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部教師被免職,就因為頻繁使用問號???

最近每日郵報有個生草新聞是這樣的[1]:

Binoy Sobnack 博士,一位 1999 年起就在拉夫堡大學部授課的老教師,因為多重標點符號中帶有的嚇人語氣,被不同人連續三次投訴,因此學校解雇了他舍監(warden)的職務*

*warden 在英國學院制大學部里蠻重要的,是大學部的二把手職務(secondary role at University)

學生拿來投訴的材料包括*:

“你為什么不聽??????已經決定的事就別改了!”“你一定要留下來吃晚餐嗎????”

*原文是:Why don’t you listen?????? Stick to what has been decided!Do you have to stay for dinner????


學堂君嚴格按照報道原文一個個敲的鍵盤,在日常交流中 BS 先生確實用了這么多個問號,

想象一下,如果是你的上級或導師這么給你發消息,壓力可太大了,法官也直言這是粗魯、生硬以及不必要地咄咄逼人的語氣。

考慮到他手下的副舍監們大多是博士新生,需要適應新的學術環境,這時候碰上這么個上級,更是容易懷疑人生_(:з」∠)_


BS 先生可能覺得就是一些標點符號而已,不至于把工作丟了吧,所以他向法庭提出了不公正解雇的上訴,

但不管法庭最終如何判決,我們都需要知道,線上交流*里不恰當地使用標點符號,給人帶來的負面情緒,一點都不比線下的當面斥責要少。

*線上交流(online communication)指的是人與人之間通過計算機網路進行交流的方式,從郵件、社交媒體、即時通訊工具到游戲內哈拉,都屬于線上交流[2],

由此,大學部堂撰寫了本指南手冊,來和大家聊聊線上標點符號應該如何使用,以減少各種自覺或不自覺的傷害,


問號


給 BS 先生惹上麻煩的問號可能是線上交流中感情表達最為豐富扭曲的標點符號了。

導師給的論文批注,老板給的匯報反饋,如果只有簡單的一個符號:“?”,相信你的心情會一下子沉到海溝溝里去

MOBA 類競技游戲里面,你被對方擊殺后,對方在公屏上打出一個“?”,確實會讓人頭爆青筋


這是因為只有一個問號是沒辦法把問題說清楚的,帶有明顯的不確定性Uncertainty):我哪里做的不好?他覺得我哪里有問題?我真的有問題嗎?

人類特別特別討厭模糊的,不確定的東西[3],所以一個不清不楚的問號就很容易給人帶來負面情緒,

像感嘆號“!”,情緒很明確,就還好;而省略號“……”因為也是不確定的,給人的憋屈感就和問號類似。


對于一般的疑問句,在文末加上問號是沒有問題的,不如說更好。

在 16 年的一篇文獻中,研究者詢問了讀者在收到“What happened?”與“What happened”兩個短語時的情緒感受有沒有不同[4]。

結果研究者發現,不帶標點符號會讓人感覺有些冷漠,沒有真正關心自己的境遇;而加了問號之后,人們會覺得對方在確實關心自己的福祉


那么,多加一點問號可不可以呢?多加問號和字母重復(letter repetition)現象有點像[5],也就是哈哈不足以表達我們的情緒,一定要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到通貨膨脹。

重復使用多個問號也是在加強我們的情緒

所以如果你問號表達的情緒是相當正面的,比如你的朋友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你感覺實在很離譜,多加幾個問號表達你震驚的心情,這樣是 OK 的(雖然可能顯得有點神經質)。

但如果是 BS 先生這種純粹是宣泄怒火甚至感覺有點威脅意味的……走夜路還請小心一點_(:з」∠)_


上述的內容有點散,咱們總結一下:

可以的話,在疑問句末尾加個問號(老板除外,請您慎用)

謹慎使用反問句(干脆別用)

謹慎使用多個問號(除非你是要和對方一起控訴渣男/渣女)

如果有疑問就請清楚說明,不要只打一個問號(除非你就是要故意挑釁對方)

懂?


波浪號


波浪號會傳達柔和,開心,活潑的情緒,“新年快樂”變成“新年快樂~”,讀起來心情愉悅多了。

學堂君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翻了翻哈拉記錄,發現絕大多數的“~”都是女性發的 —— 除了學堂君自己。

雖然但是,學堂君給混熟了的哥們發消息的時候從來不會帶“~”,而除了他們,學堂君打字很少不帶“~”的。

它是社恐的保護罩,以便在詭譎的社交場中展示出我是個和善、樂于合作的人,減少潛在風險。


為什么波浪號會給人樂于合作的印象呢?這可能與神經系統的多感官整合(Multisensory integration)有關[6],經典例子是“bouba/kiki 效應”[7]。

為了更好地說明這個效應,咱們先來做兩道題:

即使都是完全無意義的詞,投票還是一邊倒的,大家會更容易把 bouba 和圓潤的形狀,把 kiki 和有棱有角的形狀聯系在一起,對吧?

這是因為我們在發 bouba 這個音的時候,嘴型是圓潤的;而在發 kiki 這個音的時候,舌頭則需要抵在牙齒上,有一種抵觸和尖銳感,所以我們的大腦整合了我們發音時的感覺,并將這些感覺與視覺線索結合在了一起,

波浪號也是如此,“~”在視覺上是柔軟圓潤的,而放在句末,我們會不自覺地拖長語調,原本戛然而止的短語就像是加上了一個漸退的特效,這些感受整合在一起,都使得我們將波浪號視為活潑友好的象征,

也是因為這種漸退感,在說正事并且很著急的時候,看到對方還在發波浪號,就會給人一種悠悠哉哉、完全狀況外的觀感,很是讓人上火。


在大陸,大部分情況下波浪號是很好用的,但在西方世界卻恰恰相反

或許是因為波浪號看上去太像西方世界熱愛的聳肩動作了,“~”被當成了諷刺的符號,本地化一下大概是“這是你干的?那你可真是~太厲害~了”,


同一個符號,能同時理解出活潑和陰陽怪氣的意思,很奇妙吧~

括號

括號是近年來流行的使用方式,也是學堂君這種社恐的福音,一切感覺不好說出口的話,放到括號后面,就好像進入了安全區一樣,讓人安心不少


大學部堂編輯部的日常

為什么括號會這么好使呢?因為在對話中我們往往需要遵循一些“禮貌原則”*(the politeness principle),例如得體原則、慷慨原則、贊譽原則、謙遜原則、一致原則、共情原則等,如果我們感覺有些話特別不合適,但又不得不說的時候,我們就會進退兩難

*禮貌原則出自大學部堂作者木棉 959 的:《不用括號,我就沒法好好聊微信了(。 | SmartThought》。

這個時候,偉大的括號出現了,它就像是一個屏障,一個緩沖,為我們提供了退路。

括號前面的是說出去的話,是潑出去的水,但括號后面,就是隨時可以撤回的內心 OS,它并不篤定,一旦形勢不對,我們就可以用“是玩笑啦”,來打個哈哈打過去,

就也蠻好的,不是嗎?

也歡迎朋友們在評論區留言,寫下你想了解的標點符號哦~

作者:Emeria

編輯:Zene

參考文獻

[1]]https: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9379661/Lecturer-unfairly-sacked-role-using-question-marks-texts-tribunal-finds.html

[2]https:http://itlaw.wikia.org/wiki/Online_communication

[3]Machina, M. J., & Siniscalchi, M. (2014). Ambiguity and ambiguity aversion. In 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Vol. 1, pp. 729-807). North-Holland.

[4]Shim, M. (2016). IIs It Really “Fine”?: An Analysis of the Paralinguistic Function of Punctuation in Text Messages.

[5]Darics, E. (2013). Non-verbal signalling in digital discourse: The case of letter repetition. Discourse, context & media, 2(3), 141-148.

[6]https:http://en.wikipedia.org/wiki/Multisensory_integration

[7]D’Onofrio, A. (2014). Phonetic detail and dimensionality in sound-shape correspondences: Refining the bouba-kiki paradigm. Language and speech, 57(3), 367-393.

2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標題黨這是,明明是免除宿管職位,因為說話風格不適合宿管這個與學生平等溝通的職位而已

  2. 其實就和這邊表情一樣,逐漸所有的表情都變成陰陽怪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