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4月4日,晚上6點,孟菲斯洛林汽車旅館對面的公寓里,詹姆斯·厄爾·雷拿著一把雷明登步槍,向對面開了一槍,
子彈穿過了受害者的右臉,打穿了他的下巴、頸部和脊椎,切斷了頸靜脈和動脈,子彈的沖擊力讓他猛烈向后跌倒在陽臺上。這位倒在血泊里的男人就是美國著名的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1小時后,金博士在圣·約瑟夫醫院逝世,終年39歲
嫌犯詹姆斯·厄爾·雷追緝海報
在成名前,這位未來的著名民權運動家曾是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浸信會的牧師,1955年,蒙哥馬利還實行嚴格的種族隔離制度,公車上的座位要按膚色分開坐。
黑人婦女羅莎·帕克斯按規定坐在黑人座位上,卻因白人座位已滿,被要求給白人讓座,帕克斯拒絕了,司機報警抓走了帕克斯。
隨后,蒙哥馬利的黑人群體群情激憤,進行了長達一年的聯合抵制公車行動,帕克斯成為阿拉巴馬州黑人運動的標志人物。這場運動也讓馬丁·路德·金嶄露頭角,成為當時最著名的民權運動代言人,
蒙哥馬利聯合抵制公車游行
1955年,羅莎·帕克斯和馬丁·路德·金
1965年,馬丁·路德·金等黑人領袖組織了“由塞爾瑪向蒙哥馬利進軍”行動,這是一場非暴力的和平示威,卻數次遭到暴力鎮壓。金博士的“非暴力”觀念也受到各方質疑,但當這場運動的影響力通過媒體擴大到整個美國時,它的確推動了1965年《選舉法案》的通過,保障了黑人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電影《塞爾瑪》便取材自這場“塞爾瑪蒙哥馬利游行”,1963年,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堂發表《我有一個夢想》演講,他倡導的“非暴力”運動也成為“塞爾瑪大游行”的主旨,
在這場大游行中,集結在塞爾瑪的數千名民權運動者,前后三次徒步向首府蒙哥馬利挺進,和平示威,他們大多數是非裔美國人及其支持者,希望黑人獲得和白人一樣的權利,包括投票權。
第一次游行發生在1965年3月7日,600人在離開塞爾瑪,穿過埃盟德佩圖斯橋,警察局似乎早有準備,游行的人群剛一離開塞爾瑪就遭遇了警察的警棍和催淚彈,60多人被毆打成重傷,一位名叫阿梅利亞的黑人婦女被打成重傷,昏倒在橋上,這張照片被記者抓拍下來,這一天后來也被稱為“血色星期天”,
被打暈的阿梅利亞
“血色星期天”當天警察與游行者的沖突
電影劇照
馬丁·路德·金并沒有參加第一次游行。得知慘劇后,他立刻趕回塞爾瑪市,呼吁全國的神職人員及公民,同他一起發起第二次游行。兩天后,馬丁·路德·金帶領大約2500名游行者再次跨越埃盟德佩圖斯橋,警察再次出現,雙方劍拔弩張。
金決定停下來,做了一次簡單的禱告,然后轉身回去。如此一來,游行示威者遵守了法院的游行禁令,也堅持了他們的反抗精神。
電影劇照
游行者與示威者對峙
3月21日,第三次游行開始,馬丁·路德·金帶領大約5000名游行者聚集在布朗教堂,啟程前往阿拉巴馬州首府請愿,時任美國總統林登·約翰遜派遣軍隊保護游行者,確保沒有暴力事件發生。
此次“塞爾瑪蒙哥馬利游行”讓約翰遜意識到,如果任憑此事繼續發展,阿拉巴馬州會爆發更激烈的暴力沖突,得知抗議者的訴求是獲得投票權之后,他召開了國會兩院聯席會議,并史無前例地在全國直播,8月6日,他簽署了《選舉法案》,賦予了每個公民相同的投票權,7000名黑人的名字出現在選民注冊單上,
電影《塞爾瑪》由阿娃·杜威內執導,2014年上映。影片上映后口碑極佳,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9%,許多影評人都將其列為年度最佳影片之一。然而,影片在沖刺奧斯卡時遇冷,原因是影片在很多細節的處理上,不夠尊重歷史事實,
在電影《塞爾瑪》中,美國總統林登·約翰遜成了馬丁·路德·金的死對頭,阻礙塞爾瑪游行,馬丁·路德·金去白宮會見約翰遜,爭取盡快通過《選舉法案》時,約翰遜的回應是:“你還得耐心等等……我還有一堆大事要做。”仿佛在婉拒馬丁·路德·金的請求。
電影中的馬丁·路德·金與林登·約翰遜
但在歷史上,約翰遜總統并沒有拒絕,反而明確鼓勵了他們的運動,約翰遜在電話里告知金,要把黑人受歧視和欺壓的事盡量在媒體上曝光,通過媒體給國會施加壓力,這樣才有可能盡快通過立法,由此可見,歷史上的約翰遜對美國民權運動起到了推動作用,
1966年,馬丁·路德·金與林登·約翰遜
為了營造戲劇沖突,影片將約翰遜總統抹黑處理,這種處理方式引發巨大爭議,面對爭議,導演杜威內的回應也不盡人意。在接受美國公共電視網采訪時,杜威內表示:“我不是歷史學家,我拍的不是紀錄片,我只是一個講故事的人。”
這樣的托辭似乎站不住腳,也最終導致影片無緣奧斯卡。《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莫林·多德寫道:
我喜歡這部電影,奧斯卡居然冷落了片中那些耀眼的演員,真是讓人不齒。導演杜威內扭曲了約翰遜的形象,她的天賦讓這種扭曲變得更加糟糕:巧妙的謊言比不巧妙的謊言更危險,因為能看穿的人更少,
如何在電影和史實之間尋找平衡,相信是很多傳記電影創作者都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編輯說明
校對 / 歐皇喵
封面 / 心 齋
排版 / 小澤老師
活動策劃 / 心 齋
資訊量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