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劇27年,“經費”越來越多,經典卻越來越少

1994年,馮小剛執導上線的首部個人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完成了大陸劇史上真正意義上全程海外取景拍攝的形式,也為后來的諸多影視劇作的拍攝提供了新的思路,其后一年,由釋小龍、郝蕾主演的動作喜劇《少年黃飛鴻》成為以喜劇觀正劇的又一力作,而該劇將收視群體直接定位到了少年兒童,可以說是一次新奇且值得肯定的嘗試,同年春天,民國愛情劇《金粉世家》熱播,陳坤、董潔和劉亦菲為觀眾熟知,“金燕西”、“冷清秋”和“白秀珠”的糾葛,終成一代人心中寂寥收場的遺憾。隨后,改編自漫畫的一部輕喜劇《粉紅女郎》上線,風情萬種的“萬人迷”、嫁不出去的“結婚狂”與大大咧咧的“男人婆”一度霸占觀眾視線,與懵懂情愛和俠義正氣不同,一部寫實主義的古裝懸疑良心巨制《大宋提刑官》也在這一年上線,厚重而現實地揭開了人性的卑劣,堪稱“一批喜劇演員演出的黑色正劇”,直指南宋朝堂可悲的弊端及無奈的命數, 依然是這一年,在千禧年之后引發一陣強烈的紅色懷舊熱潮后,紅色題材的相關影視劇開始不斷涌現,在良莠不齊的諸多作品中,《亮劍》的存在猶如一道醒目的天塹,也成功在其播出后的15年間依然被奉為抗戰劇中的經典。很多人可能曾對87版《紅樓夢》拍攝的前期準備工作之繁縟有所耳聞。的確,從選角到正式拍攝,《紅樓夢》的籌備工作就歷時三年之久,為了讓演員更貼合人物形象,不僅對演員集訓,還要求她們在進組前就熟悉自己的臺詞和整個故事背景,確保在開機前就完全融入角色。比如出演沙僧的閆懷禮還同時扮演了牛魔王、太上老君等九個角色,副導項漢不僅扮演了劇中包括黑熊怪在內的13個角色,還同時兼任劇組的武打設計及編舞等職。令人稱奇的是,盡管這些身兼數角的演員不止在劇中出現過一次,但幾乎沒人能在劇中認出來。觀眾們遺憾地發現,在投資與技術不斷提高的現在,卻反而少有真正值得回味的良心劇出現,過了一個時代,人們對經典的敬畏和對作品細節的揣摩愈漸缺失,這不能不說是一場影視文化的倒退,

文/余滄海

由于后期處理、劇情設定及其他各種因素的影響,原本萬眾期待的《燕云臺》在開播幾日后,毫無意外收視和口碑雙雙遇冷,一時之間,觀眾似乎又回到了無劇可看的尷尬境地,

過于俗套的偶像劇情節和魔改歷史的設定,難免讓人唏噓近年來的大陸劇,怎么越來越喜歡“無腦消費”觀眾了,事實上,在拍攝條件與資金遠遠比不上今天的曾經,大陸的影視劇也涌現過許多經典,


93年到99年,一眾好劇初露鋒芒

上世紀50年代末,是大陸電視劇的元年。

從“電視劇”這個詞匯正式登上螢屏到現在,大陸的影視劇市場已走過了60有余個年頭。而這其中,不乏值得再三回味的經典。

1993年,大陸首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登上熒屏,濃郁的地方特色與作品內涵將該劇推上了情景喜劇的巔峰,就算在影視作品空前泛濫的今天,也仍保持著不菲的作品成績,遺憾的是,由于種種原因,該劇的收尾劇集爭議頗多,但這并不妨礙整部作品成為大陸情景喜劇上一座空前絕后的高峰。


隨后兩年,早期武俠劇《白眉大俠》以及《甘十九妹》在衛視首播,成為大陸武俠劇最早一批的代表作品,也成功捧紅了甘十九妹的扮演者楊璐和兩劇中的小生張子健。

也是96年,一部《宰相劉羅鍋》打破了小品相聲與電視劇的壁壘,成為紅極一時的宮廷喜劇。之后的《康熙微服私訪記》、《鐵齒銅牙紀曉嵐》以及《神醫喜來樂》,都為電視機前的觀眾帶去了別樣的歡樂。


1997年,在武打劇里摸爬滾打了多年的吳京憑借著一部《太極宗師》一躍成為眾多觀眾心中的新晉武打小生,也將太極拳文化推向了大眾,

第二年,古裝輕喜劇《還珠格格》倚靠著獨一味的喜劇風格橫空出世,創下了令人嘆為觀止的收視神話,而《還珠格格》的成功,也打開了大陸古裝輕喜劇的市場,成為芒果臺獨家的鎮臺神劇,即便20多年過去,《還珠》系列始終是無可復制的古偶經典,也成為伴隨我們這一代人成長的記憶。


1999年1月,一部迄今為止可以說代表著大陸最高水平的歷史劇《雍正王朝》投向熒幕,成為很多人通過影視劇了解歷史的一種途徑,同時吸引了很多正劇迷的關注,而《雍正王朝》收視及口碑的成功,讓歷史正劇走近大眾成為一種可能。并且,《雍正王朝》里那種直面歷史的厚重感,遠比用小情小愛注水的“戲說歷史”要耐人尋味得多,也經典得多,

后來推出的幾部作品也的確達到了熱播神劇的標準,不止《康熙王朝》的收視率實現全面“大滿貫”,《大明王朝1566》在影視平臺上的評分一度高達9.7,更甚至有人曾戲言,“看完<大明王朝1566>,<權利的游戲>恐怕就只能改名為<權力的斗毆>了”,


千禧年到05年間,經典作品不斷

到了千禧年,《少年包青天》強勢登陸熒屏,觀眾對演員們的名字尚不熟悉與追捧的年代,“包拯”、“公孫策”、“凌楚楚”和“展昭”等角色成了響當當的人物,就連該劇的主題曲和片尾曲也成為一時經典。

依然是千禧年間,導演李少紅和曾念平憑借一部以現代人的眼光解讀唐朝歷史的宮廷劇《大明宮詞》,打開了世人回溯長安繁華與冰冷的一角缺口,觀眾眼見著“長安月下,一壺清酒,一樹桃花”的詩意輕靈,亦無奈于權力更迭間“滿天肆虐的瓢潑大雨”的一片蒼茫。


2001年,一部老戲骨云集的家族劇《大宅門》登上央視完成首播,一舉成為當年央視的收視冠軍,一曲“宅門史”,譜盡人世百態,

隨后,瓊瑤阿姨趁熱打鐵,啟用《還珠格格》原班人馬拍攝的《情深深雨濛濛》也在這一年跟觀眾見面,自此“雪姨”成了演員王琳的隨身標簽,這一角色也成了影視劇作品中的心機繼母第一人,

同年,大陸第一部反映現實家庭暴力的倫理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也被搬上熒屏,由馮遠征所飾演的醫界翹楚“安嘉和”成為很多人的童年陰影,

也是這一年,刑偵警匪類電視劇《重案六組》正式上映,成為當時大部分觀眾只要轉臺看到就會停下來的經典味道,而近來在綜藝《演員2》中獲得諸多關注的李誠儒老師就是其中的主演之一。


2003年,大陸金庸劇中胡軍、林志穎和劉亦菲版的《天龍八部》,以及蘇有朋、賈靜雯和高圓圓版的《倚天屠龍記》這兩部作品,相繼變成很多人叩開金庸武俠世界的契機,與此同時,“九陰白骨爪”和“乾坤大挪移”也成了一代人的記憶,


后一年,《十八歲的天空》風靡一時,校草“石延楓”的妝發被競相模仿,就連劇中“古越濤”的一個每日往存錢罐里存硬幣的習慣也成了很多人模仿的做法。當然,當時的我們難以想象,時隔16年,“石延楓”李智楠卻需要倚靠著綜藝獲得表演的機會,


05年及其后,影視作品仍“百花齊放”

時間來到了2005年,這一年,是大陸電視劇市場大放異彩的一年,

受眾范圍更廣且更通俗的情景喜劇《家有兒女》上映,一個重組家庭的逗趣日常成為很多人的童年或者青年記憶,“我想把這玩意兒染成綠的”、“我叫夏冰雹”成為“劉星”的專屬標簽。同時,《家有兒女》的成功,也讓幾位小演員在演藝圈里備受關注。

這一年,改編自同名RPG游戲的仙俠劇《仙劍奇俠傳》一經上線就引起了熱烈反響,一時間有關“逍遙哥哥”的貼紙和海報幾乎被賣到脫銷,


同一年,古裝神話《歡天喜地七仙女》強勢登入熒屏。雖然放在今天看來,這部雷劇充斥著俗套的情節和不堪回首的特效,但卻是很多人心頭難以忘懷的影視作品,

七個性格迥然不同的仙女,分別遭遇和代表著獨屬于自己風格的那一抹奇遇及色彩,成為當時年輕一代追尋的所謂“善良”與“正義”的標桿,而“掃把星”也成了早期墻頭草的代表人物,在非主流和“空間”還流行的當時,我想,很多人的空間相冊與背景里,或許都少不了這一道濃墨重彩的七色彩虹,


即便日后也出現了諸如《潛伏》、《黎明之前》、《戰長沙》和《偽裝者》之流的諜戰好劇,但比起《亮劍》播出當時的盛況,仍都稍遜一籌。《亮劍》之后,亮劍精神也成為一道響當當的文化象征,


另外,聚焦現實民工生存現狀的《生存之民工》登入電視臺,曾因題材過于現實和冰冷有過刪減,并更名為《春天里》。這也是迄今為止有著“大尺度大陸劇第一”稱號的作品,

到了2006年,劉亦菲版的小龍女搶占市場,而劉亦菲也憑借這一版的《神雕俠侶》獲封“神仙姐姐”的稱號,不得不說,這部劇所帶給劉亦菲的濾鏡,直到今天仍沒有過時。

這一年,同樣是情景喜劇《武林外傳》初出茅廬的一年。一群沒什么名氣的年輕演員“締造”了一個歡樂的客堆疊,成為集武俠、搞笑和愛情等眾多元素為一體的另類影視作品,即便過去十數年,《武林外傳》曾帶給我們的感動始終不曾遠去。


經典之所以經典,在于精誠所至,在于用心

此后,《愛情公寓》趁水和泥,09年正式獨播,成為陪伴很多人成長的系列情景喜劇。誠然,因為前幾年的抄襲風波,此劇的口碑一落千丈,但它確實在情景喜劇上占據了極其重要的一席之地,

不過說起真正的經典巨制,在大陸,第一時間排得上號的,還是要數四大名著無疑,作為央視經典首推的四大名著,1986年版的《西游記》、87年版《紅樓夢》、94年版《三國演義》以及98年版的《水滸傳》,既是大陸劇史上無可逾越的經典中的經典,也標榜著一個時代的最高水平。無論何時再播,都無愧于名著二字。


不僅《紅樓夢》,僅僅25集的《西游記》也灌注了劇組及演員們的所有精力。拍了整整6年,1臺攝影機1個攝影師,劇組腳印遍布26個省份。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拍攝時資源和人手的緊缺,在西游記中出現一個人扮演多個角色的情況也屢見不鮮,


比起當下那些毫不走心且層出不窮的女扮男裝戲碼,那個時代的演員才真正無愧于演員這個頭銜,他們用心拍戲,從不把觀眾當猴耍,

六小齡童曾直言《西游記》的成功,在于一個“精”字,這個“精”,是“精誠所至”的“精”,也正是這個字,才成就了名著的經典,


經典,非敷衍和隨手翻拍所能企及

而這,與如今動輒投資請角、瞄準大牌流量明星投機取巧的“精”大相徑庭,

在流量當道的今天,想要沉下心來拍出一部好作品,實在太難了。

從93年到現在,大陸劇這27年來,經費越來越多,經典卻越來越少了。

為了迎合發展迅速的市場,如今影視作品的創作周期被大大壓縮,很少有投資方和制作方愿意花大量的時間與金錢去用心沉淀出一部作品,這也直接導致了今天的影視劇作品“神作”、“爛劇”頻出。


加之現在原創劇本創作日益膠著,更多的投資方將目光放在翻拍上,企圖借勢而紅,然而依然少有翻拍劇目能沖出“翻拍毀經典”的困境,

這種現象,與整體的大市場環境有關,也與現在演員的基本素質有關,何其哀哉。


比起老一輩的演員,新一代的演員們顯得過于嬌生慣養,稍微冒出個拍攝期間磕磕碰碰破點兒皮、高溫天身披12月貂皮的演員就成了敬業。這種行業現象,始終為人詬病,更別提那些摳圖、替身成性的半吊子“演員”了,

一部好的作品,離不開演員、劇本、導演及整個制作團隊的互相成就,不論哪一方有所敷衍,都難以產出一部真正的經典。


在那個經典輩出的時代,演員們較真,劇本較真,導演也較真,而這,是現在的市場所少有的,期望在未來的影視圈里,我們還能看得到足以媲美曾經那個時代的作品出現,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