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缺少了胼胝體的兒童: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

我們的左右半球之間有一個充滿液體的縫隙,這個縫隙只有胼胝體連接:它是神經纖維的橋梁,負責溝通雙方的資訊,

但是有些人天生沒有胼胝體,這意味著他們缺少一條神經高速公路,也就是大約1.9億個軸突,可以在左右半球之間傳遞資訊。

但是他們的大腦已經開辟了一條在這樣不利的條件下適應的道路,

研究表明,在缺乏胼胝體的人身上,大腦會重新布線,建立新的連接路徑,通過其他大腦區域重新分配信號,并通過中腦和前腦的間隙保持溝通,

為重新連接大腦兩個半球而建立的新纖維,在某些情況下稱為Probst束,不能完美地替代胼胝體,但“顯然,左右腦之間的交流得以保持,”瑞士日內瓦大學部的神經科學家凡妮莎西佛雷迪解釋說。

關于這個過程的很多東西還是未知的謎,但是Siffredi和他的同事現在已經揭示了缺乏胼胝體的兒童大腦可塑性更深。

澳大利亞兒童的腦成像顯示,缺乏胼胝體的大腦還在每個半球創造出數量驚人的新連接,以幫助維持整體大腦功能。

胼胝體的大小通常為10厘米。懷孕20周左右,胎兒的胼胝體開始在子宮內發育,大約每4000人中就有1人出生時沒有胼胝體——,稱為胼胝體缺乏癥,

他們中的一半在學習和記憶方面有困難,其中一些人可能比同齡人的注意力和認知靈活性更低,

其他人可能會受到更嚴重的影響,然而,其中四分之一的人在診斷中沒有明顯的障礙跡象。

在研究病例中,對出生時沒有胼胝體或胼胝體不完整的20名兒童(8-17歲)的大腦進行了磁共振掃描,并與29名健康兒童的成像結果進行了比較。

之后,研究人員完成了他們的工作記憶測驗和檢查注意力和語言學習能力的任務,

研究人員發現,胼胝體缺損的大腦可以加強兩個半球的神經通路,胼胝體缺損兒童每個半球的連通性都比健康兒童強。

不可思議的是,在分析全腦的功能鏈接時(只取16例胼胝體缺損的兒童作為樣本),兩組并無顯著差異,

即使沒有胼胝體,一些兒童的大腦仍然與其他區域積極交流,其功能聯系相當于健康同齡人,

這再次說明大腦的可塑性足以克服第一印象中非常嚴重的生理缺陷。研究人員還發現,大腦半球更多的聯系與更好的學習成績、長期和臨時工作記憶和注意力有關。

雖然這項研究涵蓋的兒童數量似乎很少,但它是相關主題中最大的一個。迄今為止,很少有研究將腦成像與類似的行為結果相匹配,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孩子除了胼胝體之外還有其他大腦例外,但他們的大腦也表現出類似的高可塑性,

https://www . science alert.com/a-稀有條件-切斷-某些大腦的兩半之間的連接-這里是它們的反應

9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這會不會也是幸存者偏差?如果腦子卻了一塊,但是沒有變出新的東西來適應,就活不成了,活下來的都是重塑的

  2. @老白: 那個人腦袋里是皮層和脊髓液,但是沒有瓤

  3. @老白: 而且這個人還當了公務員哈哈哈

  4. 記得以前看新聞,有個人腦袋里只有髓液……

  5. 也許有一套刻在DNA里的自檢系統?

  6. 大腦那種尺度的交換可能有量子效應

  7. 按照70億人口計算,全球這樣的人有175萬

  8. 天生缺少的同時可能也天生增加了些未知的東西,這些人是不是能夠更容易的學會左右互搏術?

  9. 相對而言,可重塑性還算可以理解,更夸張的應該是大腦怎么會知道 目的。左半球(的部分神經元)和右半球在出生時就沒有信號互通,那這一小撮神經怎么就知道我需要找出其它途徑來建立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