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眼鏡暴利,你在第幾層?


大陸眼鏡生產雖多,但是普遍為低端產品,鏡片性能提一點,價格翻十倍,這才是真正的暴利。

之前做關于 的內容時,提到了丹陽這個以制造眼鏡聞名的城市,

作為大陸四大眼鏡生產基地的領頭羊,丹陽每年生產的鏡片達到4億多副,占全國總產量7成以上,鏡架則有1億多副,堪比繞地球一圈的香飄飄,


甚至這些眼鏡的價格,都不比奶茶貴多少。根據央視的報道,在丹陽,一副普通的鏡片成本最低能做到10元。

一副鏡架,只要不需要復雜的工藝,高質量的板材也能在30元內拿下,即使是曾經在眼鏡營銷中吹得神乎其神的純鈦鏡架,也不過80元。

算下來,在丹陽配一副眼鏡,最便宜四十多塊就搞定了,一百以上的眼鏡就算高端了,

由此可見,至少在上游,眼鏡的價格并不高。

但是這些少則幾十元,多則上百元的產品來到來到經銷商手中,便立刻邪魅一笑,價格暴漲5倍以上,之前A股唯一上市眼鏡公司——博士眼鏡公開招股書的時候,就搞出了「千元鏡片采購價28元」的大新聞。


也難怪許多上海朋友寧愿乘高鐵去丹陽買眼鏡了,即使去掉高鐵票,省下來的錢還夠在丹陽大吃一頓的。

我自己作為一個近視,這十幾年至少購買過10副眼鏡,也算是經驗豐富,但依然對眼鏡的價格感到迷惑,

最開始買眼鏡,我謹遵我媽的購物心得。在她的消費觀念中,對人舒適感影響不大的,譬如外套、包包等物品,越平價越好。而像鞋子、內衣這種貼身物品,一定要保證材質。

因此從小她就跟我說,像眼鏡這種天天架在鼻梁上,并且對眼睛有重要影響的商品,哪怕買貴點也沒事。

但自打我自己開始掙錢,知道柴米貴以后,一年一換的眼鏡就成了負擔,物體店動輒三五百的鏡架,加上數百元的鏡片,一副眼鏡輕松逼近千元,

以至于我在北京的那幾年,就從沒去過連鎖眼鏡店,眼鏡全是在潘家園的地下眼鏡城解決的。


然后我發現,一兩百的鏡架跟數百元的品牌鏡架相比,戴起來基本沒差,大陸的鏡片,比起進口鏡片,體驗上似乎也沒什么區別。

所以這期內容,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為什么眼鏡會這么暴利?


作為奮斗中的大國,大陸目前近視患者人數多達近6億,其中女性近視率還高于男性,可見眼鏡娘根本不是什么稀缺屬性。

巨大的近視人口,帶動著眼鏡成為了一門銷售額近千億的大生意,誕生了吳良材、大明、博士、衛康等眾多品牌,這樣規模巨大,競爭充分的銷售產業,竟然能與暴利掛鉤,這合理嗎?

根據博士眼鏡2019年財報顯示,在其6.5億的銷售額中,作為主力產品的鏡框和鏡片合計銷售額為4.3億,其中鏡框銷售1.8億,毛利率74%,而鏡片銷售2.5億,毛利率更是高達84%,


這樣的毛利率雖然比不上動不動90%往上的茅臺,但是也足以讓五糧液甘拜下風,反思自己是不是賣便宜了,

但高毛利并不意味著「暴利」,不代表你開一家眼鏡店,就能走上人生巔峰。比如像博士眼鏡高毛利的背后,凈利率只不過9.6%,


大家都知道,上班是給老板打工,開店是給房東打工,因此,從餐飲到服裝再到球鞋,基本所有通過門店銷售的產品,都必須要保證 50% 左右的毛利率才能經營下去。

比起餐飲業和服裝業,眼鏡行業還有一個天然劣勢,就是消費頻率低。

一個人可以同時擁有幾雙鞋、幾件衣服,但大部分情況下,同一時間只會擁有一副眼鏡,

另外,一般在成年以后,人的視力會趨于穩定,近視度數變化幅度不大。十幾度的改變,在戴習慣一副眼鏡以后,幾乎察覺不到異樣,這也導致很多人一副眼鏡用上三五年也不成問題,

加上現在滿街的眼鏡店,眼鏡店平均每天賣出四副眼鏡可以算生意興隆。你基本見不到眼鏡店人滿為患的時候,即使是在人流密集的商業區,眼鏡店往往也是街面上最冷清的店鋪。

除此之外,眼鏡店還負擔著線下服務職能,

由于商品的特殊性,門店至少需要配一到兩位驗光師,免費驗光。客戶挑選鏡架、鏡片,也需要店員一對一進行服務,

我個人在品牌店購買眼鏡的時候,整套流程下來,差不多就要1小時左右,


一家眼鏡店,即使在二三線城市,房租人工水電費等成本就要2000元。也就是說,門店每副眼鏡要加價 500,才能保持盈虧平衡,這還沒將設備庫存裝修等前期成本計算在內。

因此,在眼鏡行業的一個常識是,三年不開張,開張虧三年,賣得貴那完全是生活所迫,

聊到房租水電,大家很容易想到,為什么不用電商去砍掉物體成本,解決燕鏡的暴利問題呢?

畢竟過去十年的經驗證明,電商是橫掃一切牛鬼蛇神和賺差價中間商的不二法門,但實際上,在過去幾年里,線上眼鏡店已經被證明是一條很難走通的道路。

一方面,在線上銷售眼鏡,成本并沒有大家想象中那么低。在負擔人工、平臺扣點、營銷、庫存等成本之后,線上眼鏡加價率要達到 300% 才能保證盈利。這與線下的加價率相差無幾。

另一方面,配鏡需要線下的驗光和測量工作,而這又是線上無法提供的,所以難以避免配鏡不合適等問題。

當前眼鏡電商化的主要解決方案,是線上線下一體化,線下驗光,線上配鏡,從而節省店面租金和庫存成本,

或者大家也可以像我一樣,先去專門的眼科醫院或者大型的視光中心驗光,拿到一張詳細的驗光單,然后將驗光單發給眼鏡店,能最大限度避免眼鏡不適配的問題。

不過必須注意的是,成年后近視度數趨于穩定,不代表完全沒有變化。

我今年拿著之前的度數去新配了一副眼鏡,結果怎么戴都不舒服,最后重新去驗光,發現漲了整整70度,

嗯…一定是我長期肝稿造成的。看著我近視加重的份上,大家就多多點贊吧!


而除了電商化程度不夠之外,眼鏡零售行業的另一個痛點在于市場集中度低,店面多、小品牌多,

據不完全統計,2017 年北京共有 3500 家眼鏡店,近視人口約 652 萬人。

也就是說約 1863 人擁有 1 家眼鏡店,在世界也居于前列,

在大陸,沒有一個眼鏡零售巨頭市占率能達到 5% 以上,這與其他國家的壟斷大相徑庭, 這么多門店為了爭奪客戶而打價格戰,也就導致優質大廠無法通過規模效應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市場魚龍混雜也導致市場整體品質和服務都處在低端,比如剛才我們提到線上無法解決驗光問題,

實際上,很多線下的門店員工也壓根不具備驗光能力,我知道現在很多同學去眼鏡店買眼鏡,通常就是店員給你驗了,但但凡你體驗過正規驗光師的驗光,就會知道細致程度是完全不可比的。


最慘的是,消費者即使拿到的眼鏡有重影,店員也會以「剛配好的眼鏡要適應」作為解釋,長期佩戴這種度數不標準的眼鏡,非常容易造成視覺疲勞,

所以我個人建議,如果非要配眼鏡,一定要先在正規機構進行驗光。

既然眼鏡行業是一個高毛利,低凈利潤的「偽暴利行業」,是不是就代表眼鏡店就完全沒套路了呢?

并不是。要知道,除了房租水電和人員工資外,眼鏡行業的利潤,大部分都用在了銷售上面,

尤其因為單價高、復購率低的原因,很多眼鏡店都是看人下碟,

進價100的眼鏡,根據和你關系以及你砍價能力的高低,賣你200或者800,都有可能,

因此眼鏡行業大約是零售行業里「走關系」幾率最高的,

每次討論眼鏡,必然有人說自己的眼鏡是找熟人買的,打了三折,下次你要買眼鏡,找我幫忙,

某種意義上來講,眼鏡城與電腦城非常相似。

表面上賣的是服務和產品,背后全都是千層套路。除非你對每一個環節、產品都非常了解,不然就是坑你沒商量,

也許有人認為,眼鏡只是兩個鏡片一個框,能有什么技術含量?

但實際上配眼鏡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比如需要根據你的臉型來選擇鏡架,你的度數決定了你選擇哪種折射率合適,是需要大陸鏡片還是進口鏡片,這些鏡片又需要搭配什么樣的鏡架。即使配好了,還要根據你的瞳距、眉高來做調整。

有些店主毫不諱言,眼鏡進價恒定,賣價多少看本事。特別是不習慣砍價的學生白領,對某些缺德商家來講那就是大肥羊,

甚至有的眼鏡店,開的單子到了倉庫老板的手里,鏡片就絕對不是當時看好的牌子。

就連度數都不一定是當時驗的度數,這種老板放其他領域早就差評打在臉上了,可是消費者根本不懂眼鏡,都是被老板一頓忽悠,選了讓他掙得更多的,

這才是許多人上千元買低級眼鏡,最后反應過來,大呼眼鏡暴利的原因。

除了硬橋硬馬的詐騙式銷售之外,眼鏡的另一個暴利之源,來自于各種營銷概念。

舉例而言,眼鏡片領域,防藍光是個特別火爆的概念,據說高能藍光只要幾個小時,就會導致視網膜細胞活力明顯下降和凋亡,是干眼病,視疲勞的罪魁禍首,


你為了自己的健康,多掏幾百塊錢理所當然吧?

然而,根據當前研究,除了特殊情況,沒有證據顯示來自電腦和行動電話的藍光會對眼睛造成損害。

就算把藍光給防住,很多視網膜的疾病,包括年齡相關性的黃斑變性(AMD)還會繼續發生,因此比起防藍光,買一副普通眼鏡,然后注意用眼衛生更為健康,

如果說眼鏡片還可以靠科技含量吃飯,那么眼鏡框就只能用設計、情懷、忽悠來支撐溢價,因此更是賣概念的重災區。

比如許多配眼鏡的人都會被店員拉到一邊,介紹7g鏡框比起傳統產品感受如何良好,如何解放你的鼻子耳朵。當然,既然重量減一半,那么價格翻幾番也是水到渠成,

但店員肯定不會告訴你,眼鏡的本質是大頭兒子,整體的重量都集中于鏡片。相比動不動50克的鏡片,鏡框的輕重意義不能說沒有,但實在談不上剛需。

除了超輕鏡框之外,眼鏡框還有另外一個玩法是跨界貼牌。在這一場消費者為品牌支付溢價的變現游戲中,大部分品牌只需要出一個logo,就能讓代工廠的眼鏡框身價百倍。

比如世界上最大的眼鏡公司——義大利陸遜梯卡,就是寶格麗、香奈兒、普拉達、范思哲等奢飾品眼鏡的代工廠,

法國都彭、日本資生堂則把眼鏡生產包給大陸,很多時候,這些奢侈品鏡框只是比便宜鏡框多了一個logo。

而且對于這些奢侈品來講,把品牌授權出去去做眼鏡,是一筆穩賺不賠的生意。

眼鏡基本上是最好的品牌周邊之一,首先這個商品很容易看起來是那么回事兒,絕對不掉價,其次把logo印在鏡片上,也給品牌做了廣告,

所以你經常可以在眼鏡店里看到Gucci、Prada、CHANEL等等奢侈品鏡框。

包括現在流行的一些潮牌鏡框,比如大名鼎鼎的韓國品牌GENTLE MONSTER,這幾年在大陸火了以后,今年還請了吳亦凡來代言,一副板材鏡架就要一千二以上。


還有前些年余文樂大火的日本品牌yellows plus,號稱用賽璐珞材質手工打造而成,代購的話更是高達2000+一副,



面對這些問題,為了提高市場規范度,國家其實正在通過方針政策推動眼鏡零售行業大魚吃小魚。

大型眼鏡企業的市占率迅速拉升,同時也帶動了整個行業的規范化,可以說,當前隨著產業的深入發展,大陸的眼鏡暴利問題正在解決,

但是如果我們把眼光放遠,就會發現一個更大的暴利源頭,那就是國外廠商通過眼鏡產業鏈壟斷來牟取暴利。


從上游產業鏈來講,日本韓國基本壟斷了鏡片原材料市場,

鏡片材質主要是樹脂,而當前高折射率鏡片材料領域,日本三井化學占據了主導地位。它在大陸曾經的主要競爭對手,是韓國大田的KOC Solution,

KOC Solution成立于1999年,雖然年輕,但是發展極快,2008年便制造出折射率1.67的聚氨酯單體,在大陸中低端眼鏡市場有極強的競爭力。

但為什么說它是三井化學曾經的對手呢?因為2013年,三井收購KOC,現在在整個原材料市場一家獨大。


日韓的原材料壟斷,對財大氣粗的歐美大廠影響甚微,而規模不大的大陸眼鏡廠商卻處于弱勢地位,從價格到供應順序到供應速度都沒有主動權,

當前在大陸,只有上海康耐特等少數企業有1.74單體供應。而明月,萬新等頭部公司目前銷售的1.74鏡片,都是從別的地方高價采購原材料單體,再進行生產,

除了上游的材料壟斷外,零售端還有國外巨頭對高端產品的壟斷。

眼鏡的核心在于鏡片,鏡片的核心在于折射率,

折射率越高,鏡片越輕薄,如果你的眼鏡度數在600度以上,那么基本需要選擇1.67甚至于1.74的高折射率產品。

而當前大陸鏡片的技術水平,只處于讓1.74鏡片合格出廠的初級階段,光學性能和膜層設計水平都較低,自然也難以實現防油污、染色、變色等功能,與蔡司、依視路等國外大廠產品力差距較大。

因此,大陸眼鏡生產雖多,但是普遍為低端產品,

如具有代表性的NK55亞克力材質的鏡片,價格便宜,但是色散高、易脆,溫度在50攝氏度就會出現爆膜現象,

而整個鏡片行業高端市場,定價權則幾乎完全掌握在歐美大廠手中。

當前大陸市場,600度以下產品中,大陸的的鍍綠膜鏡片進價大概在80-100元左右,銷售也不過幾百元; 而600度以上需要佩戴的高折射率鏡片,價格普遍在3000元以上。


鏡片性能提一點,價格翻十倍,這才是真正的暴利,

依靠高端市場的壟斷,在2019年,歐洲眼鏡巨頭陸遜梯-依視路集團的營業利潤,折合人民幣220億,利潤率接近20%,是博士眼鏡的一倍以上。


如今,以雄厚的資金為后盾,跨國眼鏡企業正紛紛通過投資等方式對大陸本土品牌展開“掃貨式收購”,從而減少潛在競爭對手,增強對渠道和產品的把控力度,

其中尤其是法國依視路,并購的大陸眼鏡企業可以列出一張長長的選單:天鴻光學、奧天光學、優立光學、奧爾帝光學、尊龍光學、視悅光學、創天光學、暴龍眼鏡、陌森眼鏡……顯然,到現在為止,大陸眼鏡廠商依然處于產業鏈底層。

眼前的暴利可以通過經營模式的改革來消除,而更高層次的壟斷暴利,則需要通過大陸產業發展來解決。

畢竟華為芯片的案例已經證明了,靠國外企業,我們是實現不了眼鏡自由的。


B站:IC實驗室

進一步了解并加入Insight Club

5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狗]化妝品,保健品,這些都是暴利。。。。

  2. 一兩百塊一盒的也一樣,成本核下來幾毛錢,還是算上了包裝的。當然如果添加點“科技物”,可能會多加幾毛錢制造成本。

  3. 這種行業關鍵在于,他的市場相對較小

  4. 微商的面膜核下來幾毛錢一張[狗]

  5. 夸張了,非要買9.9一盒10片的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