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后期,德軍敗局已定,美國為什么還要援助蘇聯?

李三萬
本文系YouMeLive新聞·YouMeLive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簽約賬號【深度軍事】原創內容,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摘要: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美國第一時間就表示將向蘇聯提供援助,無可否認,美國的援助對于蘇聯的幫助極大,尤其是在戰爭初期蘇軍一路潰敗,損失大量裝備的情況下,為什么到了戰爭后期,德國敗局已定的情況下,美國還要援助蘇聯?


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美國第一時間就表示將向蘇聯提供援助。無可否認,美國的援助對于蘇聯的幫助極大,尤其是在戰爭初期蘇軍一路潰敗,損失大量裝備的情況下,甚至可以說沒有美國的援助,蘇聯就很可能頂不住德國的猛攻,為什么到了戰爭后期,德國敗局已定的情況下,美國還要援助蘇聯?
歷史的發展離不開階段性,真正學習歷史的人,最需要了解的并不是在紙面上,那些有心人都可以看到的記錄和資料,而是會抓住這些記錄中不經意流露出的蛛絲馬跡,來感知當時無形的社會氛圍,然后讓自己沉浸在這種氛圍中,才可以略微把握當時的歷史人物、事件的形成、發生、和走向脈絡。古代史因為社會發展程度,文化環境與我們生活的當代差距太大,這些事只能由專業的人去做,我們是很難做到構建和體會過去的社會氛圍的。不過好在近代史和現代史離我們很近,我們自己就有一些體會,所以可以自己嘗試構建當時的氛圍。
這就是典型的用當代眼光,用當代的頭腦審視不同歷史氛圍下,產生的問題。二戰后期,參戰各主要國家,都已經打得發了性!“一切為了勝利!”這不是一句口號,是當時人們最直白的思想,為了勝利、為了打倒法西斯,即使與歐亞兩個戰場都遠隔重洋,都已經派出自己的大好青年遠赴戰場去犧牲。易北河美蘇軍隊勝利會師,士兵們及被新聞感染的所有人們的狂喜并不是政治作秀,而是真摯的情感反應,二戰盟軍不是沒有勾心斗角,從最初的英法試圖禍水東引,蘇聯與德國瓜分波蘭,簽訂注定要撕毀的互不侵犯條約。到最后捏著鼻子和蘇聯結盟,爭奪援助分配額……
但是,到了勝利已經現出曙光,同盟國通過幾次首腦會議后,同盟國陣營各國已經形成真正的同盟,起碼暫時在徹底贏得勝利之前是這樣的,勾心斗角當然還有,但在暫時已經達成共識的情況下,這時大家已經開始相互展示自己的高姿態的風度了!


我們更多了解的亞洲太平洋戰場,有三個情況:蘇軍出兵東北、在北韓半島劃分三八線、占領日本,現在很多人都是出生成長在后來冷戰格局中的,九零后更是出生成長于一超獨大的年代,自然就形成蘇聯摘桃子出兵東北,美蘇占地盤劃分三八線,以及美國霸權獨占日本這種認知……
而真實的歷史,當時的氛圍不是這樣的,在德國已經腐敗,日本鐵定會死的很難看,而鐵幕還沒有形成的那個短暫的時間段,盟國在勝利已定的情況下,勾心斗角的的方向轉向自己別在勝利前夜再有無謂的犧牲了!多少都有點推卸責任,后世我們看到的占便宜的事,這個時間段里是大家認為的額外負擔,蘇軍出兵東北,是同盟國首腦會議確定的,當時是請求蘇軍出兵,斯大林是在享受了恭維后,算高姿態的半推半就接下這個任務,當然還忘不了要了一大堆好處,三八線是誰也不想再多事,都不想管,具體落到一個小小的上校身上,于是大致按北韓對半分的原則,確定三八線為界,美蘇各負責一邊受降,日本也是沒人耐煩去接管一塊,多負責一個爛攤子,富裕很多能量的美國,才捏著鼻子全部接管,要按原本已經劃分好的接收圖,可是今天的五常都有地盤的,誰都不肯去,我們國府方面,是美軍提出愿意出船幫著拉人過去都死賴著不去!直到丘吉爾鐵幕降臨的演說出來,世界被猝不及防的劃分為兩個陣營,這種占地盤是負擔的心態才反了過來,
同理,眼看著勝利了,美國還在大量援助蘇聯物資,就是首腦會議后,鐵幕降臨前的這個美蘇蜜月階段,這時候的蘇聯,是盟軍打擊法西斯最有力的拳頭,也已經贏得足夠的尊敬,讓人愿意去了解他,和我們不一樣,蘇聯的巨大犧牲和同樣巨大的貢獻,是擺在所有人面前的。這時候美國繼續援助蘇聯,是盟軍出人出力對付共同敵人的不同分工,而非是單獨對蘇聯的扶持,而且這是在首腦會議上已經確定的專案,正常到期交付而已。道義上,這時候掏口袋的美國人和眼紅的英國人,實際也是情愿的,這些物資到手后,同樣還意味著使用物資需要付出犧牲,


首先,美蘇在1945年,美蘇是盟友,而不是后來的死敵,不能以后來的冷戰思維看待當時的美蘇關系,
二戰之前,美國人對歐洲根本沒興趣,當時美國大陸孤立主義盛行,英國、德國、蘇聯在美國人眼里沒什么區別,都是外國人,跟美國沒有半毛錢關系。
到了1940年,法國投降,德軍開始準備登陸英國,這個時候,美國人才開始關心起歐洲。
為啥呢?因為不關心不行了,倫敦是金融中心,美國在英國有海量投資,不救英國,這些投資最終都會打了水漂。所以美國一定要救英國。
可是救英國,到底應該怎么救呢?是像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樣,派兵去救場,然后被歐洲人無情的轟走,再當一次冤大頭?還是趁著橫掃歐洲的同時,把英國也掃了,把它的殖民體系瓦解,把它的小弟都搶過來,把它整得半死不活的,讓它給自己當小弟呢?
很顯然,后者才符合美國的利益,美國已經當過一次冤大頭了,這種蠢事不能再干了。基于此,我們就可以看到。整個1942年,美國對英國投入了大量物資扶持的同時,美軍也在各個戰場都很配合英軍的行動,
丘吉爾先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認為應該把反攻重點放在北非,以緩解德軍對英國在北非殖民地的壓力,羅斯福表示同意,
等到德軍被逐出北非后,丘吉爾再次從英國自身利益出發,認為應該發動西西里登陸戰役,打敗義大利,以鞏固英國的地中海航線,羅斯福又同意了。
但到了1943年1月,丘吉爾在卡薩布蘭卡會議上建議把西歐大陸登陸計劃推遲到8月,羅斯福突然就不干了。
為啥不干了呢?原因就如同前面所說,美國參戰的核心目標是把西歐一鍋端,此前配合英軍只是為了維護美國在英國的投資,現在英國本土已無危險,那么美國就沒必要再保英國了。美軍下一步要做的是控制西歐,把資本輸入到西歐,繼而控制整個歐洲,如若不然,等到戰爭結束,英國卷土重來,美國豈不是又當了一回冤大頭?
所以站在當時羅斯福的角度來看:蘇聯的野心不重要,蘇軍的鋼鐵洪流也不重要,這個時候對美國來說,借著弄死德國之機,把英國也弄殘廢,重塑歐洲秩序,才是最重要的!


畢竟,蘇聯是個陸權國家,蘇聯并不被西方國家接納,莫斯科也不是金融中心,而英國和美國一樣,是海權國家,是西方國家,倫敦還是世界金融中心。
英國在全方位與美國都有競爭,英國才是美國的絆腳石,蘇聯并不是。
縱然說,現在不打蘇聯,必然后患無窮,但對美國而言,自己也被歐洲排斥,被歐洲人笑稱是美洲土老帽,蘇聯是不是后患,跟它又有什么關系呢?只有當歐洲臣服了,自己做了歐洲國家的老大,抵御蘇聯才能算作是美國的義務和責任。
否則,歐洲的那攤子破事,美國才不稀罕摻和呢,真當美國人是無私的國際主義者了?
而且留著蘇聯,對美國也是有好處的。比如就看現在,沒有了蘇聯,法國和德國動輒就要組織歐洲軍,要轟美軍走。想當年有蘇軍鋼鐵洪流虎視眈眈頂在家門口時,德國和法國哪敢這么跟美國叫板?
第二,在德國自己宣布投降之前,任何關于德國敗局已定的說法,都屬于是不靠譜的。當時的人并不敢這么想,比如1944年秋,當蘇聯收復白俄羅斯,推進到波蘭,英美也在諾曼底登陸,逐步擴大自己的戰線,所有英美軍都以為德國大勢已去,同盟國軍隊能在圣誕節前結束戰爭,回家過圣誕,
可結果呢?西線盟軍被結結實實地擋在了齊格菲防線和萊茵防線。到了冬天,德軍還鬧出阿登反擊戰這么一出大劇,將英美盟軍打了個手忙腳亂,整個英美軍高層直接被打懵了。按照他們對戰爭的理解,挨了一年戰略轟炸,工業生產能力下降了百分之七十的德國,應該早就崩潰了才對,現在居然還有這么強的抵抗意志力,這究竟是一個什么怪物國家啊?
對于這種國家,不能用常規眼光去看。不把它徹底打死,就不能說它是敗局已定,
1944年,都認為日本敗局已定。可結果呢?日軍垂死一擊,豫湘桂會戰大陸軍隊一敗涂地,哎,不說了,說多了都是血淚,


輕敵大意,往往是會吃大虧的。而且對于美國來說,打贏德國,戰爭并沒有結束。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和日軍仍然進行著激烈戰斗,一個小小的琉球群島就讓美軍死傷了七萬人,美國急需蘇聯參戰,減少傷亡。否則跟日本繼續這么打下去,美國人真的要被逼瘋了,
第三,在當時美國人看來,援助物資也是減小經濟危機風險的一種手段,
早在1943年,美國的軍工業已經生產出足夠世界大戰打十年的軍用物資,美軍的物資多到了可以任意揮霍的地步。比如美國海軍為了能讓前線官兵隨時吃上冰淇淋,專門改裝艦船,就是只負責用來生產冰激凌,陸軍沒這個條件,就專門派陸航戰斗機急速爬升到萬米高空,利用高空低溫環境制造冰淇淋,當然這樣不可能大規模生產,也就滿足個別部隊的需要,就算如此,以德國、日本連飛行訓練的燃料都沒有,怎么可能讓你揮霍寶貴的航空燃料來造冰淇淋?
有這種蠻橫的物資生產能力,你說美國為啥不給蘇聯援助?
美軍自己就天天在浪費,可依然用不完。如果此時美國突然停止援助蘇聯,失去了軍隊這個消耗物資的黑洞,等這些已經生產的、即將要生產的、計劃將要生產的物資都進入了民用市場,可能美國大陸就要直接經濟危機了,那還不如給蘇聯,權當廢物利用也好。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