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條英機當上首相是為了與英美開戰?下臺則是因為衡陽久攻不下?

老周
本文系YouMeLive新聞·YouMeLive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簽約賬號【深度軍事】原創內容,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摘要:二戰時發動太平洋戰爭的日本首相東條英機,他當上首相就是為了與英美開戰?還有他的下臺是因為日軍對衡陽久攻不下?這其實是兩個最大的誤區,真實情況完全不是這樣。


圖1:東條英機
二戰時發動太平洋戰爭的日本首相東條英機,他當上首相就是為了與英美開戰?還有他的下臺是因為日軍對衡陽久攻不下?這其實是兩個最大的誤區,真實情況完全不是這樣。
東條英機,1884年出生于東京,東條家族原來是樂師世家,直到東條英機祖父東條英俊時才被賜予了武士身份。父親東條英教是日本陸軍大學部第一屆的第一名畢業生,當時還還沒有御賜軍刀,只有御賜望遠鏡作為獎勵。能夠在陸軍大學部取得第一名的成績,東條英教絕對是學霸中的學霸,但是由于他是南部藩出身,而不是陸軍中主流的長州藩,所以一直受到壓制,最后剛剛晉升陸軍中將就被轉為預備役,始終沒得到重用,郁郁而終,
東條英機是東條英教的三兒子,但前面兩個哥哥都先后夭折,所以等于是獨子,東條英教對東條英機是寄予厚望,從小就對他刻意培養,可惜東條英機顯然沒有遺傳到父親的智商,兩次報考陸軍大學部都名落孫山,直到第三次也考上,對于東條英機,日軍中著名的戰略家石原莞爾的評價就很刻薄:“(東條)頂多能當個上等兵,他的能力最多只能管好二十挺機槍,要是超過二十挺就很難說了……東條從來都是不厭其煩地把所有東西全部記在筆記本上,但如何運用這些筆記就超出他的能力范圍了。”
不過石原莞爾最后一句評價沒說對,東條為了克服頭腦不靈光的缺點,確實有記筆記的習慣,而且非常詳細,通常每天都會將有關的資料整理成對上級、對同僚和對下級的三大類,這樣無論何時,東條都可以通過這些筆記,來應付各種情況。他的這個方法,還是相當有用的。


圖2:對東條英機極為不屑的石原莞爾

【本號關聯視訊號“老周新觀察”,可在站內搜索,同時全網各大視訊平臺同步推出,敬請加關注多支持】
1899年,東條英機進入東京地方陸軍幼年學校學習,1902年,東條英機進入陸軍中央幼年學校學習,1904年,東條英機由陸軍中央幼年學校升入陸軍士官學校。此后接連三次報考陸軍大學部,直到1915年才從陸軍大學部畢業時,此時已經31歲,距離他從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已經整整10年。
陸軍大學部是日軍晉升將軍的必要臺階,沒有上過陸軍大學部當上將軍,幾乎是鳳毛麟角,盡管幾經坎坷,東條英機還是拿到了陸軍大學部的畢業證,
從陸軍大學部畢業后,東條英機先是進入了陸軍省實習,接著擔任日本駐德國大使館武官。當時日本駐歐洲各國武官中以永田鐵山,小畑敏四郎和岡村寧次三人為首組成了“巴登三羽烏”的小團體,東條英機也成為這個小團體中的一員,
從歐洲回國后,東條英機先后當過陸軍大學部的教官、陸軍省軍務局參謀等職,1931年8月任參謀本部整備局動員課大佐課長,
1933年3月,東條英機晉升陸軍少將,隨后就開始了火箭升遷的快車道,1935年9月,出任關東軍憲兵司令官,1937年升任關東軍參謀長。接著因為日本高層的人事斗爭,在陰差陽錯之間于1938年5月,出任陸軍省次官,算是進入了日軍的中樞核心圈,
1940年由于米內光政內閣堅決反對擴大戰爭,陸軍大臣畑俊六辭職,陸軍集體“罷工”,無人出任陸軍大臣,因為當時日本法律規定陸軍大臣一定要現役陸軍軍官擔任,所以由于陸軍大臣無人就職,米內內閣只好辭職,繼任首相的近衛文磨組閣,東條英機又官升一級,當上了陸軍大臣,


圖3:年輕時的東條英機
此時的東條還只是陸軍中將,資歷也并不深厚,聲望也不高,應該說距離首相還是有相當大的距離。但運氣來了擋也擋不住。1941年7月,因為日軍占領法屬印度支那南部(今越南南部),美國感受到了日本咄咄逼人的威脅,對日本的經濟制裁再度升級,宣布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并凍結日本在美國全部資產。當時,日本的石油絕大部分都依賴進口,而從美國進口的石油占到了進口石油總額的70%以上,加上英國、荷蘭也隨之響應美國,開始對日本采取石油禁運。這樣一來,日本的石油進口基本斷絕,而手上的石油儲備最多維持八個月。所以日本不得不和美國進行談判,以爭取解除石油禁運,
很多人都以為日本這次和美國談判,完全是為了掩蓋與英美開戰的障眼法,但實際上日本對于這次談判是非常有誠意的,不僅派出了著名的親美派人士來棲三郎為特使專程赴美,而且還將日本和德國在簽訂同盟條約時附屬的“即便德國對美開戰,日本也有權不參戰”的密約都向美國和盤托出。
日本當時是做兩手準備,能夠談判解決最好,談判無法解決才開戰。所以在談判的同時,也在積極備戰,近衛文麿不愿擔負開戰責任,臨陣退縮,于1941年10月16日宣布內閣總辭職,為了在談判達成之后,能夠說服軍方的強硬派,重臣會議提議東條英機來擔任首相獲得通過。選中東條不是因為他深孚重望,一方面東條是著名的強硬派,只有強硬派才能說服強硬派,如果讓個鴿派人士當首相,去說服強硬派,被瘋狂的軍人殺了都有可能,另一方面,東條具有絕對服從,接受命令不講條件的特點,并且忠于天皇,所以是個最合適的人選,


圖4:東條英機內閣成員合影
10月17日,天皇召見東條英機,晉升他為陸軍大將,誥命他以現役軍官身份擔任首相出面組閣,同時兼任陸軍大臣。真是極具諷刺,一個好戰強硬派,卻因為要說服強硬派接受可能的談判結果,而成為了首相,
請注意,在東條就任首相半個月后的11月5日,日本高層召開御前會議,決定戰爭準備和外交談判同步進行,確定甲、乙兩個方案作為談判的方案,并規定最后決定是否開戰的時限為12月1日,可見,東條擔任首相并不是很多人所想象的那樣,就是為了和英美開戰,至少在11月5日,日本最高層都沒有確定是否與美英開戰。
而美國對待談判的態度,完全是在敷衍,并通過破譯日本的外交密碼,掌握了日本最終確定是戰是和的時限是12月1日,所以一直拖到11月26日才由國務卿赫爾向日本遞交了最后通牒:只有日本從1931年以來占領的大陸和印度支那撤軍;只承認重慶的國民政府,不得以任何方式支持其他政權;美、英、日、中、蘇、荷、泰等國締結一項多邊互不侵犯條約,以重新確立《九國公約》精神,取代三國同盟條約,
毫無疑問,這個條件是日本絕對不可能接受的。看到這個最后通牒,日本這才徹底拋棄了和美國談判解決的幻想,下定決心和美國開戰,就這樣,東條英機也就成了日本的戰時首相。
雖然東條英機的智商不咋地,但他笨鳥先飛認真做好筆記的手法,顯然是個職場高手,所以借著因緣際會當上了首相,就開始扶植自己勢力,鞏固自己的位置,1943年又借著戰局不利,又兼任了參謀總長的職位,這樣一人身兼首相、陸軍大臣和參謀總長三個重要職位,之后又陸續兼任了多個重要職務,成為日本一百多年來權勢最盛的人。
說完了東條英機上位,再來說說東條英機的下臺,
1944年7月18日,東條英機遞交了首相辭職書,隨后又辭去參謀總長、陸軍大臣、內務大臣、軍需大臣之職,轉入預備役。


圖5:戰后在東京國際軍事法庭上受審的東條英機
很多人認為大陸軍隊在衡陽保衛戰中接連挫敗了日軍攻勢,所以東條才被迫辭職的,
衡陽保衛戰確實是整個抗戰中,最為慘烈的一場城市攻防戰,日軍認為是“從未有若斯頑強之抵抗”,在日軍戰史中稱:“衡陽之戰,如欲惹人矚目,可稱之為‘華南的旅順之戰’,此種比喻稍嫌夸張,但稱之為:‘中日8年作戰中,惟一苦難而值得紀念的攻城之戰’,則絕對正確。”
防守衡陽的第10軍也確實表現出色,創下了抗戰中兩項之最:第一是敵我兵力對比懸殊最大的記錄——抗戰時期,日軍1個大隊(兵力編制相當于加強營,約1000人)通常要大陸軍隊1個師(約7000人)來對抗,換言之,通常情況下大陸軍隊要有6:1的兵力對比,而在衡陽之戰,日軍參戰部隊初期為2個師團,后期更是達到5個師團,衡陽守軍卻只有1個第10軍,而且第10軍還不是滿編的,真正的實力不過2個師而已。如此算來,衡陽之戰日軍與國軍的兵力為5:1!而且衡陽之戰參戰日軍是其在大陸戰區唯一的一個野戰攻擊軍第十一軍所部,是日軍在大陸戰斗力最強的部隊。
第二,敵我傷亡交換比最大的記錄——整個衡陽之戰,日軍戰史記錄自身傷亡約為2.9萬,而眾所周知日軍戰史歷來是縮小己方傷亡數字,因此通常認為日軍傷亡在4萬以上,而第10軍總兵力還不足1.7萬,傷亡約1.1萬,敵我傷亡交換比達到了3.6:1!
如果用抗戰中兩次大陸軍隊取得勝利的戰役來做個對比:1937年9月平關大捷,八路軍115師主力約6000人伏擊日軍第5師團21旅團1200多人的輜重部隊,殲滅日軍約1000人,八路軍傷亡約900人,1938年3月臺兒莊大捷,國軍投入第2集團軍和第20軍團共約15萬人迎戰日軍第5、第10師團各一部約2萬人,殲滅日軍約7000人,自身傷亡約1萬人(不包括臨沂、滕縣等地傷亡數字),


圖6:日軍對衡陽久攻不下
而且衡陽保衛戰從6月23日到8月8日,歷時47天,接連挫敗日軍兩次總攻,令日軍久攻不下,加上東條英機下臺的時間也和衡陽保衛戰契合,所以就有人認為東條英機下臺就是因為日軍在衡陽的失利,
但是,衡陽之戰只是日軍“一號作戰”(即打通大陸交通線作戰,大陸稱為豫湘桂戰役)戰役中,河南、湖南、廣西三大戰場之一湖南戰場中的一部分,就算日軍在衡陽遭受失利,但整個“一號作戰”日軍還是取得了預期目標,區區一個衡陽的得失,顯然還不足以讓一位權勢熏天的首相下臺,
那么,東條英機下臺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讓我們將目光從大陸轉到太平洋,1944年6月19日,美軍發起馬里亞納群島戰役,7月9日美軍占領馬里亞納群島第二大島塞班島,8月1日占領馬里亞納群島第三大島提尼安島,8月11日占領馬里亞納群島第一大島關島,在登陸奪島的同時,美軍還在6月19日至20日的海戰中,重創了日軍聯合艦隊。
馬里亞納群島距離日本東京約2500公里,美軍B-29轟炸機從馬里亞納起飛,作戰半徑可以覆蓋整個日本本土,從1945年3月開始的,徹底摧毀了日本戰爭潛力的戰略轟炸,執行轟炸的B-29都是從馬里亞納起飛。1945年8月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核子彈的B-29也是從馬里亞納的提尼安島起飛的。
所以,美軍攻占馬里亞納就是敲響了日本覆滅的喪鐘,這也是日軍將馬里亞納稱為“絕對國防圈”的原因。
衡陽和馬里亞納相比,對于日本的重要性,孰輕孰重,一目了然,不言而明,


圖7:美軍在塞班島登陸
如果東條英機的政敵要發難,自然拿馬里亞納來說事要比衡陽更有分量,也更有殺傷力,
畢竟,衡陽久攻不下還不足以動搖日本的國本,但馬里亞納失守就完全不一樣,有點戰略頭腦的人都明白,美軍攻占了馬里亞納,這場戰爭日本就再無勝算。
所以,東條英機下臺的真正原因,就是馬里亞納群島的失守,
歷史往往被重重迷霧所遮掩,很多事情的內情和緣由卻往往并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樣,只有深入剖析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