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
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
作者:李放鹿
萬萬沒想到,因為豆瓣差評而舉報評分人的鬧劇,沒有出現在水軍泛濫的影視劇頁面,反而先摧毀了人煙稀少的豆瓣讀書區。
事情大概是這樣的:
一個學西班牙語的學生,因為不認可翻譯水平,在豆瓣讀書上給小說《休戰》打了差評;
沒想到,有“熱心網友”替那位被質疑的譯者出頭,找到這位學生的學校,寫信舉報了她;
遵循逢舉報必處理的敘事規律,這名學生接受了“批評教育”,并在豆瓣公開發表道歉聲明,
與此同時,憤怒的豆瓣網友涌入《休戰》評分區,以打一星的方式,表達對舉報行為的不滿,
目前,這本書在豆瓣上的評分已不可見,評論區除了一篇譯者自述,什么也沒留下,
從過一條轉評個位數的差評開始,到小圈子內的討論、對線,再發展到找學校、舉報、道歉,最終以這本書的口碑徹底被毀結束。
同時被毀的,或許還有網友對豆瓣“精神自留地”的最后一點幻想。
打一星,
成了他們反擊的唯一方式
這件事,在那位“熱心網友”決定向學校舉報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注定了皆為輸家的結局,
在此之前,所有的討論都還被限制在翻譯水平這個大框里。
譯者一開始針對差評的回應,只是對“機翻痕跡嚴重”的說法感到“不公平”;
評分學生則表示,并不懷疑“用心翻譯”這一點,但是對翻譯質量很失望,并列舉了“您為什么不去見鬼”“在完成工作方面是個災難”等譯文內容為例,
你來我往,雙方各有支持者加入,各有言辭激烈之處,但也還沒脫離“討論翻譯”的范疇,
雙方進行了一番各持己見、但保持體面的交流,影響力也只是豆瓣讀書區的一則熱帖。
捍衛譯者的一方,出發點是差評中使用“機翻”這個詞,對譯者而言是很嚴重的冒犯。
翻譯確實是一份很清苦的工作,前幾天還看到有做翻譯工作的朋友發文感嘆,干這行,十年前是千字80元,十年后還是千字80元。
網上隔三差五爆紅一輪的最美翻譯,是這個圈子里金字塔頂的人,
文學作品的翻譯更艱難,信達雅極考功力,大家名作版本一多,有珠玉在前,多少雙眼睛會來比較、挑錯。
費心費力又不怎么賺錢,翻譯完了還被讀者評價“機器翻譯”,感到委屈、不公,沒什么好責備的。
但站在讀者的角度,買一本書看,直觀感受就是內容好不好,翻譯語感好不好。
沒人愿意為一本“翻譯水平不好但是譯者真的很辛苦”的書買單。
在這個語境下,“機翻”只是對翻譯水平的一種指代,用以代替“生硬”“不通順”的形容詞,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可惜,就像每一次失控的爭吵一樣,炮火被引向“人格侮辱”“教育失敗”,引向對濫用職權的聲討,
舉報改變了一切,把對翻譯水平的討論,變成了需要站隊、需要分清陣營的戰爭。
那位舉報人有業內人脈,知道操作渠道,可以找“大老爺”為自己的觀點撐腰做主。
可被舉報的學生沒有,跟這位學生意見相同的網友也沒有。
他們反擊的唯一方式,就是給這本書打一星,不管有沒有看過,
捍衛口碑的行為過了界,最終起到反效果,讓這本好不容易出版上市的書,陷入口碑為負的尷尬處境。
已經沒有人在就事論事,討論《休戰》的翻譯到底好不好,
原本只是圍繞一本書的翻譯的討論,逐漸演變為“職業道德”“人身攻擊”“人格侮辱”“失足學生”“教育水平”“文人失格”,
這些詞,一個比一個大,一個比一個可怕,
人們還給這件事起了一個充滿斗志的名字:一星運動,
當一件小事上升到一場運動的高度,無論哪個陣營的參與者,都再也無法掌控洪流的方向。
豆瓣早就變成了站隊的戰場
只是一條豆瓣短評而已,之所以讓編輯、譯者如此著急,甚至引發一場混戰,也是因為對文藝作品來說,豆瓣評分實在太重要了。
書籍,音樂,電影……想看到對文藝作品的真實評價,除了豆瓣,我們早就無處可去。
9分起步的賣票平臺不可信,互捧臭腳的小眾獎項太自嗨。
只有豆瓣,真正意義上建立了賣家和買家之間的直線反饋機制,
影響力最大的豆瓣電影評分,在普通觀眾心中,幾乎已成為判斷影片質量唯一可靠的標準。
“豆瓣電影評分的主旨和原則,是‘盡力還原普通觀影大眾對一部電影的平均看法’,這個主旨過去十年沒變過,將來也不想變,”
網路世界信奉的法則,是誰嗓門大,誰就有理。
于是人人爭著開麥,挑最刺耳朵的話說,搶占最多的關注,
平均、真實的看法,在這種喧囂的大環境里,尤為可貴。
就事論事、保持交流討論的邊界與風度,這份難得的共識,在很長時間里讓豆瓣的氛圍獨樹一幟,
但豆瓣只能“盡量”,沒有人能真的在評價過程中完全冷靜、客觀,
最初一批豆瓣用戶的文藝氣質,事實上決定了豆瓣的審美,
文藝片、嚴肅文學、搖滾音樂,被豆瓣評分偏愛,而商業大片、暢銷書、流行音樂,則相對處于評分劣勢,
豆瓣9.0的高分電影,排片不如豆瓣6.0的片子,這種口碑與市場選擇背道而馳的情況,并不鮮見。
分數不一定與質量對等,而是只能與豆瓣用戶的平均喜好對等。
一個在豆瓣口碑不好的演員,光靠名字就能拉低整部作品的評分;
同理,郭敬明就算能拿諾貝爾獎,在這恐怕也有一堆“沒看,一星”。
不帶偏見評分,就事論事地討論一個作品好與不好,這即使在豆瓣也很難做到,
尤其是隨著用戶越來越多之后,與其他平臺用戶重合度增加,想要呈現平均的喜好,難度就越來越高,
有人不看打一星,就會有人不看刷五星,《休戰》翻譯事件里的雙方也是一樣,大家都在為自己的喜好控評,
沒有什么“公平”是堅不可摧的,
反而還因為豆瓣評分的確“相對可信”,誕生了一條豆瓣特供的刷分產業鏈,
今年315,澎湃新聞對此調查發現,有商家對豆瓣分數開出階梯價格,最高標準是8000元開7分,
在豆瓣玩弄數據,比在其他平臺難,也比在其他平臺貴,僅此而已,
《休戰》的評分已經消失了,
如果說刷分、刷好評的時候,失守的只是一個評分板塊,尚能心存僥幸;
那么一星運動已經證明,不只是評分,這里理想化的一切,都在隨著網路環境的惡化,逐步被消解,
我們正在失去就事論事的能力
這些年來,豆瓣的氣質一直游離在瘋狂的互聯網之外。
它是一個特殊的存在,象征著資本無法占領的精神高地,互聯網上最后一塊好好說話的地方。
然而它正在失去這條護城河,連在豆瓣讀書發表一條短評,都走到了需要被批評教育、刪除道歉的地步。
正如我們,也正在失去就事論事的能力。
劣跡、抵制這些飯圈常用詞匯,連豆瓣讀書區也逃不過去,
在豆瓣上展開的一星運動,符合任何一場互聯網罵戰的基本規律,
一是兩敗俱傷,沒有贏家;
打差評的學生低頭道歉,書的口碑敗完了,譯者和出版方受到嘲諷無數,誰也沒撈著好,
二是整個過程,遵循“一質疑態度、二攻擊目的、三拔高事態”的發展原則;
架一吵起來,根本沒人關心翻譯水平的好壞,都在討論更高、更大、更能置人于死地的“尊嚴”“人格”;
三是常常仗打完了才發現,參戰雙方都不知道為什么而戰;
交火最激烈的,不是打差評的學生和譯者本人,而是自動在雙方陣營里站隊吶喊的“熱心網友”。
他們跟這件事沒有任何利益關系,好像就出于滿腔捍衛立場的正義感,就擼起袖子大干了一場,
大家都活在宮斗劇里,萬事以陣營為先,沒人真的關心你原本想說什么,
就像《甄嬛傳》里那場賞花的戲,站對了左邊的就能活,站錯了右邊的,都不能有好下場。
人們習慣了“每件事的意義都一定不是這件事本身”。
所以別人的每一句話都要掰開了、揉碎了,找出其中居心叵測的關鍵資訊;
任何點到即止的交流,都是企圖“和稀泥”,必須有非黑即白的表態,
人們如此看重陣營、立場,靠站位分辨是敵是友,只要我們是隊友,不管你說什么我都無原則捍衛,
站在一星運動未散的硝煙里看,那些熱衷于攻擊打壓異見者、追到網線盡頭也要懲罰對方、給沒看過的書狂刷一星泄憤的豆瓣“友鄰”,非友非鄰,
跟其他地方的網友,好像已經沒什么區別。
而戰果,不過是一份道歉聲明,和一本也許以后沒人敢再翻譯出版的書,
不論承載了多少文藝、精英、精神自留地的期待,豆瓣始終只是一個中文互聯網平臺。
它無法超脫于整體的網路環境而存在。
流量、資本、極端化的個人愛恨,如何在其他網路平臺上肆虐,也就會如何在豆瓣上復制;
同樣的,普通人就事論事的能力和權利如何在其他平臺消失,也將如何在豆瓣消失,
五秒內,請說出河南經濟第二城
比可愛更高級的形容詞,是長澤雅美
美國人想建高鐵?難
只能“吃軟飯”,才是新中產的身份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