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丨克里米亞戰爭打到一半,沙皇為何突然自殺?


1. 西元1854年,英法向俄國宣戰,克里米亞戰爭爆發

2. 西元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

3. 西元1900年,西域樓蘭古國遺址被發現

4. 西元1905年,清末外交官、詩人黃遵憲逝世

5. 西元1938年,偽“維新政府”在南京成立

6. 西元1939年,西班牙內戰結束

7. 西元1941年,英國著名女作家伍爾夫投水自殺

8. 西元1969年,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逝世

9. 西元1978年,鄧小平指出:一定要堅持按勞分配的原則

10. 西元2009年,大陸第一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

文章轉載自:地圖帝

長久以來,關于沙皇尼古拉一世的死因一直眾說紛紜,官方給出的說法是“嚴重的感冒導致肺炎治療無效而死”,但民間與后世卻普遍認為其死于自盡,

這起案件在俄羅斯的位置,相當于大陸明朝建文帝究竟是死于大火還是被朱棣殺了,不過好在尼古拉一世生存的時間已經是接近現代的19世紀,與建文帝相比還是有頗多可供調查的線索和資料的,


沙皇死于1855年,成書于1908年的《19世紀俄國史》推測尼古拉一世死于服毒;此外為尼古拉一世作傳的德國作家西爾德同樣持此觀點,那么高高在上的沙皇為什么要自尋短見呢?

很顯然這與同時期的克里米亞戰爭脫不了關系,更準確地說是尼古拉一世無法承受戰爭前后俄國境況的反差而用自殺逃避責任,


拿破侖戰爭結束后,俄國的國際威望達到頂峰,在拿破侖大軍“攻陷”整個歐洲之時,沙皇俄國是僅有一支能夠在陸上正面硬抗法蘭西軍隊的力量,

也正因為如此在反法聯盟取得勝利后,作為外國君主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才能夠騎著白馬進入巴黎,此刻的俄國儼然成為整個歐洲的“憲兵”。不過亞歷山大一世并沒有活得太久,由于膝下無嗣,皇位只能從胞弟康斯坦丁和尼古拉二人當中挑選,


1825年,康斯坦丁大公自愿放棄沙皇繼承權,尼古拉成為最終的繼承人,這便是后來的“尼古拉一世”。接管皇兄遺留下來的帝國的同時,尼古拉也延續了歷代沙皇的擴張政策。

為了使俄國艦隊能夠沖出黑海,繼而進入地中海和大西洋,俄羅斯必須控制土耳其海峽,但這一愿望勢必損及諸多列強的利益,其中尤以英、法、土三國的反對最為激烈。


土耳其的態度很好理解,畢竟海峽兩岸都是奧斯曼帝國的領土,甚至都城伊斯坦布爾(即君士坦丁堡)本身就瀕臨土耳其海峽,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俄國取得海峽的控制權就等同于宣判了奧斯曼帝國的死刑,因此土耳其人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答應沙皇尼古拉一世的要求。

不過有之前八次“俄土戰爭”的前車之鑒,奧斯曼人也明白單憑自身一己之力根本無力同俄羅斯抗衡,但這次俄國人面對的卻不只土耳其一家,因為英法兩國也牽入了其中,


作為傳統的海洋國家,英國最擔心的就是自己的海洋霸權受到挑戰,一旦俄國艦隊從黑海進入地中海,那么皇家海軍在這一水域的地緣優勢就會遭到削減,

盡管從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上,英國對奧斯曼帝國并無好感,但此刻為了抑制俄國的擴張,英國人還是很快與土耳其人達成了協議。

至于法國考慮的就更為深遠,在拿破侖戰爭失敗后,英、俄、奧、普組成處置法國的“四國同盟”,并且多數時候法國在歐洲事務上的話語權受制于該同盟。對法國人來說,只要促成英俄開戰,那么“四國同盟”勢必自動瓦解,因此在克里米亞戰爭初期法國的表現尤為積極,


各有所需之下,英、法、土很快結成聯盟,于是慘烈的克里米亞戰爭拉開帷幕,相對于俄羅斯落后的軍事和科技水平,英法兩國占盡了技術和戰術優勢,諸如蒸汽戰列艦、電報、線膛步槍等新式武器紛紛亮相,俄國疲以應對。

歷時三年的戰爭使雙方投入的兵力各自逼近百萬之巨,最終沙皇俄國以付出五十萬士兵傷亡的代價宣告戰敗,但尼古拉一世卻沒有堅持到戰后,

在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尼古拉把皇太子亞歷山大二世叫到跟前:“為俄國努力吧!朕本想把最沉重的擔子挑起來,給你留下一個幸福強大的王國,現在看來上帝做了別的安排,”


尼古拉死后,亞歷山大二世出面與聯軍締結了和平條約,俄羅斯不僅喪失了在黑海的全部海軍力量,而且被迫割讓西部的大片領土,其國際地位與戰前相比不啻為云泥之別。

朝代:| | | |

閑談:| | | |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