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北朝時,放蕩不羈的文人士子們,隔三差五就來次自駕游,你知道他們出門時最要緊帶的東西是啥嘛?
琴瑟管弦?
筆墨紙硯?
都不是,他們最先想到的是,帶上足夠的備胎!
各位小主,先別跳腳罵渣男大豬蹄子,此備胎非彼備胎哦,
南北朝時的備胎,是出行者掛在馬車后一個形似備胎似的食物,它的官名叫“餢鍮”通俗說就是發面餅,這是當時很時興的一種便利食品,無論文人士子,還是鄉野百姓,趕路累了,停下馬車摘來備胎,啊嗚啊嗚啃幾口充饑,口感松軟,面香四溢,味道真是好極了。
備胎(不是),餢鍮(bù tóu)的做法很簡單:適量溫水+適量食鹽+適量面粉+酵母面(別問我適量到底是多少,佛曰:不可說、不可說),和成軟硬適中的面團,等醒發出蜂窩后,就拿到案板上揉成個大圓面餅,把餅中間掏空,轉圈揉捏成一個大面環,上鍋烤熟就得了,所以這備胎還有一個非常親民的名字叫“環餅”,形象點說,就類似于美國人最愛吃的各種甜甜圈的樸實祖阿么版,
ins官網上有家很火的韓國面包店,名叫“食餢館”,餢的中文含義是發面餅,面包可不就是發面餅唄,該店的面包不添加任何別的食材,僅以面包自身口味品質決輸贏,一塊白面包樸實無華,但內中滋味萬千,這跟兩晉南北朝時掛在馬車后面的備胎環餅是一個的道理,最原始的就是最好的。
世界各地文化深受中華文明熏陶哺育的事實,不管誰一再否認,歷史遺留的文化融合痕跡都在那兒擺著,任誰也遮蓋不住,它們無聲地昭示著曾發生過的一切,
“食餢館”白底招牌上印著復雜的面包圖案
話題扯遠了,說回大陸吧。
到唐代時,緊跟時代潮流的備胎,也隨之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第一步當然還是先握出一個面環坯,下一步則是把面環擰成麻花股,丟進油鍋炸到金黃酥脆,這就像面條與速食面的前世今生一樣,曾經的直男為生活所迫,都彎了,還彎的千回百轉,悱惻纏綿。
盡管唐代的備胎已經從面包圈變成了麻花,但人家還固執的叫著“環餅”,的名字,像俺們女人就算到了四五十歲,還是愿意被人喊女孩,像男人從小哥到大爺,對異性的審美從未改變。
唐代人的主食就是餅和飯,這其中餅是主食中的主食,唐代所說的餅,內容比今天寬泛得多。除面糊以外的各種成型面食,都可以稱為餅,像胡餅、蒸餅和湯餅等……但所有餅的前身都跟備胎扯不脫干系,就像生日蛋糕再多的樣式,都脫離不了白面包底盤的托舉,
盛唐時期人民生活富裕安定,士子文人們賦詩唱和,小商販及家庭主婦們則把滿腔熱情傾注到改良美食上,馓子油炸都不過癮了,炸完趁熱往上再撒一層晶瑩金黃的蜜糖,那個美味兒啊,簡直百吃不厭,
什么,你說太甜膩,是的,在我們看來是過于甜膩了,但唐代人口味重啊!
春天吃鮮櫻桃還要澆上蔗糖漿,宴席上最受追捧的“玉露團”就是奶油+冰激凌甜點,連詩佛王維都有詩句贊美甜品:“蔗漿菰白飯,蒟醬露葵羹,”
唐代人,尤其女人們都豐腴得不行,是有原因的啊,整天對著甜品、油炸等三高食物吃吃吃,不胖才怪,
到宋代,環餅又變了,它在有些地方是面包圈,在有些地方是炸麻花,在有些地方則是油炸馓子,麻花好歹還彎的有點節操,馓子嘛,線條越來越細,口味越來越膩,昔日的鋼鐵直男備胎環餅,終于變成了磨人的小妖精。
麻花粗,馓子細,麻花擰股,馓子不擰股,北宋宮廷里招待賓客時,會有幾十道菜品,十幾道主食,其中一道主食就是馓子,你要以為馓子雞犬升天從民間跳到了宮廷,那可冤枉它了,人家的根據地、大本營還踏實的扎根在民間呢,但因為要入鄉隨俗的緣故,環餅在大宋各地的名稱與形狀并不統一。
那么,同樣是環餅,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形狀呢?
那時的淮北地區盜賊猖獗,早晚混亂得不行,即便是大白天,壯年男子一個人出行也會心驚膽戰,少不得要帶件兵器防身,
可彼時的大宋,嚴令禁止百姓私攜兵器,不外出經營會餓死,出門不帶兵器可能會被盜賊殺死,智慧的大宋百姓,冥思苦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把環餅做成面包圈,一個個穿套到木棒上,扛著這根環餅棒出門而去,遇到官府關卡,就送上美味面包圈行賄,遇到盜賊,就掄起木棒跟他們玩兒命,如此即解決防身問題,又有了三餐托底,真是妙計啊,所以環餅的面包圈樣式,很快在淮北地區傳播開來,
京畿地面的治安比較好,出門不用帶棍棒,所以人們依舊開心的把環餅做成麻花、馓子,澆糖加蜜,樂此不疲。
至于那些長途跋涉,進京趕考的窮學生們,盛書的竹箱“笈”片刻離不得身,笈里面雖然分有上下層,但下層放書,上層遮雨,沒有可供放食物的地方,只得在箱子外圍砸些木橛,把洗漱用品及碗筷杯盞叮叮當當的掛上去,當然這其中占地兒最大的還是備胎環餅,窮書生的環餅都是最初的模樣,發面大圓環,蒸熟放涼掛起來即可,一到飯點兒,人手一個備胎埋頭猛啃,窮困潦倒時,有的吃就不錯了,要啥腳踏車。
蘇軾被貶海南的時候,鄰居是個專門做“環餅”賣的老太太,雖然大字不識幾個,但老太超級有商業頭腦,一門心思要蹭蘇大學部士這個熱點,以便打開她家的環餅銷售困境,老太“請詩于公甚勤”,天天借著討教詩文的由頭,來蘇軾家墨跡,
蘇軾何等聰明,早看出了這個老粉目的不純,在吃了她家半個月環餅后(蘇軾:我不是,我沒有,你別胡說)慷慨賦詩一首相贈:“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知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
果然是吃人嘴短,拿人手軟啊,不僅老太秒變少婦,想來環餅生意也秒爆了吧,畢竟蘇學士這“宋代第一美食大V”的名頭可不是浪得虛名來的。
《東京夢華錄》中有言:“京師汴梁風氣,凡賣熟食者,必為詭異標表言語,然后所售益廣,”意思是說,賣熟食的小商販們,要想買賣好,必須喊的巧,所謂的詭異言語,其實就是現在新媒體全都在強調的“稀缺性”。
宋哲宗時代時,昭慈皇后被廢,住在瑤華宮里,有個賣環餅的小販每次經過宮門,都會放下挑子長嘆一聲:“虧便虧我也!”
把守宮門的侍衛懷疑這販子同情廢后,跑去開封府把他告了一狀,可憐這販子被打了個迷糊,還不知為啥被抓的,開封官差問他,為啥總在廢后宮門前喊“虧便虧死我了,”
老哥老實巴交的說,宮門前有個石獅子,正好放下擔子歇會兒腳兒,一歇腳兒他就想起自家環餅買賣不好做,凈賠錢的事兒,忍不住嘮叨一句,官差哭笑不得,只好放了他,
這販子以后挑著擔子再經過廢后宮門時,還會放下擔兒歇口氣兒,還會嘮叨一句,但再也不敢喊虧便虧死我了,改成:“待我放下歇則個!”各位,求您了,讓我放下擔子歇會兒吧!
雖然經過這事兒,老哥活成了汴梁人盡皆知的笑話段子,但買他“環餅”的人卻越來越多了,這也算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現實版本了吧。
最后說說,環餅與傳統民俗相關的另個名字:“寒具”的來由。
古代清明節的前一天是民間的寒食節,傳統風俗要禁火三天,晉代陸翙在其《鄴中記》有“冬至后一百五日,為介子推斷火冷食”的記載,
春秋戰國時,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一連幾天莫得飯吃,大臣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肉熬湯給他充饑,但重耳當上晉國主君,論功行賞時卻忘記了介子推,
某天他突然想起這位恩臣,親自帶人去介子推隱居的綿山,放火燒山,想逼出介子推母子出來見他,不料那對母子活活被燒死也沒出來,為此晉文公下令在介子推死前三日全國禁煙火,于是就有了寒食節,
三天不動煙火,吃什么呢?
民以食為天啊,老百姓很快就發明了寒具這種食物,圓環面餅制作快速簡單,經過油炸后,放個三五天不是事兒,這越發驗證了環餅的備胎屬性。
小小一個民間食物,跨越千年的恒久備胎,其上附著的卻是古今往來的人情世故,人類文明的變遷歷史,
買本相關的書最好了,隨時查閱.多看了就曉得了.
嗯嗯,您推薦本唄。
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