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與子:M1加蘭德與M14之間不得不說的故事 為何將門出犬子?



有朋友對M1加蘭德與M14步槍之間的關系很感興趣,借“兵工廠生活(Armory Life)”網站發表的相關內容進行講解,作者WILL DABBS, MD,本人翻譯并編輯給大家分享。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時期,世界格局充滿了動蕩和混亂,陷入軍事技術停滯與地緣政治的深淵。當軸心國動用國家力量將軍事發展和生產設備推向超速狀態時,“孤立主義”正在美國盛行,妄圖讓美國遠離不可避免的下一次全球沖突,這樣的結果,就是當其他世界主要國家逐漸卷入戰爭時,美軍的現役武器并不一定處于最先進的水平,但是,有一個領域是例外。

當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后,美國不得不對軸心國宣戰時,很多武器裝備其實只是處于中游水平。美軍正在大批量列裝的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卻在改變戰場規則,因為其他參戰國都裝備的是栓動步槍,只有少數半自動步槍處于試驗裝備階段。


使用M1加蘭德步槍的美軍士兵,對于那些使用栓動步槍的軸心國士兵來說,擁有絕對的火力優勢,

需要說明的是,M1代表某種裝備的第一個型號,M1加蘭德即為美軍采用新編號之后,步槍的第一個型號。而M1卡賓槍是卡賓槍中的第一個型號,M1湯姆森是沖鋒槍的第一個型號。所以,在介紹M1步槍時,一般會說“M1加蘭德”以示區別,


約翰·坎蒂烏斯·加蘭德(左)確實是一位擁有遠見的設計師。

法裔加拿大人約翰·坎蒂烏斯·加蘭德(John Cantius Garand)圍繞漏夾供彈系統,研制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M1步槍。一塊彈簧鋼板沖壓出的漏夾固定八枚彈藥,一旦裝入步槍當中,這個漏夾就成為槍機的組成部分。


M1加蘭德步槍的裝填標準動作。

要給M1加蘭德裝填彈藥,首先向后拉動槍機,讓其自動鎖定在后方,用拇指從敞開的彈倉頂部壓入一個裝滿八發彈藥的漏夾。當漏夾裝入彈倉后,向前推動槍機,則槍機會向前運動,并將頂部的彈藥推入彈膛,有人曾經在剛剛裝好漏夾時,就因為槍機自行向前運動而被夾傷拇指,但筆者從未遇到過這樣的倒霉事,這是因為裝填還需要一定的技巧,具體來說,就是用右手手掌下沿向后頂住拉機柄,然后用右手的拇指將漏夾壓入彈倉。如果不這樣,那么槍機很容易就夾住右手拇指。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現在很多人會選擇這樣的姿勢,

盡管很多人吐槽M1加蘭德步槍“夾拇指”,殊不知這是因為違規操作,如果不頂住拉機柄的話,直接將漏夾壓入彈倉,槍機就會自動向前,受傷在所難免。


當漏夾中最后一發彈藥射出之后,漏夾與彈殼一同拋出。

第八枚彈藥射擊之后,槍機停在后方呈空倉掛機狀態,漏夾被從彈倉拋出,提醒士兵需要裝填彈藥,漏夾拋出時會發出特殊的聲音,在相對安靜的環境中,會有人注意到這個聲響,但在嘈雜的戰場上,很少有人會注意到這樣的聲音。筆者在靶場上使用M1加蘭德步槍時,從來沒有因為這樣的特殊聲音吸引奇怪的目光,因此完全可以推測相關的段子不過都是沒有事實依據的謠言。


巴頓將軍有一句稱贊M1加蘭德步槍的名言“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戰斗工具(the greatest battle implement ever devised)”。

真正讓M1加蘭德步槍在戰場上發揮重大作用的,其實是美軍令人贊嘆的后勤補給能力,強大的后勤讓前線400多萬支M1加蘭德擁有充足的彈藥,這確實幫助美軍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美軍士兵展示繳獲的德國StG44突擊步槍。

在戰爭時期,軍事技術爆發式發展,1940年的尖端技術在短短五年之后就變得落伍。德軍StG44突擊步槍,以及不久后蘇聯誕生的AK-47步槍,讓美軍認為M1加蘭德步槍需要進行升級,


M14成為美軍二戰后的首款步槍。

隨后開始的M14步槍競標就是一場以裙帶關系為特征的激烈混戰,同時摻雜了政治和偏見因素。三款樣槍參加了競標,每款樣槍都發射新研制的7.62×51mm彈藥,


7.62×51mm彈藥(上)由FN公司研制,彈道性能與M1加蘭德使用的.30-06彈藥(下)相當,

由于新型的7.62×51mm彈藥長度更短,讓槍機長度更短,往復運動距離因而減小,所以后坐力更容易控制。同時槍械變得更加緊湊,更容易攜帶和操作。


T44原型槍最終成為M14。

T47在寒冷天氣和沙塵環境中表現不佳,率先出局,T48是FN FAL的美國版,考慮到政治因素,因而很難得到美國軍方的認可,據稱,T44在北極測試獲得了更多的照顧,因而取得較大優勢,T44最終贏得這次競標,經過一些細節的改進,T44原型槍最終成為了美軍的M14步槍。


M14在設計上吸收了M1加蘭德所有的優點,并變得更加出色。

由于采用了奧林公司(Olin)研制的改進型球形發射藥,7.62×51mm彈藥的性能可以與M1加蘭德步槍發射的.30-06(7.62×63mm)彈藥相媲美,M14步槍配備了20發彈匣供彈,并有新型導氣系統,以及大尺寸的多縫式消焰器,還可以選擇射擊模式,采用彈匣供彈之后,裝填更加快捷方便,根本不會有夾拇指的顧慮。


M14口徑7.62×51mm,采用20發彈匣供彈(左),M1加蘭德口徑.30-06,采用8發漏夾供彈,

美軍最初的如意算盤是這樣的:M14取代M1加蘭德、M1903斯普林費爾德、M1917恩菲爾德、M1卡賓槍、M1湯姆森、M3蓋德和M1918 BAR。然而M14并非美軍心目中那樣完美,結果是,M14作為美國陸軍主要步兵武器的時間不到十年,


與M1加蘭德相比,M14步槍的導氣系統進行了簡化,

山姆大叔很快找到了解決方案,取代M14的M16步槍成為美國歷史上服役時間最長的步槍,但是,正如我們在阿富汗、伊拉克類似的廣闊山區發現的一樣,仍然需要一種比5.56×45mm口徑的尤金·斯通納(Eugene Stoner)步槍威力更大的便攜式步槍,


越戰初期,美軍拿著剛剛服役的M14步槍進入東南亞戰場,

即便已經過去半個世紀,我們依舊可以說,在那個特殊的時間沒有什么步槍能比M14更適合裝備美軍,只不過,為廣袤的歐洲平原研制的M14步槍卻被應用到東南亞的熱帶叢林中,


筆者的M1加蘭德步槍已經相當老舊。

筆者一直是M1加蘭德步槍的忠實擁躉,收藏的加蘭德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由斯普林費爾德兵工廠制造,經過“平民槍法程式(CMP)”。由于歷史悠久,發射了相當多的彈藥,金屬表面涂層早已磨損。前護木已經破裂,但經過了巧妙的修復,盡管如此還是讓人介意它的品相,畢竟有時候筆者自己都會為槍上的斑斑傷痕抓狂,


M14 EBR-RI“戰斗增強步槍”顯示出M14步槍具有的優秀性能。

M14步槍吸取了M1加蘭德所有優點,并進行改進和優化,盡管因為不適應越南戰場而被M16所取代,但無法證明其性能方面存在缺陷,只能說它并不適合特殊的戰場環境,在反恐戰爭中,美軍缺乏中遠距離便攜步槍時,經過改進的M14 EBR-GI發揮了良好的性能,證明自身足以勝任這個角色。阿富汗戰場相對較遠的交火距離,與美軍當年設想的歐洲戰場非常接近,說明M14是滿足美軍需要的理想選擇,與冷戰時期北約廣泛裝備的FN FAL、G3步槍相比,M14具有更好的性能,被公認為最佳中口徑全威力標準步槍。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