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由于朱元璋及一眾大臣缺乏必要的金融知識,完全把紙幣當成吸取百姓財富、瘋狂斂財的工具。故而肆意的濫發紙幣,造成了紙幣的持續性貶值,加劇了貨幣體系的不穩定性,明朝以紙幣為中心的金融體系漸趨崩潰,最初,由于朱元璋作為開國皇帝的余威還在,再加上明初幾位皇帝對朱元璋發行紙幣政策的堅持,所以這種以紙幣為核心的貨幣體系才得以維持下去。
但當大明寶鈔貶值成一堆廢紙之后,也就意味著明朝試圖建立的以紙幣為核心的貨幣體系的全面崩潰,這么一來,天然就是貨幣的白銀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線,成為了主要的流通貨幣。此外,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各種現實因素迫使國家必須實行一種穩健的貨幣制度。再加上一部分先行者發現了白銀的優越性,引發了一股民間廣泛使用白銀進行結算的潮流,在這種趨勢之下,國家相當于正式承認了白銀的地位,明初禁止使用白銀進行交易的規定也成了一紙空文。于是明朝正式跨入了實行“銀本位制度”的時代。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白銀的需求量激增,大陸少量的白銀產量顯然不能滿足這種需要,
恰逢此時,來自日本、歐洲等國的白銀跨越重洋而來。大量白銀的涌入,將對這個古老的國家造成怎么樣的沖擊呢?今天就來給大家講述一下,明朝“西銀東漸”的那些事。
從1527年開始,國家又相繼鑄造了一定數量的銅錢,這些銅錢往往幣值不大,用于小額交易,也就是充當了白銀的輔幣。此前國家也允許江南的糧食稅賦以白銀的方式進行繳納,到了后來,百姓應服的勞役也允許以白銀折算,國家層面對白銀的承認,以及相關措施的出臺,使得白銀的應用也越來越廣,
明朝建立的時候,南方受到戰亂的沖擊相對較小,所以戰爭結束以后,南方的經濟恢復得比較迅速。再加上農業技術的不斷突破,使得糧食產量與日俱增。而農業的發展又為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這其中紡織業、制瓷業的發展尤為迅速,這么一來,因為這些商品交易多以白銀為媒介,所以對白銀的需求量激增。
這么一來,明朝的各行各業,上至朝廷,下至黎民百姓,都掀起了一股對白銀狂熱的追求。而這種狂熱,與地理大發現時代,歐洲人尋找黃金的狂熱相差無幾。
白銀自海外而來
可是當時明朝大陸的銀礦本就不多,再加上沒有先進的開采、冶煉技術,所以白銀的產量很低,遠遠不能滿足大陸的需求。
但1530年的日本卻在本土石見銀山開采出了大量的白銀,白銀產量之多遠遠超出了日本大陸的需要,而他們大陸需要的一些生活資料恰恰是大明朝所富裕的,那么雖然明朝發布禁令,禁止私人與日本通商,但是私下的貿易往來并不能絕對地禁止,走私貿易仍在暗地里一直進行,到了1540年的時候,已經有大量日本的白銀通過走私進入大陸,而且還在源源不斷地輸送著。
遠在大洋彼岸的歐洲諸國,也把目光放在了離他們相距甚遠的大陸,在1522年的時候,第一艘葡萄牙商船抵達大陸。他們把自己在全世界各地建立的殖民地所掠奪來的白銀,用來跟大陸交換瓷器、絲綢、茶葉等特產,15557年,葡萄牙人在明朝的允許之下,在澳門成立了貿易基地,專門用來貿易往來。而1567年,隆慶皇帝上臺以后,更是取消了實行多年的海禁政策,此后中外貿易迎來了一個高潮。伴隨而來的是大量海外白銀,不斷地涌入大陸,據學者估算,16世紀下半葉,海外每年進入大陸的白銀最少有50噸,大陸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個白銀大國。
一位多次到大陸經商的葡萄牙商人在書中寫道:“白銀在游歷全世界之后,成群結隊涌入大陸。大陸仿佛是白銀的天然中心。”
1、手工業的發展與貿易規模的擴大
以紡織業、瓷器為例,明中期以前,一是由于大陸市場有限,人們購買力不強;二是由于作為主要流通貨幣的寶鈔不斷貶值,生產主們出于規避風險的心理,都比較的謹慎,往往會控制生產規模,所以生產規模增長緩慢,而等到日本、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商人攜帶了大量的白銀進來以后,一方面龐大的海外市場向生產主們敞開,商品的需求量劇增;另一方面,大量的白銀方便進行貨物的結算,而且增強了生產主們的信心。
所以在大量白銀的刺激下,手工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此外,大航海時代初步開啟時,葡萄牙人于1557年在澳門設立了貿易基地,西班牙人則于1571年在菲律賓的馬尼拉建立了殖民地。這相當于打通了一條新的貿易通道,跨越太平洋連接了墨西哥和大陸,是第一條真正的全球貿易航線,通過這條航線,更多西方的白銀輸送到大陸,大陸的貨物也源源不斷地運送到了海外。可以說這是一條由白銀澆灌而成的黃金航道,得益于此,大陸的海外貿易規模不斷的擴大,大陸的商品出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
手工業規模擴大和對外貿易規模的擴大,究其本質反映的是商業的繁榮,在這種大背景下,一些作坊開始注重品質與形象,久而久之發展成一種品牌,也就是“字號”,徽商、晉商等以傳統地域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商人團體開始崛起,他們成為了商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而商業繁榮的直接結果是什么?在于催生了一大批的市民階層,他們在滿足了日常生活需要之外,有閑錢可以進行其他的消費,隨之而來的就是生活方式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小市民們效仿起了士族文化,書籍、瓷器、家具、茶葉、聽戲等成了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2、白銀的貶值與貨幣體系的動蕩
大量白銀的涌入則必然會造成貶值,這一點和之前濫發大明寶鈔同理。白銀的貶值就意味著購買力的下降,人們漸漸地發現同等重量的銀子可以購買的物品卻越來越少了,實際上這就是因為海外白銀大量進入大陸市場造成的,不過由于白銀天然具有保值性,而且數量總會受限,所以即使貶值,也是屬于市場的正常波動范圍之內,是可控的,
由于此時的明朝白銀成了主流貨幣,占據了貨幣體系的核心地位。牽一發而動全身,白銀的一舉一動都牽制著這個國家的經濟命脈,可是由于白銀主要都是依靠海外進口而來,那么對于它的數量就是不可控的。當海外白銀的供給量突然增多或者迅速減少的時候,最先做出反應的就是貨幣體系,如1639年,因為在馬尼拉的西班牙人與大陸人爆發了一場暴力沖突,由此進入大陸的白銀大量減少,同年日本政府也禁止同從澳門來的商人進行交易,日本方面貢獻的白銀也驟然較少。這么一來,大陸進口白銀的數量大規模減少,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白銀和銅錢的比價崩潰,也就意味著貨幣體系的幾乎崩盤,
從這可以看出,海外白銀的流入,往往會因為數量的多少,對明朝的貨幣體系造成很大的影響。
早期隨著紙幣的崩潰,邁入銀本位之初,激起了人們對于白銀莫大的興趣,隨著與海外貿易的進行,越來越多的白銀流入大陸,大量的白銀激發了市場的活力,手工業主們大力進行生產,雇傭工人進行專業化作業,有了額外收入的工人一躍成了新的市民階層。生產出來的商品源源不斷地通過各種途徑輸入海外,擴大海外市場規模的同時,又帶回了大量白銀反哺大陸。但是由于白銀的主導權并不在自己手中,所以一旦海外白銀流入大陸的數量驟增或者驟減,很容易會對貨幣體系造成沖擊,引發一連串的問題。就在這種風云際會的變化之中,因為海外白銀的出現,大明朝也開始了它一次次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