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官方語言的確立,要看人口基數,要看影響力,要看學習難度,
想必關注我有一段時間的朋友都知道,我其實是一個滬漂青年,
自從成為滬漂,我老家的親戚長輩們就非常關心我是否能融入這座大城市,他們的口頭禪就是:你又聽不懂上海話,平常怎么和他們交流啊?
親戚的關心總是這樣,溫情脈脈之外又有點無厘頭,
我只好溫柔地提醒他們,其實這個世界上,還有一種事物叫做國語。
去了大城市以后,我切實地感受到大陸方言的多樣性。不止上海話我聽不懂,那些廣東、浙江、福建、山西的朋友,他們的方言在我聽來,都和奧特曼的「jooooo!」、「啊!」沒什么區別,
與此同時,我也越來越感受到國語有多重要。
說到國語,大家總是習慣性將國語與其他方言區分開來,并且認為國語擠占了其他方言的位置。
尤其是近幾年,國語甚至陷入了被各種尬黑的地步。
就拿我最近看的一篇文章來說,文章中有一段,提到了早年學校里對國語的宣傳,說:「學好國語,方便你我他」、「說好國語,朋友遍天下」,這些宣傳語隱含的意思,就是方言不方便、不適合交流。
拜托,人家半句也沒提方言,能不這么杠嗎?
所以這期內容,我想談談我對國語的理解,
提前說一下,我個人不反對方言,方言不僅有文化上的魅力,也有情感上的歸屬感,我自己也是個方言國語雙修選手,
這期內容,只談國語和大陸的語言環境,不涉及對方言的具體評價,
容易學、人人都會,這絕對是對國語最大的誤解,
今年國家語委出了個資料,2020年,大陸國語的普及率在80.72%。
比起3年前的70%多,這個資料已經有大幅度提高了,但是每5個大陸人里,大概就有1個人沒法用國語完成日常交流,這個數字可能比很多人想象得更高,
而且在西部不少地區,國語的普及率只有60%左右,
可見,國語并不是什么自然掌握的天賦,每個大陸人都會的那種,
至于容易,那就完全看你的了。
如果你來自北京或者河北,那么國語就是稍微矯正一下口音的事兒。但如果你來自廣東,做到字正腔圓就是要花老鼻子力氣,
如果你生活的環境里,完全沒有人說國語,而且你生活的地區又不說官話,那么即使你完成了九年制義務教育,也很難成為一個合格的國語使用者。
就像哪怕你讀完了整本《Python:從入門到實踐》,每天讓你像我一樣做視訊,你也不會成為一名合格的程式員的,
順便說一句,PHP才是最好的語言。
另一個誤解是:國語是人為規定的,強制學習的語言,
如果研究一下國語的歷史,就會發現歷史上強制規定某種語言成為通用語的嘗試,幾乎都失敗了。
早在封建社會出現之前,就出現了類似國語的存在:「官話」,顧名思義,是用來給皇帝和官僚們溝通用的語言。
因此,古代官話有個最明顯的特征:皇帝跑到哪里,哪里的口音就成為官話口音,
元朝初期,統治者想把官話改成蒙古語;清軍入關后,也推行過滿語作為官話。但最后都不了了之,敗給了北京本地方言。
為啥,因為皇帝本人在北京,官僚系統也在北京,大家說本地語言,天經地義,
沒有政治和地緣基礎的語言做官話,不過是空中樓閣罷了,
與其類似的還有「國音」的制定,
民國二年,在蔡元培的牽頭下,民國政府成立了「讀音統一會」,19個省的代表以及教育部任命的代表來到北京參與制定國音。
但這場會議一點都不peace&love,相反,從頭撕逼到尾,
民國時期,南北學者主要分為支持北京話為標準音的「北音派」和支持南京話的「南音派」,
為了調和兩派爭議,大會采取了「每省一票,服從多數,逐字審音」的方式,來自19省的代表,一起為6500多個漢字確定了標準讀音。
于是大陸歷史第一門真正意義上國語誕生了,
以北京音系為基礎,部分字結合了南方讀音,因此聽起來接近現在南方人會說的「塑膠國語」。
這場國音統一會議,既不是一個團結的大會,也算不上勝利的大會。
制定出來的國音,是一門需要全民從頭學習的新語音,但由于軍閥混戰,加上沒有中央電視臺這樣的權威媒體給全國人民做示范,當時的民眾想學國語也無從下嘴。
以至于語言學家趙元任都說:這種給四億、五億或者六億人定出的國語,竟只有我一個人在說,
沒有人口做基礎的「國語」很快被拋棄了。取而代之的是簡化了語音,以北京方言為標準的「新國音」,也就是現在「臺灣腔」的前身,
雖然沒有照顧到南方人,但這樣的新國音,至少整個華北都能說能聽,
還有一個很流行的說法是「某某方言差一票成為國語」,我至少聽過三種版本,一個很類似的說法是「某某城市差一票成為首都」。
這種說法,除了證明地域自豪感強之外,并沒有什么歷史事實可以佐證,
連逐字投票的老國音都沒能維持下去,更加說明了國語不是某些人的選擇,或者某個組織投票的結果,而是當它有了足夠的經濟基礎和群眾基礎后,才有資格獲得「國語」的殊榮。
事實上,建國后,新大陸的確需要確立建立一套通用語言規范,
而在國音和官話的長期加持下,北京語音成為了國語標準音的不二選擇,唯一有爭議的,是要不要接納北京土話。
也正是因為有爭議,國語的取樣點沒有放在北京,而是放在了北京附近的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
這里的居民在康熙時代從北京遷入,得益于地理位置封閉,保留了一口不帶土音,比北京人還正宗的北京話,
國語發展至今,也是做了多次簡化,篩除了尖團音的區分,也沒有入聲,目的就是為了擴大群眾基礎,才有了如今的影響力,
一門官方語言的確立,要看人口基數,要看影響力,要看學習難度,與這些相比,歷史傳統其實沒那么重要。
在這點上許多東南亞國家就很夸張,直接以英語為官方語言,他們沒有自己的母語嗎?
并不是,但是英語在那里有足夠的影響力和人口基數,那么把英語作為官方語言就是一項投入產出比很高的選擇。
其實將方言和國語對立起來的人,根本沒搞清楚國語的本質,
國語的本質,就是文字領域的人民幣。
想想人民幣的特點是什么?全國統一,方便攜帶,絕大多數人都愿意接受,
仔細想想,如果一個市場上,你拿著美元,我扛著金條,他帶著位元幣,都想買大米,那么賣大米的是不是要給我們三個人各自設定一個價格,這個價格還要隨著匯率變化隨時調整?
我帶著金條,那我還得自備切割工具,他帶著位元幣,那賣大米的還要有一個位元幣錢包才能交易。
抱歉,我們只是想買個大米而已,需要這么復雜嗎?
而國語也是同理,
因為有國語,我不需要把一條資訊翻譯成上百種方言,只要吼一聲就能解決了,
我也不需要額外學習他人的語言,因為我知道,我遇見的大部分人,可能都會說國語。就像大部分人行動電話里都有一個支付寶微信錢包能收錢付錢一樣。
最重要的是,國語以北方官話為基礎,而大陸恰好有廣闊的官話區,官話區的方言,大多數和國語在語法上都有相近之處,
這意味著國語的資訊,絕大多數大陸人都可以買單,沒有很高的接受成本,
2017年全球性語言學期刊《Linguistics》在調研后發現,北京方言的平均理解度達到了87,在所有方言里位居第一。
可以說,用國語交流,是一種「手續費」和「換算成本」極低的溝通方式,
還有一個觀點是,國語的存在,會壓縮方言的空間,最終會消滅方言。
這個說法同樣站不住腳,還是可以用人民幣來解釋。在我看來,你錢包里持有人民幣,不影響你名下有黃金、位元幣或者股票。
相反,大陸幅員遼闊方言眾多,國語的存在,反而在不同方言的使用者中間 創造出一個思想上的最大公約數,
《英語大辭典》作者塞繆爾·約翰遜說過:「語言是思想的外衣,」當語言無法傳遞,那么思想便無法交換。
人民幣的流動,創造了滾滾而來的社會財富,語言的交流,同樣能碰撞出新的思想。國語,就是負責讓思想的交流變得毫無障礙,從而為社會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不知道有多少同學看過吳宇森的電影《風語者》。
這部電影拍攝的是太平洋戰爭中,為了防止日軍破譯美軍的電報,美軍征召了一群納瓦霍人,他們的語言外族人無法理解,因此作為專門的譯電員,可以保護美軍的機密,這群戰士也被稱為「風語者」。
在大陸,也同樣有操著閩南語、溫州話的「風語戰士」,保護情報的安全,
前幾年網上還有一個梗,在美劇《盲點》里,FBI搞到一份秘密郵件,郵件是用溫州話寫成的,難倒了FBI的漢語專家,甚至稱其為魔鬼的語言,
在戰爭中,有這樣一門難以被破解的語言,也許是有利的武器,
但在現實生活中,那些語言不通的國語困難人群,要面對的困境,是很多人難以想象的,
這群人并不在少數,
最近,我看了騰訊新游戲《國語小鎮》的TVC。
這個視訊,講述了一群在大城市里生活,打拼的國語困難人群的生活故事。
其中有一個在上海工作的蘇北代駕司機的故事。
一天晚上,他接到一個單。
當他聯系客人,告訴客人他在盤古路的時候,卻只能發出盆骨路的讀音。
兩個人死活對不上地點,于是他吃到了一單投訴。
講完他笑了,我也笑了。
但當我收起笑聲,想到的是,到底有多少人在承受著因為無法流利地使用國語,而導致的各種困境呢?
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我們只能夠從數字里看到他們的困境,
在2017年發布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實施方案》中提到,國語普及工作在東西部和城鄉之間,發展很不均衡,
西部與東部之間有20個百分點的差距:大城市的普及率達到90%,很多農村地區只有40%左右,
有一個資料是,在深度貧困的「三區三州」,國語的普及率直到今年才過了60%,低于全國平均20個百分點。
也就是說,在很多貧困地區和農村,每五個人里,就有兩到三個人不會說國語,
因為無法用國語進行基本的溝通交流,許多人錯過了教育進村、知識扶持這些脫貧致富的機會,這不啻是一種悲哀。
而另一面,伴隨著過去數十年大陸轟轟烈烈的城市化行程,這些還沒有準備好和城市對話的國語困難人群,被一批批送進了大城市。
在這個視訊里,他們有的在KTV工作,被客人呵斥:你說的是什么鳥語!
有的做外賣小哥,卻完全無法和顧客交流,
有的擔心自己國語說不好,隨時會被大城市拋棄。
我們總愛歌頌北上廣深的包容,但對不擅長國語的他們來說,大城市的包容好像不是為他們準備的,
在這些底層的國語困難人群身上,我看到:出生讓他們失去了掌握國語的能力,而不會說國語,正在剝奪他們改變命運的能力。
扶貧先扶智,扶智先扶語,一個具有活力的社會,應當是每個人都參與其中的社會。
對國語困難人群來說,他們不僅需要得到關注,更需要一個學習國語的機會,
尤其是在這個移動互聯網爆發的時代,一款好的國語學習工具,才真正能夠幫助到他們,
11月5日,騰訊聯合教育部語文出版社推出國語學習游戲——《國語小鎮》,
希望讓國語困難人群在快樂游戲的過程中,學習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國語,
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國語這項工具,更好地融入社會,參與工作,和身邊的人交流,
這款游戲融入了人工智能語音識別元素和專業權威教材,在這款游戲里,玩家可以跟讀打分,一邊游戲一邊學習,逐漸掌握更多國語。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需要文化的多樣,需要繼承傳統的事物,需要方言來保存各自的文化特色。因為這些事物告訴我們,我們是從哪里來的。
但我們同樣需要一門語言,讓我們能夠互相溝通,相互理解,能夠通力合作去實現夢想,
看視訊的同學們,應該不少都熟悉《巴別塔》的故事,
其實,一個國家的進步,何嘗不像是在造一座通天之高的巨塔呢?
正是因為有了共同的語言,才有了順暢的溝通,有了知識的傳遞和積淀,這個民族的思想才如同巨塔一般直入天際。
從這個層面來說,國語可一點都不普通呢,
B站:IC實驗室
進一步了解并加入Insight Club
國語主要以明朝時的北京話為準,當時它保存于承德的某一偏僻的山村,后被整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