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像娛樂原創
文丨蔡靜靈
編輯丨李芊雪
這部胖女孩逆襲的愛情電影撲街了,
據貓眼專業版統計,截止11月4日,上映6天的《月半愛麗絲》總票房僅有2470.2萬,且當日票房已經不足百萬,排片占比也從首映日的18.4%直降至8.6%。另外,影片在豆瓣上只獲得了3.8的低分。
這部前期備受關注的愛情喜劇電影,票房和口碑都沒有保住,
電影《月半愛麗絲》以“胖”為題,講述了一個“大碼女孩”的愛情故事,片方意欲抨擊“以瘦為美”的審美枷鎖,打著“自信女孩最美”的旗號,呈現的卻是女主為了愛情不得已下決心減肥,不知不覺中又跳回了審美固化的陷阱,
女主努力減肥的樣子,正如現實社會中受輿論壓力而被迫減肥的女性,審美觀念是一回事,行動又是另一回事,本質上來看,這仍是對審美固化的妥協,
外貌焦慮升級
觀影后,影評人閔思嘉這樣寫道:“依然是針對女性身材羞恥的消費,一面是肥胖羞辱,一面是瑪麗蘇式視覺審美戀愛幻想。”
電影中,女主角林曉曦和男主角韓冰是一對彼此暗戀的青梅竹馬,年幼時的男主是受欺負的胖男孩,被同學倒了雙倍的食物,女主看不下去便幫男主吃掉,久而久之,男主瘦了,女主卻越來越胖,一次機緣巧合下,女主意外獲得了神奇藥水,奇跡般的瘦身成功后,與男主和男二開始了一段糾葛之戀。
齊整的結構和隨處可見的暗示,時刻提醒著觀眾,這部影片想要傳達的主題是:愛情無關胖瘦。然而先行的主題和過于結構化的情節,并沒有將“胖”的矛盾點戲劇性、合理化地展開,反而落入俗套,
這類胖女主瘦身逆襲的劇情片并不少見。較為經典的便是2001年上映,由劉德華、鄭秀文領銜主演的《瘦身男女》。在這個故事中,女主的肥胖是失戀后暴飲暴食引起的,減肥的初衷是為了以最好的狀態見心上人。
19年后,同樣的戲碼再次上演,
《月半愛麗絲》中,盡管女主遭受著關于體型的非議,比如上電梯超載會被眼神驅趕,買衣服斷碼的困境等等,但她本人仍然保持著較為樂觀的心態。真正讓她下定決心減肥的是,她喜歡的男生說過:“只有瘦的女孩才有愛美的權利”,瘦下來才能引起對方的注意。
兩部影片的最后,女主都瘦身成功并且收獲了理想的愛情和大團圓的結局,比起二十一世紀初的《瘦身男女》,盡管《月半愛麗絲》加入了奇幻的元素,然而感情線的刻畫不如前者,立意上也沒有完全跳脫,甚至進一步加深了當代的外貌焦慮。
影片中,女主一邊被現代審美所累,一邊幻想瘦身迎合現代審美。這不是對審美束縛的反抗,而是諂媚,是不具名的妥協,
被固化的審美標準
豆瓣影評中,一位打出四星的觀眾并不認為影片是在販賣外貌焦慮,反之提到:“在今天,在喊了多少年內在美更重要,拍了這么多相關題材的影片后,社會中對于女性外貌的苛求依然存在,并且與日俱增。”
在這位觀眾看來,電影只是以故事的形式將事實講述出來,相比起男性的隨心所欲,女性的每一次素顏和每一條皺紋都是原罪,
這類題材時至今日仍然能被提起,也側面印證了如今對身材和外貌的苛求依然存在,
據大陸科學院計算機網路資訊中心的資料,在義大利,有研究借助圖形匹配測驗調查發現,有81%的女大學部生和38.4%的男大學部生希望自己更瘦,而2020年,針對北京地區大學部生的調查中,這組數字是女生72.8%和男生46.2%,
塑身、健美、變瘦無疑已經成為當下的一種風潮,如今對減肥的動機已經不再是為了健康,更多的是為了塑造符合現代審美的外貌和體型。正如《卡路里》中最出圈的兩句歌詞:“燃燒我的卡路里。努力我要努力,我要變成萬人迷。”
以往,減肥常常被等同于自律、勵志,而當延伸出催吐、食用蛔蟲、抽脂等極端的減肥產業時,當被社會接納和認可的欲望支配了思想時,便證明我們已經陷入病態的審美,并自愿戴上被審視的鐐銬,
人們焦慮于外貌與身材的管理,也焦慮于體形變化背后折射出的圈層與階級象征,焦慮催生出生意,生意又制造出新的焦慮,
而一些媒體也是這背后的一把推手。除了影視、歌曲行業,大眾媒體還在無形中,包裝炒作明星的身材優勢,助長了病態審美的火焰。除此之外,代餐粉和主打S碼的Brandy Melville(BM)服飾風格的流行,無疑也迎合了當下固化的審美標準。
近期流行的BrandyMelville(BM)服飾風格
在《不能承受之重》之中,作者蘇珊·鮑爾多從文化批評的角度,圍繞女性體重、厭食和易餓癥等話題,剖析現實社會中廣告、新聞、電影等行業是如何對女性進行潛意識思想操控,資本是如何把纖瘦的審美變成無形的枷鎖,讓女性心甘情愿地相信,自己的身體是“不合格的”,必須改變才能夠有資格成為“有價值的人”。
可悲的是,《不能承受之重》首版于1993年,而如今書中提到的現象如今仍然存在,
眼球經濟盛行
隨著消費主義的日益盛行,身材管理和外貌體征對職業發展、社會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身材管理,成為了這個時代最典型、最直觀、也最難以名狀的景觀。
與之同行的,還有一個詞:眼球經濟,眼球經濟是依靠吸引公眾注意力獲取經濟收益的一種經濟活動,在這個“顏值即正義”的時代,最強大的眼球經濟是通過顏值吸引,外貌是最好的名片,
1997年,美國學者邁克爾·戈德海伯提出,眼球經濟的勝利根植于心理學中的第一印象法則,在社會交往中,主體對客體的第一印象會持續較長時間,第一印象也是形成刻板印象和認識規律的先決條件,
站在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外貌的確是一種便捷的審美評判尺度。通過外貌判斷,我們可以快速形成對陌生人的第一印象,而這種被迅速構建的印象往往會掩蓋其他特征,因此,這種印象是片面的,也是不合理的,
例如前段時間躥紅的央視記者王冰冰、《1818黃金眼》里的業主小張,憑借較高的顏值,使得傳播范圍更廣,輻射能力更強,對于傳播者而言,出眾討喜的顏值無疑是加分項,
問題在于,人們過分關注記者王冰冰的外貌,而忽略了其業務能力和所傳達的內容,新聞傳播者成了電視表演者;對小張外表鋪天蓋地的評論,也掩蓋了這起新聞關注的重點——公寓管理的不規范,物業的不作為,
70年代,美國著名藝術大師安迪沃霍爾曾預言:在未來社會,每個人都能在15分鐘內成名,就目前的演藝圈來看,似乎只要顏值夠高,15分鐘都不需要。對比老一代的德藝雙馨,如今光有顏值而無演技的藝人比比皆是,卻仍能收獲大批粉絲。
更有甚者,將長相姣好的犯罪嫌疑人當作追捧的物件,今年6月,惡名昭彰的上海殺妻案塵埃落定,庭審視訊下竟然有評論留言為殺人犯可惜。眼球經濟下,荒誕的不止是對五官的無條件追捧,更是一些人三觀的崩塌。
敢于與現代審美公然叫板的是美國一大時裝品牌,今年7月,大碼、變性的黑人模特Jari Jones登上Calvin Klein(以下簡稱CK)廣告大片,她的巨幅廣告牌掛在了紐約市中心。
CK的這波營銷立刻引發起爭論,其中不少大陸網友認為這是在提倡審美多元,啟用Jari Jones這一形象也反映了品牌在傾聽普通胖女孩的心聲,
這一理念與著名歌手蕾哈娜不謀而合。2019年,在蕾哈娜主辦的內衣秀活動上,她接受采訪時說:“我不關心任何苗條的模特,我希望讓每個身材和長相普通的女生都能夠展現自己,能夠獲得全新的自信。這就是我舉辦這場活動的意義所在,”
黑人模特JariJones為CK品牌拍攝的廣告圖
三觀不應該跟著五官走,以瘦為美的理念也應該被淘汰了。
回頭看電影《月半愛麗絲》,電梯超載,為什么下去的是最胖的那個人?為什么胖女孩瘦下來之后才能收獲愛情?影片名稱特地將“胖”字拆解,將身材歧視和審美固化的社會議題擺了出來,卻沒有跳脫出“胖”的桎梏。
胖女孩不是只有變瘦,內在美才能外露。
鏡像娛樂(ID:jingxiangyule)原創文章
轉載請注明來源、作者、編輯署名,違者必究
(責任編輯:郭寧_NBJS11658)
始于顏值,終于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