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魯吉亞位于南高加索中西部,面積6.97萬平方千米。人口372萬,其中格魯吉亞族占人口的86.8%,其他主要民族有亞美尼亞族、俄羅斯族、阿塞拜疆族、奧塞梯族、阿布哈茲族、希臘族、烏克蘭族、猶太族等。多數居民信奉東正教,少數信奉伊斯蘭教(多數屬遜尼派,少數屬什葉派)。官方語言為格魯吉亞語,通用俄語。
全國劃分為首都、2個自治共和國、1個自治州和9個大區;首都第比利斯。
格魯吉亞北與俄羅斯為鄰,東南和南部分別與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接壤,西南與土耳其相連,西瀕黑海,海岸線長309千米。
境內2/3以上為山地和山前地帶,大部屬高加索山區;平原主要在西部沿海地區,約占領土的10%。主要河流有庫拉河與里奧尼河。大部分地區具高山氣候特征,山地氣候垂直變化顯著,高山終年積雪,并有冰川;西部臨海平原為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年降水量:西部1000~3000毫米,東部僅300~800毫米。
西元前6世紀,在現格魯吉亞境內建立了奴隸制科爾希達王國。
西元4~6世紀,建立封建國家。6~10世紀,基本形成格魯吉亞民族,并于8~9世紀初,形成赫齊亞、愛列京、陶_克拉爾哲季封建公國和阿布哈茲王國。11~12世紀,經濟和文化極為昌盛。
13~14世紀,蒙古韃靼人和帖木兒先后入侵。
15世紀起,建立了許多獨立的王國與公國。
16~18世紀,領土被伊朗和土耳其侵吞。
1801~1864年間,格魯吉亞諸王國先后被沙皇俄國兼并。
格魯吉亞人民參加了俄國1905年革命、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1918年成立格魯吉亞民主共和國。1921年建立蘇維埃政權;同年2月成立格魯吉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3月同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組成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同年12月,作為該聯邦成員加入蘇聯。
1936年12月,格魯吉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
1990年11月4日,格魯吉亞最高蘇維埃發表獨立宣言,改國名為格魯吉亞共和國。1991年4月9日正式宣布獨立。1993年10月22日正式加入獨聯體。
1995年8月24日,格魯吉亞議會通過新憲法。政治體制為議會制國家。
1997年7月,根據新憲法,格魯吉亞共和國改國名為“格魯吉亞”。
(第比利斯風光)
由于蘇聯實行各加盟國經濟分工的政策,格魯吉亞尚未形成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
格魯吉亞自然資源貧乏,石油和天然氣幾乎全靠鄰國供給。唯有錳礦石儲量豐富,質地優良;另有少量煤、銅等礦。
重工業有錳礦石、鐵合金、鋼管、電力機車、載重汽車、金屬切削機床、鋼筋混凝土等生產。輕工業以食品、紡織為主。
格魯吉亞是蘇聯亞熱帶經濟作物主要基地,主要栽培茶樹、果樹和葡萄。糧食生產以小麥、玉米為主,產量較低,不足自給。經濟作物有煙草、蠶絲和香精油。園藝業以栽培葡萄、柑橘、茶葉為主,盛產葡萄(500多個不同品種)和葡萄酒(具有8000年的歷史),茶葉與柑橘產量占全蘇93.5%和99%(1984年),蠶繭居蘇聯第二位。
畜牧業主要飼養牛、羊,奶肉兩用為主,不能自給。
格魯吉亞多旅游勝地,北部的高加索山脈和西部的黑海海濱馳名世界。主要旅游城市有第比利斯、蘇呼米等。
格魯吉亞交通運輸尚稱發達。貨運以鐵路和海運為主,客運則公路比重較大。主要港口為巴統和波季。
(黑海之濱~巴統)
格魯吉亞致力于建立自由市場經濟,加快結構調整和私有化步伐,努力將自己打造成連接歐亞的商貿、物流樞紐和交通運輸中轉中心;將優先發展基礎設施、農業水利、制造業、旅游等領域,增加教育、醫療、衛生等民生領域投入,改善投資環境,大力吸引外資,增加就業機會,確保經濟可持續性發展。
1992年6月9日,格魯吉亞與大陸建立外交關系。
目前,格魯吉亞已同182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圖片皆選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