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最后的戰神:他被賜死后,帝國亡了

本文系YouMeLive新聞YouMeLive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簽約賬號【最愛歷史】原創內容,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北齊武平四年(573年)五月,一條重磅新聞震驚了整個帝國:

帝國戰神、皇族宗室、蘭陵王高長恭已于日前因意圖謀反被皇上賜死,終年32歲,

朝堂一片嘩然,人們錯愕之際,不禁為這位曾數次救北齊帝國于危難的戰將感到痛惜,

因為,這是繼“落雕都督”斛律光之后,第二個被皇上秘密殺害的帝國名將。

蘭陵王之死,或許意味著北齊的末日到了。


▲劇照:蘭陵王高長恭(541-573年)

1

高長恭本名高肅,又名高孝瓘,字長恭,其父高澄、其祖高歡均為東魏王朝煊赫一時的權臣,北齊帝國奠基人。

東魏興和三年(541年),高長恭出生,按理說,高長恭身為權臣之后,自當是天之驕子,不幸的是,在他高氏家族,他就是那個齒序不清、連生母是誰都不知道的可憐孩子,

據《北齊書》記載,高長恭為北齊文襄帝高澄的第四個兒子,高澄的幾個兒子,生母情況如下:“文敬元皇后生河間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廣寧王孝珩,蘭陵王長恭不得母氏姓,陳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漁陽王紹信,”

其中,獨獨高長恭“不得母氏姓”,像是一個野孩子。

不過,據歷史學者馬忠理先生對蘭陵王墓和墓碑進行研究后證實,蘭陵王高長恭應為文襄帝高澄第三子。

存世的蘭陵王碑文首行上清楚記載道:“王諱肅,字長恭,渤海蓨人……世宗文襄皇帝之第三子也,”這個記載與《北齊書》帝紀中所記“乾明元年……三月封文襄第二子孝衍為廣寧王,第三子長恭為蘭陵王”相同。因此,有理由相信,傳統認為高長恭為高澄第四子,實際上是錯誤的,

彼時,華夏大地南北分裂,群雄并起,北方有政權東魏、西魏,南方有大梁帝國,

西元六世紀初,由杜洛周、葛榮領導的大規模農民起義——“六鎮起義”一舉沖垮了當時統治北方的北魏帝國穩定的局勢,隨即,以爾朱榮為首的武人集團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并一度掌控著北魏帝國的實際權力。

這期間爾朱榮廣絡人才,不僅在自己集團內部選賢舉能,甚至對于起義失敗后的降兵、降將也度情任用。不過,作為那個時期的第一代權臣,他就像匆匆消逝的流星,一閃而過。歷史最終將時代的命運走向交托給他麾下的兩個降將——高歡與宇文泰。


▲劇照:北周帝國奠基人宇文泰

雖然以后的斗爭中,歷史將以宇文泰奠基的西魏-北周-隋唐的順序傳承下去,直至大一統時代的到來,但在東魏-北齊、西魏-北周的長期對峙中,東魏-北齊的國力卻在一定時期內占據了上峰。最終誰勝誰負,那時候只有天曉得,

東魏武定五年(547年),在久攻不下西魏的玉璧城(今山西稷山西南)后,時年52歲的東魏政權實際掌權者高歡在晉陽家中病逝,隨后,高歡的長子,也就是高長恭的父親——高澄以大將軍的身份繼承了其父衣缽,執掌東魏政權。

作為高歡的繼承人,高澄從小便對時局頗有見解。在其年少的時候,高歡常因政事詢問他的意見,他每次都能分析得頭頭是道。史載其為人“生而岐嶷,少年老成”,

當高歡的好兄弟侯景知道自己好哥們去世的訊息,準備起兵叛亂時,高澄第一時間就開出優厚的物質條件誘降侯景,同時卻派出重兵晝夜行軍,追剿侯景。最終逼得侯景敗走西魏,爾后投奔南梁。這為東魏乃至日后的北齊除掉了一個巨大的隱患,

在全面穩定局勢后,高澄理所當然地加緊籌謀代魏登基事宜。因為此時,作為人臣而言,他在東魏早已位居極品,權勢、地位無以復加,

在他滿懷信心,以為自己將和曹丕一樣受禪建國時,命運卻跟他開了個巨大的玩笑——某天夜里,這位年輕的政治家被一個廚子殺了,

這一年,是東魏武定七年(549年),高長恭時年9歲。史料并沒有記載這個年幼的孩子當年的心情。可以知道的是,從這一刻開始,他成了高氏家族旁系子弟。因為,高澄去世后,其弟高洋趁機執掌了東魏朝局大權,

高澄去世剛滿一年,高洋即迫東魏孝靜帝禪位,改國號為齊,自立稱帝,是為北齊文宣帝,

2

很快,時間過去了七、八年,當年那個年幼喪父的宗室子弟高長恭,已經出落得膚白貌美、貌柔心壯,成為歷史上有名的美男子。

或許是“美艷”足以懾人心,北齊皇帝高洋終于想起自己還有這么一個整天在家吃干飯的侄子,于是,時年16歲的高長恭獲得了他此生第一份工作——通直散騎侍郎,入朝參政,

做官以后,也許是個人能力超群,又或者是高洋對侄子存有一份虧欠之心,總之,人帥自有天幫的高長恭,短短兩年,就從一個差點被人遺忘的宗室子弟變成了有封爵在身的北齊地方大員,

此時,高氏皇族內部正掀起一場瘋狂屠戮親族的血雨腥風,

皇帝高洋在帶領齊國走上高峰后,便開始放飛自我,徹底將個人惡劣的品行釋放出來。縱欲、亂倫、酗酒、屠殺親族成了這一時期高洋的主要工作,


▲劇照:北齊初代皇帝高洋(526-559年)

一次,高洋跟他父親高歡以前的幾個老部下談起往事時,無意中聊到當年曾有術士說起“亡高者穿黑衣”的預言,

高洋順口問了一句:“世界上什么最黑?”

在座的一位老臣答道:“最黑自然莫過于漆。”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漆、七同音,高洋不禁聯想到自己的七弟、上黨王高渙。這小子最近幾年大有長進,在地方上政績斐然,雖然自己一貫待他不錯,但父親高歡在世時就說過七弟像他,保不齊這小子哪天就想換個皇帝寶座坐坐。

看來,術士的預言,不可不信啊!

就這樣,高洋的七弟、上黨王高渙莫名其妙被下了獄,丟了命,

不久,過度酗酒和縱欲終于掏空了高洋這名“禽獸皇帝”的身軀,在一次過度飲酒后,高洋醉死過去,時年34歲。

為防止篡位事件發生,高洋臨死前讓尚書令楊愔等輔佐新皇帝登基,其長子高殷即位,是為齊廢帝。

廢帝即位,大封宗室。高長恭由此獲封為蘭陵郡王,時年19歲,

北齊建國之初,親王手里的權力都比較大。在高殷的主導下,楊愔在朝堂上開展了一次削弱宗室親王權力的改革,以防皇權旁落,

當時,常山王高演、長廣王高湛和太皇太后婁昭君實際控制了北齊的軍政大權,楊愔的改革,必然觸碰到實權集團的利益。

最終,惱羞成怒的高演和高湛聯合親貴重臣斛律金,打著“胡漢分野”的旗號把高殷趕下了臺,

隨后,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相繼即位,高氏皇族內部又掀起了新一輪家族內斗“游戲”。不過,對于這個高氏家族的遠支宗室,蘭陵王高長恭并未受波及,反而得到了進一步地重用,先后出任中領軍、并州刺史,別封巨鹿郡開國公。

3

就在北齊歷任皇帝忙著游樂宴飲、寵幸奸佞、殘忍殺戮之際,由高氏家族的宿敵宇文家族開創的北周帝國,正在慢慢崛起,

如果說容貌俊美帶給蘭陵王高長恭的是官位的升遷,那么周、齊兩國的紛爭,注定讓這位“美男子”在顏值之外,展露足以名垂青史的功績,

北齊河清三年(562年),當北齊皇帝高湛還在忙著飲酒作樂,北周帝國大將軍楊忠便聯合突厥部落,率領20萬大軍進犯北齊,連下20余城,掠殺軍民。

聞訊,高湛隨即命令平原王段韶予以反擊,大敗周軍,此戰,蘭陵王亦有參與,

或許是容貌過于柔美,在戰場上總是被敵軍嘲笑,高長恭甚是苦惱,為了讓自己的形象在戰場上威懾敵軍,高長恭聽從了手下人的意見,在頭盔上大做文章,

從此,在周、齊兩國交鋒的戰場上,多了一個令北周軍隊聞風喪膽的戴頭盔的“魔鬼”

時隔一年,北周軍隊卷土重來,這次,北周軍隊瞄準了周、齊兩國交界處的軍事重鎮洛陽金墉城。金墉城是北齊南部最重要的城市,北周軍隊一旦突破金墉城,可由南向北,直抵北齊首都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

危急時刻,高湛下令全國軍隊急援洛陽。當北齊救援部隊星夜兼程趕到洛陽時,卻發現洛陽早已被圍困得水泄不通,

諸君一籌莫展之際,這位貌似婦人的蘭陵王高長恭卻說自己有辦法可解洛陽之圍,

此刻,蘭陵王深知,唯有出一奇兵方有一線轉機。他建議,由自己率領500名勇士突破敵人防線,進抵金墉城下,內外夾擊,吃掉這股聲勢浩大的北周軍隊,

皇室宗親,親身入陣,萬一有個什么閃失,誰擔待得起?然而,隨著北周軍隊圍城、攻城的進度加快,須臾之間,也許戰爭局勢便會發生逆轉,

形勢刻不容緩,蘭陵王高長恭率勇士們出發了,

他身披鎧甲,手執利刃,奮力沖殺于軍前,再加上其面似獠牙的頭盔,在人群中格外醒目。

不多時,承受不住北齊軍隊猛烈攻勢的北周軍,紛紛讓路,洛陽之圍暫解。


▲劇照:金墉城下的蘭陵王

此時,連日來忙于與圍城的北周軍隊作戰的北齊士兵,早已如同驚弓之鳥,突然見到一股軍隊直沖城下,疑心有詐,為防止金墉城失陷于敵手,守城將領決定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放箭還擊了這股小部隊再說。

高長恭明白守城軍隊的疑慮,當即脫下頭盔,露出其絕美的容貌,城中守軍看清城下之人原來是他們敬愛的蘭陵郡王高長恭后,當即士氣大振,與高長恭等前來救援的部隊里應外合,痛擊入侵的北周軍隊。

史書對這一段的記載頗為精彩:“邙山之敗,長恭為中軍,率五百騎再入周軍,遂至金墉之下,被圍甚急,城上人弗識,長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北齊書》)

而原本一鼓作氣想攻入洛陽城、吞并北齊帝國的周軍,一下子泄了氣,丟盔棄甲,慌亂朝北周國境線防線匆忙撤軍。

史載,戰后,自邙山(在今洛陽城北,秦嶺余脈之一)到谷水(崤山以東的馬頭山谷)方圓三十里地界內,到處都是北周軍隊撤退時留下的軍資器械,

經此一役,蘭陵王高長恭揚名天下。沒有人再因為他長得膚白貌美而輕視他是“軍中花瓶”,反倒被其率500騎兵盡解洛陽之圍的雄姿英發深深吸引,

在北齊軍隊中,他逐漸被奉為國之戰神,為人頂禮膜拜。在軍中,還有多才多藝的戲曲創作者根據其解洛陽之圍的壯舉,創作出舉世矚目的《蘭陵王破陣曲》。

4

按道理,顏值加分、軍功加持的蘭陵王高長恭應該會很受北齊皇帝的歡迎。然而,很不湊巧的是,高長恭身處的高氏家族,不管哪位皇帝上位,都喜歡先拿自己叔伯、兄弟開刀。

因此,擁有解圍洛陽之功的高長恭不僅沒有因為長得帥、又有才干而獲得名位提升,反而因為軍功太盛,招致皇帝的猜忌和殺心。


▲劇照:貌柔心壯的蘭陵王

北齊天統四年(568年),因酒色過度,武成帝高湛歩了諸位哥哥的后塵,找他爹高歡匯報政績去了。

正式繼承皇位的是高湛次子高緯,即齊后主。這個荒誕的“無愁天子”同樣遺傳了父輩愛好殺戮的壞毛病,北齊朝堂愈來愈昏暗了。

身處險境,高長恭清楚自己應該激流勇退,遠離朝堂,放浪形骸,不過對于如何避免皇帝的猜忌,高長恭并不是很明白。他嘗試向漢初丞相蕭何學習,通過貪污、斂財來證明自己絕非謀求權位之人,但他這樣的做法并沒有讓皇帝放下對他的戒心,反而因為貪污,被手下一名叫陽士深的參軍告了御狀,被罷免了全部官職,

事后,高長恭跟親信尉相愿談心時,尉相愿一舉戳破了他斂財自保的小心思。

無奈,高長恭只能向自己的老部下求教保命之法。尉相愿告訴他,如今您名聲太響,斂財只會加深朝廷對您的誤解,您有錢有兵,下一步準備干嘛,不言而喻吧。為今之計,您只能裝病,逃過陛下對您的猜忌啊!

可是,高長恭身體條件太好了,征戰沙場這些年,除了臉上曾經長過一次毒瘡,就沒有生過病,

聽從了尉相愿勸誡的高長恭,只好天天在家祈求上天盡快讓自己生病。

5

生病還真得隨緣。這不,病魔沒找上門,北周軍隊又大舉入侵北齊,挑事來了。

皇帝高緯不得已再次起用高長恭為將。與之前洛陽解圍大致相同,高長恭所到之處,北周軍隊紛紛避讓、奔走撤退。戰事很快便結束了。

在戰場上的連續勝利,直接導致的結果是皇帝高緯對這名堂哥疑慮加重,

兩兄弟之間,一堵厚厚的戒心之墻,緩緩升起,未來,它將成為壓倒蘭陵王高長恭的最后一根稻草,

正所謂,“尺布猶憐尚可縫,鬩墻兄弟不相容”,再次拯救北齊于危亡的蘭陵王歸來后,便被詔到皇帝高緯跟前,

作為兄弟,高緯自當關心戰神哥哥的身體健康。


▲劇照:齊后主高緯(556—577年)

高緯關切地問道:“哥,你每次都身先士卒地沖鋒陷陣,可戰場上刀槍無眼,萬一傷到你了,咱們大齊不就危險了嗎?”

高長恭未加細想答道:“臣與陛下是兩兄弟,國事如同家事,您的事就是我的事,戰場上形勢瞬息萬變,我一般都不會多想的。”

理是這個理,話本身也沒有錯,可惜,蘭陵王似乎忘記了此時在自己對面的高緯,除了與自己一樣姓高,他還是北齊帝國的王,是主宰自己生殺大權的人。

這話,終究在高緯的耳中,變了味。從小見慣了父親殺叔叔、殺族人的高緯,如今也總算明白了父親當初的“良苦用心”了。

兄弟鬩墻在所難免。北齊武平四年(573年),高緯與高長恭兄弟倆的矛盾到達了頂峰,五月,高緯命西陽王徐之范帶著一杯毒酒到蘭陵王府賜死高長恭。

可憐這位數次救國于危難的將領、宗室子弟最終還是沒能戰死疆場,而是被迫卷入家族內斗,成為北齊帝國末日來臨前的最后一批政治犧牲品。

當高長恭看到這杯毒酒擺在自己面前,大概心都碎了——自己終究還是沒能逃過命運的劫難啊,

臨死前,高長恭對自己的王妃說:“我自問對國家忠貞不二,對皇帝親如兄弟,從來沒有對不起他,為何他還是不相信我,要置我于死地?”

王妃鄭氏說:“王爺您親自求見皇上,問個明白,萬一搞錯了呢?”

但高長恭心里明白,高氏家族皇帝殺兄弟者,從來就沒有冤假錯案,

最終,高長恭端起酒杯,一飲而盡,


▲劇照:蘭陵王高長恭被賜死了

北齊帝國最后的皇族名將,倒下了,

正史說,“若使蘭陵獲全,(北齊)未可量也,而終見誅翦,以至土崩,可為太息者矣”。如果蘭陵王高長恭不死于家族猜忌,誰能說北齊沒有前途呢?

可是,殘酷的歷史從來不存在如果。

在高長恭被賜死后的第四年,齊后主高緯終于嘗到了自毀長城的惡果——北齊帝國,亡了。

參考資料:

[唐]李延壽:《北史》,中華書局,2000年

[唐]李百藥:《北齊書》,中華書局,1988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2007年

呂式毅:《見微齋筆記》,東方出版社,2002年

王雪:《再論北齊蘭陵王——以性格分析為主》,《人間》,2016年第10期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