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丨戚繼光的晚年到底有多慘?



1.1528年11月12日,明朝將軍戚繼光出生

2.1840年11月12日,法國雕塑家羅丹誕生

3.1844年11月12日,清朝著名的宦官李蓮英出生

4.1866年11月12日,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誕生

5.1910年11月12日,數學家華羅庚誕辰

6.1937年11月12日,淞滬會戰結束

7.1939年11月12日,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大夫逝世

8.1980年11月12日,三百年后為伽利略沉冤昭雪

9.1987年11月12日,大陸第一家肯德基餐廳

10.1989年11月12日,大陸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逝世

11.2008年11月12日,臺灣前領導人陳水扁貪污案入獄

12.2018年11月12日,“漫威之父”斯坦·李,復仇者聯盟之父去世

文章轉載自:朝文社

身為一位明朝中后期“水陸大小百余戰,未嘗一敗”的傳奇名將,大明戰神戚繼光人生的凄慘落幕,是從萬歷十一年(1583)開始,

萬歷十一年(1583)二月,距戚繼光的“老上級”張居正去世剛過半年,萬歷皇帝“清算張居正”的活劇正在“醞釀”,身為薊鎮總兵的戚繼光就率先躺槍,在莫名其妙挨了一連串罵后,被平調成了廣東總兵。

鎮守薊鎮十六年,書寫下“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傳奇的他,就這樣帶著萬般無奈離開。他離去的那天,薊鎮的市民罷市,男女老幼們流著眼淚出來道別。目睹此情景的明朝邊塞詩人陳弟一聲愴然嘆息:“誰把旌麾移嶺表,黃童白叟哭天邊。”老少爺們齊抹淚,依然留不住這位大英雄。


但這凄然的一幕,卻是一代名將戚繼光,凄涼晚年的開始:“平調”廣東七個月后,戚繼光的胞弟戚繼美(貴州總兵)就被莫名其妙免職,

他在廣東總兵任上,也是受盡了排擠,要兵沒兵要錢沒錢,干看著一群文官蛀蟲成日“革火兵”“吃空額”,以至于“粵狀有不忍形于言語間者”,深知自己處境的戚繼光,也只能埋頭整理自己的心血書稿。甚至為了避禍,還把自己《止止堂集》里的詩文大段刪去,是為明代文化的一大憾事。

縱是如此,他到底還沒“躲”過又一輪清算,萬歷十二年(1584)終于被免掉了廣東總兵的職務,黯然回到了蓬萊家鄉,身為一位“四提將印”的重量級總兵,歸家的他竟是一貧如洗,畢生的積蓄在捐出來修葺蓬萊閣后,竟“野無成田,囊無宿鏹,惟集書數千卷而以”,征戰半生,戰功卓著,晚年就窮得只剩一屋書,

接下來的三年多時間里,貧病交加的戚繼光,竟一度連看病抓藥的錢都拿不出,直到萬歷十五年十二月十九日(1588年1月17日),隨著“雞三號,將星隕矣”,突然發病過世,享年五十九歲,


而在他人生最后的歲月里,明王朝對他的態度,更是刻薄到底。萬歷十五年九月時,忍夠了明朝國防廢弛的河南道御史傅光宅,疾呼重新啟用戚繼光,誰知剛“疾呼”了沒幾天,就被明王朝罰了兩個月俸。戚繼光去世兩年后,明王朝才允許“祭葬”,戚繼光去世快三十年后,明王朝才給了他謚號,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戚繼光”這三個字,就是個叫大明君臣諱莫如深的名字,

不過,對這“刻薄”遭遇,晚年歸家的戚繼光不但早有心理準備,而且很知足,以他自己的話說:“回首視之,或臨鋒鏑,或逢水火,或督我愆,,或忤當權,或為掛藉,或蹈嫌疑,實數濱于死地而邀天幸以全其生也。”在他看來,作為一個出生入死大半輩子的軍人,沒有死在戰場上,也沒有死在奸臣的構陷里,能夠平平安安回家度晚年,已經是“邀天幸”了。

確實,比起同樣為國挺身而出,卻死于冤案的于謙,甚至比起同樣南征北戰,把國家的敵人“揍一遍”,卻在文臣的構陷里驚懼而死的狄青,擁有“晚年”的戚繼光,不但不算慘,相反已經很好命,但是,如果看看戚繼光這一生為國血戰,先平倭寇再御韃靼,殺出大明國威軍威的不世功業,這樣“幸運”的晚年,又怎能不讓人痛惜?多少后世軍事迷們,也是不住地哀嘆:為什么?

表現的原因,當然是因為戚繼光與張居正的特殊關系。在明朝改革家張居正大刀闊斧“江陵柄政”的年月里,戚繼光就是他最得力的臂膀,他們倆人的關系,正如史學家談遷的評價:“江陵(張居正)自重將軍耳”,完全是英雄之間的相惜,

但張居正對其十多年如一日的鼎力支持,早就惹夠了紅眼病。張居正去世沒多久,誣陷就鋪天蓋地襲來,甚至還有文人捕風捉影,編出了“戚繼光給張居正送海狗鞭”的荒唐段子,各種潑臟水。

當然,送沒送海狗鞭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此時萬歷皇帝眼里,戚繼光“是張居正的人”。于是接下來的一場場悲劇,也就不可避免。如果不是戚繼光夠謹慎,恐怕“歸家度晚年”都不可得,


但比起這樁公案來,戚繼光悲劇的另一個原因,卻更讓人嘆息:他的軍事改革思想,動了太多人的奶酪。

作為一位杰出的軍事家,戚繼光太明白明王朝軍事的弊病在哪里。從早年在東南組建戚繼光開始,打造一支鐵血虎師,拱衛大明邊防,就是他畢生的理想,

當他初調薊鎮時,他就提出了“練兵十萬”的構想,然后就被文官們罵得狗血淋頭,后來在張居正的全力支持下,他在薊鎮編練出了七大車營,以強大的戰斗力與精良的裝備,打得昔日囂張的韃靼各部流淚叩關請降,乖乖做起了大明朝的臣子,

但縱使有這樣杰出的功業,如此強大的“戚家軍”,在滿朝文武眼里,依然是不受歡迎的異類:這樣一個武將執掌了國家精銳,大明朝“以文制武”的傳統往哪里擺?

如此精良的軍隊放在薊州,年年得花多少錢,不打仗豈不是白花錢?你戚繼光把錢糧都花在裝備訓練上,大家還怎么吃空餉扣軍糧?一個戚繼光在,斷了多少人的“好處”?


于是,隨著戚繼光的黯然離去,許多事兒也就順理成章。戚繼光生前苦心打造的七大車營,之后的幾年里就裁的裁撤的撤。昔日精良的武器裝備,竟都扔在倉庫里發了霉。戰場上“吊打一切”的戚家軍,竟以這樣的方式,悄然隱沒在歷史長河里,

明朝軍隊的墮落,更是從此加速度,一個忠誠為國的戚繼光凄然離世了,接下來的大明“總兵”“將軍”們,當然個個學會了精打細算,以《晚明史籍考》的記載,明末的明朝軍隊,已經形成了潛規則,國家撥一萬軍隊的錢糧,各級軍隊層層克扣,至少要克扣走一大半。如此練出來的部隊,當然就成了缺衣少糧的廢物兵,甚至風一吹就有“僵而仆者”,

這樣的廢柴部隊,又如何能打得了仗?于是晚明年間,無論抗清還是平定農民軍,各級文武官員的“奶酪”越撈越多,明王朝的仗,也就越打越糟,直到在內外交困里,墜入滅亡的深淵,

更值得諷刺的是,從萬歷晚期開始,大明的政壇名流們,踩了無數遍戚繼光,可明亡清興后,戚繼光留下的《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心血巨著,卻成了清朝人眼里的寶,更被曾國藩等近代精英們奉為寶典。赫赫有名的“湘軍”等近代軍隊,恰恰是從戚繼光的軍事思想里脫胎,此情此景更可以證明,大明,錯過了一個怎樣杰出的軍人,


那凄涼的晚景,不是因為戚繼光不好,而是這不可救藥的晚明,配不上這么好的戚繼光。

參考資料:范中義《戚繼光評傳》、李鐘琴《奇正軍神》、談遷《國榷》


5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熊廷弼,賀人龍

  2. 是毛文龍吧?

  3. 跟貼被火星網友帶走啦~

  4. 歷史上能記住的以將軍姓命名的軍隊只有兩支:戚家軍!岳家軍!

  5. 袁崇煥、盧象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