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答梁惠王時曾說:“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這里的俑就是指人偶。面目機敏,與活人相似,這些人像既有木刻也有陶制,有些手腳還可以活動,《禮記》記載:“及葬,言鸞車、象人,”鄭玄解釋說:“象人謂以芻為人。” 俑誕生于周代,普遍使用于春秋時期,
在“東洋鏡”創刊號《大陸雕塑史》(大村西崖著)這本書中,就有很多俑像的圖文描述,小編翻書的時候發現,有一個俑像擁有著劉敏濤被網友戲侃的“三分譏笑,三分薄涼,四分漫不經心”同款傲嬌!
劉敏濤 “雙生姐妹花”
自此,小編看書中俑像的眼神逐漸鬼畜———
“像極了找媽媽(老婆)要生活費的我”
“像極了被問有沒有物件的我”
“想到明天就要發工資了的我激動得搓搓小手手”
“今天吃好吃的,精神小伙兒就是我本人無疑了”
沒想到吧,這些平平無奇的俑人,細看下面部表情如此傳神。今存唐代工藝品中,有不少泥馬、人偶。在清末鋪設汴洛鐵路時,常有發現,被當古董看待。由于日本人和歐洲人出高價購買,所以近來有不少人發掘,其中一部分是由北京古董商人收購后海運至日本,也就成了本書作者大村西崖的考察來源之一,
考證:當然俑人在唐代就有制作,可惜由于所發掘墳墓的年代、地點等資訊模糊,難以鑒別考證。當中以有釉的最為古舊,素釉的次之,用黃、綠等彩釉的最新,應當是隋唐之物;當中制作精致高大的,可能便是盛唐至中晚唐葬禮最奢靡時期的產物。然而哪怕時代一致,喪家的貴賤貧富不同,制作也會有精粗,功夫也有巧拙,因此不可一概而論,只有在鉆研所發掘墳墓的地理、年代之后,才能做出定論,洛陽所出多數應是后漢、西晉、北魏時期的。長安所出多數應是西漢和唐代的。這也是確定年代的一個一般性結論,
《五雜俎》(卷十二)記載 :“洛中人有挖掘到漢、唐時的墳墓,里面有不少陶器,顏色凈白,但形質甚粗拙,”這與素陶為漢晉之物的看法大體一致,
另外,在似乎是用于墓穴壁的瓦磚上有半身像,這也是俑的樣式的一種變化,
“被凍到面目模糊,都莫要挨著老子”
“什么,西洋鏡售空了?”
“什么,原來你也喜歡吃甜豆腐腦?”
“周杰倫:哥的胸肌如果你還想靠。”
——《不愛我就拉倒》
俑的種類和大小
通覽以上葬俑,富貴人家的隨葬品除仆婢、六畜之外,根據生前品秩,也備有文武從屬官員,擺放車輦、歌舞、奏樂等。其大小基本以《唐六典》的一尺至七寸為準,偶爾有更長更大的,應當是典禮混亂,喪事奢靡時的產物。其他出土較多的爨灶、飲食器、人馬等應當是漢代以來的常制,與前說吻合。
俑的釉色
《五雜俎》還記載 :“大概到了宋朝,俑的制作工藝才變得精妙。”雖然彩施釉的俑似乎宋以后才出現,但隋代已有何稠制造的綠瓷,唐代已出現黃綠彩釉的陶器,前述諸俑的黃綠釉色與日本正藏院所藏器皿一致,可知其為唐俑,
“十二點,寶寶餓了”
“這是什么人間美食”
(取自秦樂伎女俑三軀圖,原圖應指演奏樂器)
女俑的服飾及靨鈿
前述無釉女俑中的立女俑的頭發、妝容、服裝與反應初盛唐風俗的正倉院鳥毛屏風中的立女一致,無疑為盛唐之物。此類女俑臉頰上有紅點,鳥毛屏風上的美人臉頰上也有綠點,此即唐時盛行的靨鈿。靨鈿的名稱源自吳孫和的鄧夫人,孫和對鄧夫人很是寵幸,曾經喝醉了舞動如意,誤傷了她,臉頰流血,痛苦不已。孫和命太醫制藥,太醫說:“如果能得到白獺的精髓,混合玉、琥珀屑磨成屑,應該可以去掉傷痕。”
孫和用百金購得白獺制成膏,由于琥珀太多,用藥之后,傷痕沒有消失,在左邊臉頰留下了紅點,但看起來更加美艷。其他妃妾想要得寵,也都用丹青點頰,此后,此風大行,唐朝婦人化妝推崇靨鈿,有月點、錢點等,如射月的則叫作黃星靨。
在那閃光燈照亮的地方,看我美不美?
鳥毛屏風美人也足以反映初唐末至盛唐的風俗。其名源自鳥毛所制的衣服。立女俑在面、手部有彩繪,衣服都貼了鳥毛作為裝飾。鳥毛衣服出自唐中宗的女兒安樂公主。她有尚方織成的毛裙,用百鳥的毛,正看為一色,旁看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百鳥的形象,都可以在裙中見得。裙子一共造了兩條,一條獻給了母后韋氏,花費達百萬,又令尚方取百獸的毛做韉面,上面有百獸形象。韋后又下令收集鳥毛做韉面,自從安樂公主作毛裙后,百官之家爭相效仿,以致江嶺奇禽異獸的羽毛都被采盡了,由是可知,這架鳥毛屏風正是羽毛衣服盛行的反映,所以這件服飾成為唐俑斷代的有力旁證,
“我好像出門沒有戴口罩”
“對臉型感到惆悵”
胡服俑
前述諸俑中,有牽著駱駝和馬的兩人,無疑是胡人,但也有不是胡人卻穿著胡服的,自漢武帝開西域,大秦以東諸國與大陸交流頻繁。到了隋代,有不少國家參與朝貢,大業三年(西元 607 年)冬,隋文帝下令在都城舉行大戲,征集各地有奇伎異能的人在端門街獻藝,隋煬帝時,西域諸國都到張掖進行貿易,唐代,波斯商船大量來往廣府。西漢靈帝喜好胡服、胡帳、胡床、胡飯、胡箜篌、胡笛、胡舞,貴戚也都競相攀比。晉泰始之后,人們都喜歡用胡床、貊盤,富貴人家都有胡族的用品,每逢 宴會,就拿出來用。大康年間,又用胡人的氈毳做頭巾、絡帶袴口。唐開元以來,太常樂也推崇胡曲,皇家貴族宴會時吃的都是胡食,官宦女兒競相穿著胡服。天寶年間,貴族及士民喜歡穿戴胡服胡帽,婦人則戴簪步、搖釵,衣袖窄小,此就是前述四女俑的窄袖,
“嘿,朋友!大陸功夫請了解一下?”
“所謂freestyle,就是用不用手都行”
“呵呵,我就笑笑不說話,你品,細品”
比起其考證價值和種類演變,小編比較注意的一點是,先賢們曾就俑人的正義性做過深入的探討,子游曾經問孔子,給死者埋葬涂車芻靈,自古就有,但是今人有的用人偶,這是不是不利于喪葬,孔子回答說,善良的人用芻靈,缺少仁德的人制作人偶,這就等同于是活人殉葬,孟子答梁惠王時曾說:“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大概意思是第一個用陶俑(代替人殉)的人,難道沒有子孫后代么?你們不擔心把世風帶的日下,將來又恢復活人殉葬,來殃及你們的后世子孫嗎?這也是老夫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換位思考代入思考的一貫理念寫照,賈公彥認為 :“上古有芻人,至周不用,而用象人,則象人與芻靈別也。”以象人為俑,因其擬人性過高,孔子認為這是用活人殉葬的先召,因此悲痛嘆息。盡管圣人并不贊同,但芻靈進化為俑同樣是大勢所趨,
其實在當下,俑葬之辯仍然存在,在某些不人道的事上,用擬人度強的“俑”來代替“人”,究竟是社會進步的象征,還是換湯不換藥的警兆?熱鬧看完,也許這個可以好好思索一下咯。
圖文 | 西洋鏡編輯組
《東洋鏡:大陸雕塑史》(全三冊)
隨書附贈
大村西崖《支那繪畫小史》(復刻版)、
主題明信片
點擊長按購書
有贊購買渠道,請掃描購書
禮品清單
復刻版大村西崖《支那繪畫小史》
“
大村西崖《大陸雕塑史》定制明信片隨書贈送~
大陸雕塑藝術”四大名著“之一
大陸雕塑通史奠基之作
全世界率先在大學部開設大陸美術史課程的教授
作者簡介
趙省偉:“西洋鏡”“東洋鏡”“遺失在西方的大陸史”系列叢書主編。廈門大學部歷史系畢業,自2011年起專注于大陸歷史影像的收藏和出版,藏有海量大陸主題的法國、德國報紙和書籍,
大村西崖(1867—1927):首個在高等學府開設大陸美術史課程的教授,也是運用近代觀念和考古材料研究大陸美術的開創者。1893年成為東京美術學校雕塑專業第一屆畢業生,1902年任東京美術學校東洋美術史教授。1921年10月—1926年5月,曾先后五次訪問大陸,足跡遍及大半個大陸。(1926年專程到蘇州吳縣甪直鎮保圣寺考查羅漢塑像)。出版有《大陸美術小史》(1910)、《大陸美術史·雕塑篇》(1915)、《大陸美術史》(1924)、《大陸古美術圖譜》(1925)等,
疏蒲劍:日本名古屋大學部博士畢業,江蘇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日語系副主任、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日語語言學、漢日對比語言學,出版有《日語完全教程》(2013)、《豐臣秀吉》(合譯、2014)。
姚奕崴:國際關系學院畢業,主要從事日本歷史、文學等相關方面的筆譯、整編工作,已出版譯作30余萬字。管浩然:日本皇學館大學部文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本上代文學,著有《上代學論叢》(和泉書院,2019年5月,共著)。
內容簡介
本書即初版于1915年的《大陸美術史·雕塑篇》,是大村西崖最富盛名的代表作,全書由正文和附圖兩部分組成,共收錄50余萬字,1000余幅珍貴的圖片,正文以時間為軸,上至太古時期,下至五代時期,作者在實地考察、觀摩實物的基礎上,詳盡搜輯歷史文獻,全面完整地闡釋了金石紋飾、陵墓雕塑、宗教造像等大陸雕塑的發展脈絡以及其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具體特征,附圖大多是相關文物現存最早的影像資料。今天,圖片中的很多珍貴文物或毀于戰火,或流落異國他鄉,更突顯其珍貴,
本書和沙畹的《北大陸考古圖錄》(1909)、喜仁龍的《5—14世紀大陸雕塑》(1925)、常盤大定與關野貞合著的《大陸文化史跡》(1939—1941)一起,被稱為海外20世紀上半葉有關大陸名勝古跡、文物藝術的“四大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