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歲護工陳阿姨成“網紅”,我看到世間另一種公平


你有想過,自己要過哪種人生嗎?

是漂泊動蕩,還是安穩平淡?

前些天網上有一個問題: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執意留在大城市?

很多人回答說,為了更好的生活,為了更寬的眼界,為了讓自己的后代,不必再疲于奔命,

能留在大城市,是一些人想都不敢想的事。

也是一些人拼了命也要達成的人生夙愿,

幾乎每一個從小地方出來的人,心中都有個關于突圍的夢想,


護工陳阿姨就是這樣的人,

早在二十多年前,她和丈夫一起,離開了江蘇的小縣城,來到上海這個大都市。

她沒有文化,國小五年級就輟學的她,只能靠著賣菜艱難度日。

也沒有人脈,賣菜賺不到多少錢,她輾轉多家,做了住家保姆,

一個農村婦女能在城市里找到的所有工作,她都嘗試過,

漂泊動蕩,無所依靠,是那段時間的生活寫照。

去醫院做護工,源于一次巧合。

當時,陳阿姨照顧的一位老太太住了院,醫院陪護期間,她第一次接觸到了護工這個群體。

正巧,有位護工大姐有事回家,想找到接替的人。

做了一番努力后,陳阿姨接下了這個活兒,


雖然很累,但做一天就能拿一天的錢,比做保姆賺得多多了。

做護工的第一年,陳阿姨就賺了6000塊,是在家種地收入的六倍。

拿著辛苦掙來的錢,陳阿姨特地為婆婆買了對金耳環,村里人都喜歡戴金首飾,她也想讓婆婆也高興一番,

剩下的錢,全部攢了起來。

往后二十多年,她輾轉多家醫院,照顧病人、賺錢、攢錢,

這是她當時最好的路。


做護工,從來不是一件容易事。

不僅要掌握專業的護理知識,還得喂飯、喂水、擦身、洗臉、洗腳、端屎、端尿

遇到不能動彈的危重病人,陳阿姨得時刻操心著,觀察著病人的一舉一動,隨時做好叫護士的準備,

遇到病人情緒失控要安撫時,陳阿姨經常一熬就是一夜,

去年年末,陳阿姨接手照顧一位老太太時,就費了不少力,


老太太是因為大腿骨折住的院,88歲高齡,又患有認知障礙,難免會不配合,

剛從手術室推出來時,她經常大喊大叫,喊著讓兒子快跑。

一旁的兒子手足無措,不知道該如何安慰情緒失控的母親,

陳阿姨走上前來,先是將兒子推到一邊,緊接著輕聲安撫道:

“別怕,你兒子已經把壞人打跑了,過一會就來救你,”

一句句耐心的安慰,設身處地想對方所想,這才讓老太太安靜了下來。

身邊其他病人都說,陳阿姨是這些護工里最有耐心的人,

有次,老太太半夜突然哭鬧,醫生護士輪番安慰都無濟于事,一直折騰到了凌晨四點。

那晚,也是陳阿姨一直伏在老太太床畔,小聲安撫,耐心哄睡,

擔心藥物會對老太太大腦有影響,也沒喂安定片,

就這樣忙活了整整一個晚上,

老太太的兒子朱鍵說,陳阿姨照顧老太太,比他這個做兒子的還盡心,

他將陳阿姨的故事寫成文章《護工陳阿姨》,發在了公眾號上,后臺留言一片,

陳阿姨“火”了,

很多人趕去采訪她,想知道做護工這些年,陳阿姨是怎么熬過來的,


陳阿姨卻說:不是“熬”,是陪伴,

她最見不得老人受苦,她要做的,就是幫他們減輕痛苦,陪他們度過病痛的恢復期,

其實在照顧老太太之前,陳阿姨已經照顧過很多老人了,

老人年紀大,腿腳不便,很難接受住院的現實,

陳阿姨不忍心看著他們受苦,就陪他們談天說地,打發時光。

不光盡心盡力,還想他們所想,急他們所急,

病人吃不下去飯,喝不下去水時,陳阿姨比家屬們還著急。

她想過很多辦法:連哄帶騙地哄著老人們多吃一口。

只有趁著病人們睡著時,她才能解決自己的事。

洗臉、梳頭、喝水、吃飯、上廁所,都得見縫插針地抽時間,

在病房里,她睡得最晚,起得最早,脾氣最好,耐心最大。

她早已將看護的病人當成了自己的家人。


在哈拉的過程中,我問陳阿姨,照顧了這么多病人,你有沒有遇到過特別難照顧的人。

陳阿姨答復我們說:

沒有什么難的事,我就是喜歡照顧老人。 生了病的老人都很痛苦的,我周到一點,就能減輕他們的痛苦。 看著他們開心的樣子,我也很開心。

她還說,做護工,就是以心換心,你真心對他們好,他們總能感受得到。


哪怕這個過程,自己要24小時陪床,要不眠不休,連吃飯的時間都擠不出來。

陳阿姨依舊毫無怨言。

長夜漫漫,晚上休息是個大問題,

這兩天比較忙,陳阿姨干脆在病房的地上鋪了個毯子,躺在地上湊合一宿,

入睡前,擔心病人晚上有需求,陳阿姨在胳膊上系了根繩子,對她說:

你要是有什么需要,就拉這根繩。

醫院里有折疊床可以出租,但1小時就要1塊錢。

她舍不得租,就找了塊木板,等晚上要睡覺時,就將木板搭在椅子上,合衣而睡,囫圇地湊合一宿。

久而久之,門板上有了裂痕,也有了一圈一圈膠帶纏過的痕跡,

這塊簡易的門板,就是陳阿姨在骨科病房里,為自己搭起的小小的家,


飯也吃得很簡單。

醫院禁止做飯,陳阿姨也舍不得買飯吃,

她干脆買來大白菜、豆腐皮、山藥這些簡單的食材,用清水煮一煮,拌上鹽,湊合著就是一頓飯。

簡單的一頓飯,不到兩塊錢,一天算下來,也不過四五塊錢。

二十幾年下來,陳阿姨花在自己身上的錢,少之又少,

她跟我們說,自己平時什么都吃,一股腦塞進肚子里,哪管它們是好是壞。

這么一熬,就是二十余年。

苦嗎?

當然苦。

各種艱辛,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知道。


但陳阿姨從來沒訴過苦。

哪怕經歷了歲月長久的銼磨,陳阿姨也都咬牙挺了過來。

因為她有一個夢想,就是讓孩子們不再吃她吃過的苦,

當年執意要從農村到城里,又拼了命地想在上海找一處安身之地,就是為了給孩子做打算,

陳阿姨有兩個孩子,一兒一女,

當年,陳阿姨和丈夫在上海打工,兩個孩子就由老人看顧,在家鄉讀書,

在孩子眼里,他們只知道媽媽在外掙錢,卻從來不知道媽媽的工作有多辛苦,

像大多數留守在農村的孩子一樣,他們只有在農忙或是過年時,才能見到父母一面。

但好在,兩個孩子還算爭氣,他們雙雙考入了大學部。

畢業后,又都在上海找了份工作,拿上了工資,也交上了醫保,

陳阿姨很自豪,這是一個母親的驕傲,也是她二十多年來付出的回報。

孩子長大后,花銷大了,醫院的工作也忙了,陳阿姨很少會過一個團圓年。

今年大年三十,兩個孩子帶了不少吃的,趕來病房看她,

陳阿姨忙來忙去地準備著,用病房的床頭柜當餐桌,用一次性餐具來吃飯。

條件雖然簡陋,可有著兒女們的陪伴,她臉上笑出了花,


這是她為數不多的能和孩子們團聚的時刻,

也是她為時不多的幸福瞬間。

她還盤算著,等孩子們工作都穩定下來,賺的錢再多一點后,在上海的郊區租一間房子。

這樣,一家人就能團聚了,


要想團聚,談何容易。

在此之前,陳阿姨已經漂泊了二十多年。

二十年的歲月腐蝕,她的臉上有了皺紋,手上起了繭子,雙腿由于半月板撕裂,走起路來有點慢。

可陳阿姨從沒想過退縮,她說能團聚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在夢想實現之前,還有太多事情要做,

她也沒想過退休,她說生命不死,奮斗不止,人活著,總得有個奔頭。

大陸人講究落葉歸根,可陳阿姨卻想著要捐獻遺體。

她怕成為兒女的負擔,她不想帶給孩子太多拖累。

我問她:不后悔嗎。

她說:不后悔,

做護士的女兒跟她說,捐獻出去的遺體,能救很多人的命。就算只捐獻一個眼角膜,也有可能幫一個人重見光明,

這樣的話,她記了下來,

在醫院工作這么久,她見慣了生離死別,也更懂生命的意義。


從她的身上,我看到了千千萬萬打工者的身影,

上海市統計局曾公布過一組數據,上海的外來常住人口數為996萬

這996萬人,大都漂泊動蕩,賣力拼搏,

有的人,想為孩子掙學費,

有的人,想給家里蓋樓房。

他們會自己貼個標簽,叫“打工人”,

他們還有個共性,叫報喜不報憂。

她們像陳阿姨一樣,都覺得留在大城市可望不可及,但又都想在這里和一家人團聚。

我從他們身上看到過善良、淳樸,也看到過堅韌、勇敢。

他們不怕歲月的銼磨,無懼生活的坎坷。

他們不是別人,正是每一個為生計努力打拼的普通人。

是外賣小哥,是環衛工人,是辦公樓里的打工族,是四處奔波的銷售員……

是一群為了夢想,不顧艱難,奮力前行的人。

也是每一個讀文章的你和我。

愿陳阿姨早日過上她想要的團圓生活。

也希望這世間每一個努力的人,早日夢想成真,

參考資料:

《護工陳阿姨》,朱健

《護工陳阿姨,她還好嗎?》,朱健

作者| 周美好, 山河錯落有致,人間煙火如常,

主播| 童童,公眾號:童童夜聽,微信號:urwarm008

圖片| 受訪者供圖,微信公眾號:朱健zhujian

(責任編輯:李曦_NN2587)

2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向勤勞的普通人致敬!

  2. 努力的人生應該得到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