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三星堆六個祭祀坑的考古挖掘,三千多年前一個古老而發達的文明再一次呈現在世人面前,三星堆文明也再度登上熱搜,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既有如黃金面具這樣的別具三星堆風格的文物,也有鼎、尊、爵等商朝傳統風格的文物,眾多商代風格的文物出土,在推翻了上世紀以來的殷商時代不可能與四川發生聯系的結論之余,又提出一個新問題:商朝與三星堆文明所代表的古蜀國到底是什么關系?
商周交替之際,天下風云變幻,形成了兩大勢力集團對抗,蜀國參與了周人集團。根據史書記載,“牧誓八國”分別是庸國、蜀國、羌國、髳國、微國、盧國、彭國、濮國,蜀國排在第二位,屬于反商積極分子,蜀國參與武王伐紂,那么是不是代表商蜀關系極度惡劣?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關于古蜀國的記載高達67次,記載了商朝與古蜀國的交往歷史,
商蜀關系的第一階段:戰爭
商朝中后期,古蜀國走出四川,向外擴張到了漢中等地,于是與商王朝爆發了戰爭。在漢中城固寶山遺址中,考古發現大量古蜀國風格的三角援戈等,表明古蜀國已經擴張到了陜西漢中地區。
甲骨文卜辭:“口寅卜,殼貞:登人(召集士兵)征蜀,口寅卜,殼貞:王登人征蜀。丁卯卜,殼貞:王敦岳于蜀。”
不過,甲骨文中的征蜀卜辭僅有八例,數量極為稀少,也沒有記載征蜀的戰果如何,與之相比,甲骨文中對土方征討卜辭有90余條,對工口方征討次數高達240余條,歷時長達四年,戰爭非常激烈,武丁數次征集部隊,不僅派妻子婦好出征,還曾親征工口方,所謂工口方,甲骨文中是工字與口字的上下組合成一個字,字庫里沒有這個字。
通過征蜀與征土方等的對比可知,商朝與古蜀國的戰爭規模不大、時間不長,雙方比較克制,沖突并不激烈,屬于小規模的局部的短期戰爭,這為接下來雙方友好接觸打下了基礎,
商蜀關系第二階段:接觸
所謂不打不相識,可能彼此都覺得難以征服對方,于是雙方關系進入第二階段,甲骨文卜辭顯示商朝多次派使者訪問古蜀國,蜀人也曾訪問殷商:
甲骨文卜辭:“癸酉卜,我貞:至蜀無禍。辛酉卜,錄貞:至蜀無禍,甲寅卜,臣子來蜀(蜀人來訪),癸巳卜,貞:旬在蜀。”
商人出訪古蜀之前,需要進行一番兇吉禍福的占卜,“至蜀無禍”就是占卜認為沒有危險,除此之外,還有“在蜀”、“于蜀”、“至蜀”等的殘存文詞,表明商蜀放棄了戰爭,雙方開始友好溝通,
關于商蜀接觸的甲骨文卜辭,數量高達35條,占與蜀有關的卜辭總量的一半以上,表明雙方進行過較長時間的接觸磋商,最終蜀國成為殷商的友好國家。
三星堆考古發現,這是一個非常發達的文明,青銅技術不輸于同時代的商王朝,加之山高路遠道路險峻,商蜀雙方又沒有實質性的利益沖突,因而商王朝可能衡量之后,決定雙方還是以和為貴。
商蜀關系第三階段:友好國家
之所以說商蜀關系友好,不是藩屬或附屬,而是相對平等的盟友關系,通過甲骨文卜辭中的這三類記載可知,
其一,卜辭中的“巳,貞:畢以津于蜀乃奠”、“辛巳,貞:畢以津于蜀乃奠”,意思是商朝使者到蜀國之后還要舉行祭祀。
其二,卜辭中的“貞:蜀受年”、“貞:蜀不其受年”、“貞:蜀不其受年,二月”,所謂問蜀國能不能“受年”,就是問能不能獲得豐收,商王祭祀祖先神靈時,詢問蜀國能不能豐收,可見其地位的重要性。甲骨文卜辭中,能成為商王卜問受年之國,往往都是極為親密的盟友,因此蜀國應是殷商眼里的一個遠方的友好國家。
其三,商朝對藩屬國、諸侯國,往往會使用“呼”、“令”的命令字眼,同時這些國家也會向商王進貢,卜辭中有“呼取鄭女子”、“虎入百”、“竹入十”、“先致五十”等,但與蜀有關的卜辭中,不僅商朝對蜀國語氣相對比較平等,而且既沒有納貢、也無軍隊接受商朝調遣的記載,表明古蜀國與商朝關系較為平等,這就為蜀國后來背叛商朝埋下了隱患。
由上述分析可知,至少殷商時代,以三星堆為代表的古蜀國,就已經與中原有所交往,并與殷商王朝建立了比較友好的關系,三星堆遺址考古發現的眾多商代文化風格的青銅器也證實了這一點。但由于山高路遠,導致這種聯系極為松散,古蜀國與商朝都保持了各自的獨立性,
由于商蜀屬于松散的平等的友好關系,并非鐵桿盟友關系,因此在商周交替的風云變幻之際,古蜀國才會輕易與商王朝切割,而依附了新興的周人勢力,如果商蜀屬于盟友關系的話,古蜀國就不會參與武王伐紂了。而且,真正與殷商關系密切的同盟方國或諸侯,在商紂滅亡之后還參與了武庚之亂,以至周公東征三年,滅國五十,
說到底,用“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來說明商蜀關系比較恰當,商蜀沒有利益沖突時,雙方關系一度非常友好,但在周人崛起、古蜀國衰落之后,面對周人近在咫尺的威脅,古蜀國就立即與商王朝成為敵人。
通過甲骨文、武王伐紂的記載也可見,古蜀國的前身之一三星堆文明,其實與中原華夏文明早有往來,深受華夏文明元素的影響,并非完全隔絕發展出來的文明,更與外星人無關,北京大學部孫華教授指出,四川盆地的青銅文化在產生與形成過程中,一直不斷吸收著中原青銅文化與周邊其他文化的因素,但由于群山環塞的地理環境,使得四川盆地青銅文化又一直保持著其自身特色。
參考資料:蜀與殷商關系芻論——從甲骨文記載談起 鄭州大學部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