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日《科學》:心疼!為了陪你久一點,神經細胞有多努力你們知道嗎?
來源:學術經緯
在這個神經元的細胞核中,亮點顯示的是集中修復的位點
人類神經細胞的再生能力非常有限,一旦成年,就很難再產生新的細胞,所以腦子里的每一個神經細胞都算是老壽星,但神經細胞的超長待機,給它們留下了健康隱患。由于無法分裂成新的細胞,它們難以通過細胞分裂來修復DNA出現的損傷,因此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來對DNA進行小修小補,過去科學家們對這種修補機制了解不多,近日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一篇論文,解開了這個謎題。
在這項研究里,來自Salk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新的技術。哪里的DNA被修復了,哪里就能發現它們的蹤跡。研究首次發現,神經元在進行修復時,對基因組的不同部分有著優先級區別,隨著年齡的增長,神經細胞的修復能力終究會出現下降,這可能會影響到這些區域的完整性,也能夠解釋為啥年紀一大,就可能出現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或是其它衰老有關的癡呆癥。
2,詹稼毓/Philippe G. Schyns首次精確重構出個體主觀偏好特征及其文化差異
來源:小柯生命
東西方文化不同的面孔吸引力偏好
人臉是人們在社交生活中判斷吸引力的第一資訊源,相貌吸引力在我們的社交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又無可避免的影響,例如社交、求職、擇偶、健康等,可何為美?面孔吸引力到底取決于哪些的具體面部特征?已有研究普遍假設,人們對面孔的審美偏好具有非常高的群體和文化共性,人們審美的偏好存在很大的文化和個體差異。
近日,Current Biology 雜志在線發表了英國格拉斯哥大學部關于個體面孔吸引力特征的量化研究。通過開發全新的3D人臉生成器,研究人員創建了數千張3D人臉模型,精確采樣了面孔的3D形狀特征和膚色特征在人群中的特征分布,這項研究首次精確重構出了個體的主觀偏好特征及其文化差異,實現了對個體主觀認知的重構和分析。
3,J Neurochem:腦血流連通性可作為皮質下卒中影像預后生物標志物
來源:梅斯神經
卒中患者和正常對照CBF值和VSTM分相關分析
卒中是血管認知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如記憶障礙,缺血性中風患者通常患有認知障礙,這對他們的生活質量產生了負面影響。正如臨床指標所顯示的那樣,記憶障礙是卒中患者認知能力下降的最常見癥狀之一。最近,許多研究報告皮質下卒中也會影響記憶。慢性皮質下卒中患者卒中所致記憶障礙的神經生物標志物仍有待闡明,近日,研究人員在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 雜志發表文章,通過探索改變的成像指數與情景記憶評分之間的相關性,闡明皮質下卒中患者記憶障礙的神經生物標志物,
該研究結果確定了多個皮質和皮質下區域的CBF連通性改變,這可能表明皮質下卒中引起的改變可能存在于運動系統之外,并表現為認知功能系統的參與,這項研究還發現,皮層下卒中患者的短期記憶損害的潛在機制是患側腦島CBF減少,以及對側額葉網路內的連接中斷,此外,該研究揭示了慢性皮質下卒中患者CBF連接模式的紊亂,強調了區域CBF和區域間連接特性在卒中后腦功能障礙研究中的重要性,
4,研究 | 高社會快感缺失個體在想象未來愉快事件時腦激活與功能連接異常
來源:中科院心理所
精神分裂癥患者在想象未來事件時愉快體驗降低,這被稱為期待性愉快體驗缺陷,是陰性癥狀的核心表現之一,這一缺陷通常很難通過傳統藥物治療緩解,并且對患者日常功能恢復有明顯的負面影響。近期研究表明,高社會快感缺失個體也存在類似的缺陷,然而其神經機制尚不明確。
為此,大陸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的神經心理學與應用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陳楚僑研究組進行了一項研究,考察高社會快感缺失個體想象未來愉快事件的神經機制。該研究發現,與低快感缺失對照相比,高社會快感缺失個體在想象未來愉快事件時存在腦激活和功能連接的異常改變。研究結果提示,皮層-紋狀體連接異常可能參與高社會快感缺失個體的期待性愉快體驗缺陷,該研究在線發表于Psychological Medicine 上。
5,針對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的實驗性抗體可能會引發腦部炎癥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在美國,像PD和AD這樣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影響著超過600萬人。這類疾病的一般特征是大腦中出現異常蛋白簇,近日,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的研究指出,針對帕金森病(PD)和阿爾茨海默病(AD)的實驗性抗體療法可能會產生引發腦部炎癥的副作用。
研究人員在攜帶人類誘導多能干細胞(hiPSC)衍生的小膠質細胞(hiMG)腦移植的小鼠身上進行了一系列的體外研究和實驗,研究結果表明,針對PD和AD疾病中積累的錯誤折疊蛋白的抗體,可觸發NLRP3炎癥小體并導致細胞死亡。該研究揭示了針對帕金森病(PD)和阿爾茨海默病(AD)的實驗性抗體療法可能會產生引發腦部炎癥的副作用。
6,大陸情緒調節詞語庫的建立與試用
來源:心理學報
情緒調節能力對于保持我們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那么,有沒有一種不費力的、自發的情緒調節方式呢? 以往的研究認為,情緒調節可以通過外顯和內隱兩種方式來實現,內隱情緒調節已被證明能有效調節個體的情緒反應,并且不消耗額外的認知資源。但是在先前大陸外的內隱情緒調節研究中,研究者都是自行選擇內隱情緒調節材料(主要是情緒調節詞匯),卻從未有人關注過所選擇的詞語是否的確唯一地啟動了目標策略。
因此,研究人員旨在建立一個能夠滿足內隱情緒調節需要的、具有多個屬性維度的、標準化的情緒調節詞語庫。本研究進一步通過實驗驗證了該詞庫的詞語材料啟動內隱情緒調節的有效性,為將來使用本詞庫的研究者提供了參考,該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于《心理學報》上,
7,請讓孩子獨自美麗——論插手對獨立性的影響
來源:環球心理資訊
很多父母的邏輯為:我認為孩子無法做到,所以我的介入等于“我將為孩子做到”。父母這一行為雖然能直接解決問題,但是對孩子堅持能力的發展卻有著不利的影響。已有的相關研究發現,對孩子給予支持、表揚等養育行為可以增加孩子的堅持性;而侵犯和控制等養育行為則對孩子堅持性有著消極的影響,破壞其自主性和能力,但是以上這些教養方式與堅持是否存在因果關系?近日,發表于Child Development 雜志的研究將相關研究和實驗研究相結合,考察了常見的父母行為如何塑造孩子的堅持性。
研究結果表明,當成年人接手并幫孩子解決問題時,孩子的堅持時間減少,改善接手時使用的語言或環境對堅持性稍微有所改善,但是效果并不顯著。此外,教學條件下孩子堅持的時間更久,表明成人的引導并不完全會導致孩子失去動力。因此,當一項任務難度不大且您對孩子有信心時,可以不介入該任務,但如果任務過難超出孩子能力范圍時,您也可以采取教學法進行引導,幫助孩子完成任務,讓孩子感受到您的支持,
8,eLife:飲食中加入這種元素,胡吃海塞也不會胖,還能延長壽命
來源:醫諾維
肥胖是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十大慢性疾病之一,并影響了多數成年人。肥胖者更有可能患上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腎臟疾病等,硒被科學家稱之為人體微量元素中的“抗癌之王”,科學界研究發現,血硒水平的高低與癌的發生息息相關。大量的調查資料說明,一個地區食物和土壤中硒含量的高低與癌癥的發病率有直接關系,
近日,美國紐約州冷泉市Orentreich科學發展基金會(OFAS)的研究小組在” eLife “期刊上在線發表了研究。研究表明,在飲食中添加營養硒可以防止肥胖,并對小鼠的新陳代謝有利。這種干預措施,產生與飲食限制相關的抗衰老相同效果,同時也讓人們能夠正常飲食,不受限制的飲食,
前文閱讀
腦科學日報:當你老了,運動系統和軀體感覺系統是如何變化的?
腦科學日報:利用柔性自驅動設備實現對神經可塑性的雙向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