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生沒做壞事,為何會這樣?” ——寫在張國榮逝世18周年


文 / 思雨(渡過真心哈拉室發起人)

我聽說有一種鳥,生來沒有腳,一出生只能飛呀飛呀,飛累了就在風里睡覺,一輩子只能落一次地,那就是他死亡的時候。

——《阿飛正傳》

2003年4月1日下午8點,香港中環籠罩在蒙蒙細雨中,張國榮從文華酒店24樓縱身一躍,結束了自己輝煌而波折的一生。

他的遺言寥寥五十余字:


“Depression(沮喪、抑郁)!!多謝各位朋友,多謝麥列菲菲教授。呢一年來很辛苦,不能再忍受,多謝唐先生,多謝家人,多謝肥姐,我一生沒做壞事,為何會這樣???”

十八年過去了,每年人們都會自發的悼念張國榮,他的猝然謝幕似乎帶走了一個紙醉金迷的時代,大家都不明白,那么善良、完美、溫柔且成功的哥哥,怎么會抑郁呢?

張國榮在剛被確診時,一度不能接受,他曾對大姐張綠萍說:“我怎么會抑郁啊?我又有錢,又有這么多人疼愛我,我又這么開心,它(抑郁癥)我是不認的,”

張國榮不止自殺過一次。2002年,他吞下安眠藥,被伴侶唐鶴德及時發現后搶救了過來,隨后積極配合治療,和自殺傾向作斗爭。

他的經紀人陳淑芬說,他此時已經飽受抑郁癥困擾。

“他得病的時候自己并不知道,直到后來這個病就開始有了一些病態反應,好像手振啊,睡不著啊,出冷汗啊……哥哥一直都是很注重健康的,他自己本身也是一個不大抽煙、不喝酒、沒有夜生活的一個人,那么健康的一個人為什么會突然出現很多不正常的現象呢?他就去看醫生,所有專科醫生都說他身體上是沒有問題的,肝很好,心臟很好,什么都很好,他就很奇怪,”

失眠、手抖、腸胃不適等都是精神疾病帶來的軀體癥狀,并非罕見。后來他被確診為抑郁癥,長期失眠,幻覺纏身,全身疼痛,胃酸倒流,灼傷嗓子,種種病癥纏繞著他。錄制最后專輯《crossover》時,已經開始力不從心。如今回顧專輯里的歌詞,可以一窺當時的狀態。

“現在二十四度現在二十五度 / 現在二十八度 / 現在沒事給我做 / 是反復不能入睡的掙扎 / 偷窺我 / 跟蹤我 / 驚險到想吐 / 我拒捕 / 我要逃 / 我要掛號 / 我一路睡不好 / 只為噩夢太嘈 / 逐步逐步鎮靜 / 逐步逐步鎮靜 / 現在盡量鎮靜 /別問為什么鎮靜……”

2003年的4月1日的傍晚,張國榮再次自殺。他在獨處時,從酒店一躍而下,離開人間,

張國榮自殺的悲劇,是若干事件、多角度共同造成的。生物、心理、社會等各方面的力量結成大網,團成死結,把他困在了無解的絕望深淵。今人也只能追風捕影,從支離破碎的片段里盡可能地還原當時情境。

01社會環境諱疾忌醫

張國榮在被確診為抑郁癥之后也無法順利就醫。當時的小報媒體每天架著兩臺相機蹲守在他家門口,哥哥無法自己前往醫院就診,只能將醫生請到姐姐家里,以掩人耳目,

哥哥的經紀人陳太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他是抑郁癥。他這個病呢就是很多事情都沒有辦法控制他自己的情緒,就好像他自己的手啊、腳啊有時候都沒有辦法控制,所以他很困難,他連看醫生都不敢去看,他去找人家拿藥都會被人家(媒體記者)寫他去看一個精神病醫生,那你知道他自尊心很強嘛,他怎么可以讓人家這樣寫,而且傳媒一寫就亂寫的,不會寫的很清楚,那個時候任何這些東西對他來講都是一個刺激。……大家都不知道,他去世前的一年是很痛苦的一年,……因為他想快點好,每一件事情一點點他都很敏感,想快點好,可是好像越來越差。”

在他去世后,輿論甚囂塵上,還搬出了“撞邪”一說。16年前的香港社會,“抑郁癥”并不被人接受, 精神疾病甚至不如“撞邪”,這也是張國榮始終不敢公開就醫的原因,

“到我知道的時候,他已在服用醫生開給他的藥。很多事情哥哥都很介意,卻只能悶在心里,無法說出來。他身邊很多朋友介紹他用不同方法對付抑郁癥,包括求神拜佛,雖然有心理醫生,那種環境壓力下他也不敢去,他怕別人亂寫。”

人言可畏,因為不想被誤解甚至無法接受治療。抑郁癥本不可怕,只要自己內心的求生欲不滅。可外界施加的偏見和病恥感,反而成了患者心頭的致命一擊,

很多人是因為張國榮,才開始了解抑郁癥,時過境遷,如今社會對于抑郁癥的理解和寬容度有了多少改變呢?

一個2017年的調查顯示,公眾對抑郁癥的認知情況依舊不容樂。 在一萬名受訪者中,約50%左右的個人主要通過明星和其他熱門事件第一次接觸到抑郁癥,這還遠遠不夠。

心理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離不開全社會的科學認知。社會理解的第一步,就是要消除誤解。我們在精神衛生領域的科普和教育依舊任重而道遠,


電影《丈夫得了抑郁癥》劇照

02事業上的挫折

不同于我們如今對于張國榮的認知,他的成名之路非但不是一帆風順,甚至還伴隨著謾罵和爭議。

張國榮從進入演藝圈到開始走紅,蟄伏了整整十年,期間各種艱辛暫且不表,而自他走紅伊始,一直是一種叛逆、不羈的瀟灑形象,無論是穿著白背心牛仔褲的表演服裝,還是曲風臺風,都免不了受到質疑和反對。

在2000,張國榮舉辦了《熱 · 情演唱會巡演》,而今它是公認的極具藝術性的經典之作。可在當時,長發高跟鞋造型、國際頂級設計師Jean Paul Gaultier定制的華服,這些都過于“離經叛道”,為他帶來更多的不解和謾罵,哥哥的經紀人甚至認為他抑郁的主要原因,就是這些批評的聲音:

“他用心做得那么好,卻受到了那么大的打擊,”

哥哥自己也說:

“媒體只會破壞,不懂得欣賞的時候,只懂得阻止我們的進步。”

天才總是領先于時代的。再回首時,只記得他淡淡地唱道:

“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03童年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美好的童年時光,卻是留給張國榮難以釋懷的孤獨,張國榮出生于一個大家庭,他在家里的十個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

父母感情不合,父親甚少回家,張國榮對他并沒有什么感情,而母親與子女們同樣有很大隔閡,互相難以溝通,談起話來如陌生人一般客氣,他自己說,從小沒和爸媽一起生活過,和媽咪的關系甚至生疏過一般朋友,

童年的家庭境況在張國榮的心里留下很大的一塊陰影。有人說張國榮的性格中有強烈的 “渴望溺愛”的成分,張國榮本人也愛聽別人叫自己“哥哥”,因為成長在一個親情疏離的大家庭,渴望愛但被忽視,所以“哥哥”的昵稱令他有“親人的感覺”,

父母婚姻的不和諧也傷害了他。從小張國榮就深感婚姻之不可信任,看見別人結婚反而傷心大哭,成年以后張國榮更時時把“婚姻是一種無形的負累”這樣話掛在嘴邊,

隨著心理學的發展,我們越來越重視童年對人一生的影響,

而回首童年,張國榮用這樣的話作了總結:

“沒有什么值得我去記憶,

沒有什么值得我去留戀,”

04人格特質

研究逐漸表明,有一些人格特質和情感障礙類疾病有著更為緊密的聯系。比如完美主義、偏執、自戀、表演型人格等。斯人已逝,我們只能從哥哥的傳說軼事中捕捉這些隱藏的信號,盡量多角度地分析抑郁癥的誘發原因,

完美主義:

“有一場張國榮扮虞姬上臺表演的戲,當時我們用的是同期聲,張國榮的國語不是太好,他就在臺上一遍又一遍地唱,幾遍之后導演都喊OK了,可張國榮自己還不滿意,最后這個鏡頭拍了30多遍,他才滿意地從臺上下來,”不僅如此,張國榮準備劇本也一絲不茍,演員忘記臺詞是很正常的事,但張國榮上鏡時,基本不會卡殼,“他拍片對自己的要求比導演還嚴,”

——雷漢


電影 《霸王別姬》劇照

表演性:

“他(張國榮)很情緒化,很容易激動,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和他相約吃飯,如果當天多帶一位陌生朋友來,他會當場不留情面,轉頭就走。如果到場的都是私人朋友,他會變得很風趣很興奮,他曾自我感覺良好地宣布過:如果我是女人,一定比所有的女人都漂亮!”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人格特質和抑郁癥之前并非存在絕對的因果關系,僅有相關性。人格特質也絕非抑郁的決定因素。

事實上,抑郁障礙沒有明確的發病機制,病因也多種多樣,每個人發病既有相似又有不同,和哥哥一樣,很多人陷入抑郁也基于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有人格特質、有家庭背景、有基因遺傳、有應激事件、有環境誘因等等不勝枚舉;同時,社會對于疾病的認知也極大程度地決定了人們治療的積極性和可能性,

抑郁癥或許無法避免,但它絕非不治之癥,可因為無知和偏見而逝去的生命,才最讓人痛心疾首。

總有一天,每一個抑郁癥患者都可以堂堂正正地求醫問藥,每一顆痛苦的心靈都能得到治愈。

(本文采訪資料來自網路)

圍棋國手不幸離世,智力運動也是抑郁重災區

科學家張首晟驟然辭世,抑郁癥防治任重道遠

從朱鐵志之死淺析思想界知識分子自殺現象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