,在買菜的過程當中,買醬油、買零食的過程當中,你就可以和這些大媽、大伯一起哈拉,有的沒的都聊,比如阿姨今天天氣很好,你吃了什么,為什么要買醬油,醬油多貴啊,慢慢扯出一句,我看到這邊有一家公廁,里面好臭,怎么這么臭,慢慢把話題帶出來,這樣的話他會不斷的和你進入到一種談話的狀態當中去,慢慢的就接近他們,可以找到很多東西,可以挖掘出很多有用的潛在的資訊。對于這樣的一些被訪者,我們當然是保持學者或者調查者的價值中立、客觀、抽離,我們不需要走入他們的內心,我們只是在做一個社會調查。

但是對于另外一些被訪者,我們需要走入他們的內心,比如說性工作者,人民大學部的黃盈盈老師和潘綏銘老師,和他們的整個團隊,做了大量的珠三角地區的性工作者的訪談,在訪談過程當中,你不可避免的會陷入到性工作者固有的邏輯思維或者固有的話語術當中,基本所有的性工作者都會說我是第一次做,或者我才入行不久。所有人都會說我是家庭里面遇到巨大的打擊、事故,家里面有人生病、住院,特別缺錢,所以不得已才做,等等,這樣非常相似的話語術或者套話,如果我們不走入他們的內心,沒有辦法做到共情、共景、共述的“三共”狀態,沒有辦法走入他們的內心,就沒有辦法獲得真實的被訪者資訊。

再比如說,我的同事郭于華老師在過去三年時間里,一直在做塵肺病患者的口述史訪談,她上上禮拜發了一條朋友圈,說2018年做訪談的有三位塵肺病患者剛剛過世。對于這樣一個人群,如果你不走入他們的內心,他們就會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再也沒有辦法去記錄他們的遭遇、他們的傷痛。

所以針對不同的人群,我們是采用不同的方式,采用不同的到底是應該價值中立,還是我們要有自己特定的價值偏好。

08

社會學家是說故事的人

郝漢:文學藝術的重要性有時候是社會科學或者人文學科無法替代到的,您個人遭遇、個人經歷中,社會學是一部分,文學藝術方面是不是也給你非常大的安慰?對社會學的東西也是有一些補充吧?

嚴飛:對于文學和藝術我特別喜歡,我也特別喜歡把文學和藝術和社會學進行緊密的結合,我們發現社會學,在過去二十年時間里,確實出現一個社會科學量化的趨勢。這樣的量化趨勢,當然我自己也會做大量的量化的論文,量化的趨勢之下,大家往往會忽略有血有肉、非常豐滿、飽滿的社會學故事,我特別喜歡的一位學者叫做葉啟政,他是臺灣的社會學家,他曾經寫了一篇文章說社會學家作為說故事的人,他是一個story teller,我們有必要把社會的故事呈現出來,在故事的發展行程當中會呈現出很多,不是通過公式,不是通過模型可以計算出來的期然結果,沒有預測到的社會現象和結果,我覺得非常有趣。

在文學和藝術領域,我覺得很有必要和社會學進行結合,比如我在清華大學部教授一門課,本科生的課,叫做歷史社會學,在這門歷史社會學的課上,期中和平常的作業讓同學們認真讀社會學相關的理論,比如說現代性的興起、國家的誕生、資本主義的興起、革命的爆發、暴力的產生等等,通過不同的學術論文的閱讀來掌握背后的理論脈絡。最后的期末作業會讓同學們讀一本大陸題材的歷史小說,這些小說包含了陳忠實的《白鹿原》、張煒的《古船》、葛亮的《北鳶》,甚至梁鴻老師的《出梁莊記》等現當代的小說和紀實作品,歷史題材的作品如果我們只是按照小說去讀,酣暢淋漓,讀完以后覺得這些非虛構故事和真實生活、和當代生活、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我們的歷史相去甚遠,它只是小說,

但如果讓同學們把相似題材的小說放在一起,再結合我們學習到的歷史社會學的理論,我們發現這些不再僅僅只是小說,而是它描繪的是歷史發展行程當中出現的種種記憶的裂痕、時代的暴力、時代的傷痛、人們的呼喊、人還有記憶的顛覆、性別的張力、城市的欲望等等。在小說的閱讀當中不自覺的會從非虛構文本跳出來,和過去的歷史現象結合,同時再加上社會學的理論維度,三者結合在一起就會非常有它的穿透性,這樣的話,藝術、文學和社會學理論就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社會學就增加了它的一個歷史的闡釋性,增加了一個文學向度的張力,這一點來講的話,特別是對本科生來講非常有必要,

所以這也是我慢慢在嘗試的,讓我們的本科生,讓我們的學生,無論是來自任何專業,還是很多不一定是來自社會科學專業的學生,他們很喜歡讀小說,把小說和歷史、和理論結合在一起,我覺得非常有必要。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