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陳六月
就在前段時間,中美高層在阿拉斯加的會談內容傳到大陸,引起了全國人的關注,
在會談中,美方代表率先開始“刁難”,發表了一系列不夠“禮貌”的言論,
我方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也快速作出反應,嚴正闡明我方立場。
而這段發言,長達16分鐘,
當發言結束,翻譯官張京準備翻譯這16分鐘的發言。
楊潔篪主任覺得這很難,直言:“It’s a test for the interpreter。”
長達16分鐘的翻譯的確是個挑戰,需要考驗到譯者本身的速記能力、對內容的消化和重組能力,
但翻譯官張京卻在這極度緊張的場面里,流暢準確地完成了速記速翻。
沉穩冷靜的心理素質和無比專業的翻譯能力都堪稱頂配。
無數網友都被張京的表現圈粉,說她“真是太優秀了!”
張京是誰?
杭州人,2003年從杭州外國語學校畢業,被保送到外交學院英語專業,
2007年,她被外交部錄用,
但其實這并不是夢想的終點,而是另一段人生的起點。
因為,最終只有4%的人,能被外交部錄用,成為外交翻譯官,而她是其中一名,
在2008年,她被公派英國留學并獲碩士學位,也就此開始了許多重要的口筆譯任務。
她曾在兩會記者會擔任現場翻譯,也在口譯、外交翻譯領域獲得諸多榮耀,
2013年,她就曾因為“美女翻譯官”走紅,被各大媒體關注。
在她的視訊下有一條高贊評論:
“看到她的眼神,我就覺得是那種即便困難,但是這個事,我不允許,且我也不怕。”
張京在每個外交場合下展現出的強大和鎮定,讓人總是忍不住多看幾眼。
其實梳理她的學習和成長經歷,
我們可以發現,她的優秀,當然離不開她的天賦,
但是,更離不開她自己的努力和父母教育的培養,
張京的夢想,其實比我們看到的還要大。
在十多年前的全國英語演講大賽上,張京就表明過,自己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外交官。
因為這個夢想,她高中順利考入了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杭州外國語學校,
到了聯考的時候,她的明明分數線可以上清華、北大。
可她沒有選擇這兩所大陸頂尖的綜合性大學部,而選擇了外交學院。
在大學部里,她參加了諸多關于外語交流的校內外活動,在眾多頂級的比賽里獲獎,
從進入外交部,到成為外交翻譯官,再到成為領導人的貼身翻譯,
她經歷了無數的磨練。
雷打不動的每天高強度中英口譯訓練、新聞聽力訓練,
晚上不停息,和小伙伴一起翻譯重要講話。
所有人都知道,英語學習是“單調”的,無休止地重復、學習。
那張京是靠什么堅持下來的?
心理學上曾提出過自我決定論,將每個人行動的動機分成了內驅力和外驅力,
內驅力是說人們通過自己的興趣愛好產生的動力,以此來完成某個行為。
而外驅力則是通過外界提供的評價體系,獎懲措施等動力來完成某個行為,
所以,也只有當孩子真心喜歡上一件事,他就會發自內心地去學習。
不斷排除難題,主動解決問題,不需要旁人的督促,也不害怕負面的評價和失敗。
張京靠的便是這發自內心的熱愛,
于是,她沉入這一日一日的“枯燥”,
敲開了大陸外交部的大門,成就了我們所看到的一幕幕的驚艷,
身邊一些父母說,每次看到這么優秀的女孩,都會忍不住思考:
● 一個孩子的能力、興趣、價值觀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 孩子擁有更高遠的視野與格局,和父母的教育有何關系?
是啊,為什么張京似乎比同齡人更早地知道自己的志向,更好學,也更自律,
其實,這也和她的父母對教育的高度重視有關,
關于孩子的學習過程,其實有這樣一個規律:
感興趣 – 環境與支持 – 練習的機會 – 技能提高 – 更加喜歡和感興趣,
想要達成這樣一個良性循環,那就是要學著讓孩子體會到因為技能的提高而獲得的成就感,
每個人都需要成就感,需要自我價值的認同,
而對于一個年幼的孩子,更是如此。
張京的父母非常善于去挖掘張京的興趣愛好,并給予一定幫助。
在國小階段,張京就開始模仿電影里的人說英語。
父母看她這么喜歡英語,發現她對英語有熱情也有天賦,
于是,他們力所能及地帶她出國旅游、增長見識,給她開口說英語的機會,
也陪她看大量的外語動畫,給她創造更多的語言環境,
語言的學習離不開良好的語言環境。
而張京的父母恰好抓住了孩子語言的敏感期,給予了她充分的敏感期創造,
在學校里,但凡跟英語有關的演講比賽,父母都會鼓勵、支持她參加,
在父母的鼓勵和引導下,她一次次為自己的能力賦能,
當一個孩子不斷嘗試、不斷確認,獲得正向反饋。
長此以往,她就會有一個感覺:
我肯定是能夠跳得高的,我肯定是能跑得快的,我的能力是能夠掌握這個東西。
而張京對于外語的熱愛,延伸到了課外和生活中,
在生活中,只要有機會,她就主動和外國人交流溝通,鍛煉自己的口語能力,
高二時,她曾拿到一筆獎學金,她用這筆錢去英國游學,鍛煉自己的英語能力,
在她的網路相冊中,很多都是在世界各地旅行的照片。
在興趣的指引,以及父母的大力支持下,張京和英語結下了不解之緣,徹底打開了語言學習能力的超能力。
高中時期的班導這樣評價她:
“張京是個執著、專注的人,知道自己要什么,”
而這一切,和父母的適當放手不無關系,
面對聯考的選擇,她的父母給予了她充分的自由,讓她選擇自己想去的學校和專業。
我們也可以看到,在外交場合上的張京,總是散發出鎮定且強大的氣場,
而這種美,不來自表面,而是來自于厚積薄發的實力,以及強大自信的內心。
如何讓孩子成長得足夠有自信、有主見?
答案就是就要適當放手,讓孩子自己做選擇,充分做自己。
當父母放下“輸贏”的觀念,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給予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及支持。
孩子說不定就更能交出讓人驚嘆的答案,
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曾分享過一個故事:
在幼稚園里,曾有一個孩子竟然對巴赫的唱片有了興趣,一個周的時間,什么都不想做,只想聽巴赫。
于是,老師們都沒有去干擾他,而是給他足夠的自由,直到他把這張唱片聽到爛為止,
為什么要這樣?
因為,大人刻板的馴化教育最好的結果也只能出匠人,
只有當被教育者知道如何開發自己、體驗自己,這樣才可能開發出自己的潛質,以及真正地認識自己。
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里有一個動人的細節。
明星黃磊女兒多多有一只小狗,陸毅的女兒貝兒看到后,很喜歡。
于是貝兒問黃磊,能不能讓她玩一會。
黃磊沒有做決定,而是對貝兒說:
“狗是多多姐姐的,你得去問多多。”
多多想念小狗了,想讓貝兒把狗還回來,于是找來爸爸幫忙,
可是黃磊卻對多多說:
“你可以自己解決,”
正是因為爸爸這種放手的方式,讓多多開始明白:
原來自己是可以做選擇的,也更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
不用多說,那些有主見又懂事的孩子,一定來自于一個民主而邊界清晰的家庭,
翻譯官張京火了之后,外交部的其他女翻譯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張璐,連續10年在總理記者會上擔任翻譯,現在是外交部翻譯司西葡語處處長。
雖然她是外交學院的學生,而她在本科時學的卻是國際法專業。
因為熱愛,她去了英國學習外交學專業,還在倫敦勤奮練習口語,碩士畢業后進了外交部,
“無論做多長時間的翻譯,我心里從來都沒有想過可以百分之百地拿下,永遠都懷著一種敬畏的心,越來越謹慎小心地做這種工作。”
當努力成了習慣,反饋也就來得自然而然。
同齡人還在為自己的穿衣打扮費盡心思的時候,這些女翻譯官們已經開啟了自己的英文廣播時間。
她們的美麗,不僅因為其外在,更是因為在以自己專業所長為國爭光,
爆紅之后的張京紅了,受到無數人的關注,但她清空了自己社交平臺上的所有動態,
她說:自己的工作代表的是國家,不希望受到外界更多的干擾。
即便是出名了,但她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職責和身份,也很清楚翻譯的位置。
她不想做娛樂中的主角,而是想做國家溝通的橋梁,保護國家的形象,
其實,她們的故事不單單關于個人教育,更關于一個國家的榮耀。
正是因為有這么多上進、優秀、有夢想的孩子,這么多牛逼而優秀的大陸青年,我們才更有底氣向世界說——大陸人不吃這一套。
當一個女孩成為了翻譯官或外交家,不僅是孩子們的偶像,也是父母教育的一種典范,
心里有夢的孩子,眼里才有光。
愿每個父母都應該成為孩子的“守夢人”,愿每個夢想都能被保駕護航,
愿越來越多的大陸青年,智慧、勇敢、豐富、有力量。
我們尊敬的,
不單是這些女翻譯官的才華與努力。
還有每個孩子,
投身于自己的夢想,
為大陸在世界上的地位作出貢獻,
為國家發聲時的巨大榮耀,
—— End ——
作者:陳六月,自由撰稿人,沿著路走,直到把自己變成路,本文圖片及素材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