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要干翻馬斯克?

雷布斯的演講視訊,刷了屏,

相比于其他互聯網大佬,雷軍的金句,似乎有點“土”,不是“風口上的豬”,就是“Are You Ok?”

所以當52歲的雷軍站在臺上,哽咽地說出一句很中二的話時,大家感受到的,都是真誠

這將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我愿意押注人生所有的戰績和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


(圖源搜狐)

講實話,小米造車,我一點也不奇怪。

畢竟,從去年下半年到現在,大陸的互聯網巨頭看起來只干了兩件事——賣菜和造車,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造車,總比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更“出息”些

去年11月,曾經明確表示不會造車的滴滴,發布了一款同比亞迪聯手打造的網約車D1,


(圖源新浪財經)

12月,阿里巴巴的造車項目“智己汽車”亮相,

今年1月,百度宣布要組建一家智能汽車公司,以整車制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

2月,市場傳出華為將要造車的傳聞。盡管任正非曾在去年表態,以后誰再建言造車,干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但這話,任正非在表示“華為不做行動電話”時,也用過。

3月,騰訊宣布與奧迪達成戰略合作,助力奧迪打造智能互聯的數字化生態。

百度、華為、騰訊做得,那小米,自然也做得。


(圖源搜狐)

更何況,小米有錢:

小米2020年底現金余額,有1080億元——這個數字,比造車新勢力們都多,

人憨,錢多,速來,帶著這樣的標簽,小米正式進軍智能電動汽車行業。

01

提到雷軍和他的小米,人們最先想到的,是那句“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事實上,小米接觸電動汽車的時間,要比其他互聯網公司早很多——小米幾乎和所有的造車新勢力,都打過交道,

雷軍是第一個知道李斌要造車的人,在之后,又以初始投資人的身份,同李斌一同創辦了蔚來。

2015年,雷軍創辦的順為資本參與了蔚來的A輪融資,第二年,在蔚來B輪融資時,順為資本又參與其中,


(圖源行動電話搜狐網)

小鵬汽車的初始投資人,有不少都是雷軍的關系,

威馬汽車用的是米家生態系統;理想ONE的全車智能語音交互系統,也由小米提供。

早在2013年,小米就開始對電動汽車領域布局,

電動汽車到底是不是風口,小米比其他企業,更清楚,

順為,順勢而為,這一直是小米的生存之道,

10年前,2011年,小米抓住了“”。

那一年,全球用戶期待已久的“iPhone5”并沒有如期上市。外形幾乎沒什么變化的“4S”,并沒有引起太多人的興趣。

但當4S開售之后,人們才意識到,4S上的“siri”,才是最具顛覆性的升級,


那一年,LG和黑莓,瀕臨“死亡”;新力收購了易立信,諾基亞選擇同微軟合作。

行動電話行業,看起來要迎來一場洗牌,但沒人知道,誰會“重新定義”行動電話。

那年的8月16日,北京798藝術區的北京會所,舉辦了一場發布會,

發布會的PPT,是團隊56個人一起做的,為此,他們看了數百次喬布斯的演講。

就連話術,都驚人的一致——小米要做大陸最好的行動電話

是不是最好,沒人知道,但當時的小米,確實是大陸主頻最快的行動電話。它最初的受眾,就是發燒友

大陸首款雙核1.5G行動電話,內置的MIUI系統,1500毫安的電池,800萬像素的相機……每曝出一項數據,現場就傳來一陣掌聲與歡呼。

而當雷軍喊出“1999”的售價時,全場沸騰,觀眾席上,有人開始喊“雷布斯”,


(圖源騰訊網)

雷軍把這個價格,稱為“跳懸崖”的價格。

當時,同樣參數的品牌行動電話,售價都在4000左右。買不起,那就只有一些貼牌行動電話和山寨行動電話可以買。

發布會后,雷軍對記者說,小米沒有退路了。

但實際上,小米堵死了大陸山寨行動電話的退路

發布會后,小米開始首次網上預售,3個小時,賣了30萬臺,而小米1最終的銷售數據,是790萬臺

小米1的屏幕,由夏普提供,在進行正式的談判前,日本發生9級地震,福島核泄漏,

為了如期交付,雷軍選擇了如期拜訪

當天的航班,只有小米的三位創始人,那天,小米一行三人,也是夏普大樓唯一的訪客,

創業團隊的堅韌和高性價比的產品,都是小米大獲成功的因素。


(圖源新浪財經)

但更重要的是,大陸智能行動電話市場,迎來了大爆發

2011年,大陸智能行動電話市場出貨量規模達到7210萬,同比增長103.1%,當時,市場機構給出的預測是,2012年的出貨將達到1.13億臺,增長率為56%,

人們都知道,大陸智能行動電話市場會成為風口,迎來飛速發展。但誰也沒有想到,這個風口不僅能吹起“小米”,還能吹起“豬”。

2012年, 大陸全年累計銷售智能行動電話1.69億部,同比增長130.7%。

2013年,這一數字變成了3.6億部。

很難說是小米的“1999”,促使了智能行動電話市場的井噴,還是大陸智能行動電話市場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小米只是其中的一個受益者。

無論如何,結局是明確的,小米“乘勢而上”了。

2013年第二季度,小米在智能行動電話市場的份額超過5%,超越蘋果,

發布行動電話第三年,小米拿下大陸智能行動電話市場份額第一寶座;2019年,在創業9年后,小米入選《財富》榜單,成為史上最年輕的500強企業。


(圖源小米官方微博)

這一次,小米選擇擁抱電動車行業的“勢”。

只是,在經歷騙補的陰霾以及造車新勢力的廝殺之后,智能電動車行業,還算是風口嗎?

據IHS Markit的報告預測,到2025年,大陸市場的智能汽車滲透率將達到75%

剛剛過去的2020年,這一數字是15%。

李書福曾經說過,汽車就是“四個輪子加上兩個沙發”,現在,汽車要變成“一部行動電話加上四個輪子”了。

而電動汽車和傳統汽車的最大區別,就是模塊化,這一特質,也讓“智能”和“電動”兩大屬性,緊緊捆綁在一起。

智能汽車的市場,很大一部分,可以和智能電動汽車劃上等號。

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崛起的造車新勢力們,基本上把“騙補”的形象黑洞,挽回了個七七八八,電動車企,也終于能夠重回正軌


(圖源YouTube)

盡管補貼退坡,但大方向仍舊明確——去年11月,國務院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

文件要求,要在2025年,將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提升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

電動車,終究還是未來

02

雷軍曾經說過,小米是行動電話行業的鯰魚

在2011年的那場發布會上,當記者問起,1999元賠不賠錢的時候,雷軍回答道,這一點我們得到廣大供應商的支持

供應鏈,是所有想要進軍行動電話行業的巨頭們,面臨的第一道難題——樂視、360、錘子,都受制于供應鏈。

最一開始,小米的境遇,和他們大差不差:

當時的行動電話行業,已經日漸成熟,作為一個沒有知名度、沒有工廠、沒有銷售記錄的“三無品牌”,小米去和供應商談時,屢屢碰壁。

當時,100家供應商中的85家,回絕了小米,


(圖源YouMeLive)

當時的小米能采用的辦法,就是像對待夏普一般,用自己的誠意和專業,打動供應商,

小米負責產業鏈的聯合創始人劉德曾經分享過自己的經歷,說著說著,把自己都說感動了。

5個月,見了1000多人,瘦了20斤。

但這種方式,也為小米埋下了隱患。

2014年初,雷軍在微博上宣稱2014年小米行動電話的出貨目標為4000萬臺。但幾天后,小米就傳出了“換芯”的新聞,

小米在芯片上太過于依賴高通,而高通,也只把小米當做一個新技術的“試驗田”——最新的芯片,總會有或多或少的瑕疵。

被坑了一次的小米,在兩個多月后召開了一場特別的發布會。

這場發布會的主角不是新產品,不是“米粉”,而是供應商

會上,小米決定開始注資供應商,通過捆綁,讓供應商的長期利益,與小米共進退,

如果說這場大會之前,小米展現給大眾的是營銷,那在這之后,小米的代名詞,就變成了“供應鏈”,


(圖源騰訊新聞)

但小米再強,也不可能覆蓋行動電話生產的每一個環節。所以,在供應鏈之上,小米開啟了“生態鏈”的進程,

2013年,小米投資了一家叫做“紫米電子”的公司,

那年年底,紫米推出了自己的產品——小米充電寶

當時大陸的充電寶市場,也是一片混亂,各種山寨品牌層出不窮。

而小米充電寶,外觀不錯,有10000毫安的容量,更關鍵的是,它的價格,只有69元

有意思的是,小米充電寶的零售價,是提前定好的

項目啟動之前,雷軍就表示,“做高利潤的產品,會讓我們喪失理想,會把團隊的競爭力搞垮。”

所以這款充電寶的價格,被定在了69元,


(圖源太平洋電腦)

當時紫米科技的負責人,都沒敢把這個數字告訴設計師——這個價位的充電寶,還追求什么設計。

直到產品設計出來之后,小米才拿著這個價格,進行采購,

在追求價格的同時,小米充電寶也在追求品質。

當時,雷軍堅持充電寶要用一款進口的電芯,但用了這款電芯,就一定會超預算,

這個問題放在其他的移動電源公司,就是“傻X產品經理為難設計”的情節,但小米的生態鏈,解決了這個問題。

小米從全球,買到了大量電芯的尾貨和存貨。

而這款69元的充電寶一經推出,就賣出了1000萬個,時至今日,它仍占據著80%的大陸充電寶市場。


(圖源小米商城)

只有強大的產業鏈,才能在追求品控的同時,降低成本,小米,深諳此道。

就在小米宣布造車的第4天,一張合影在網上流出。

照片中,除了雷軍之外,蔚來李斌,理想汽車李想,小鵬汽車何小鵬,比亞迪王傳福,滴滴程維——大陸智能電動汽車的“大半壁江山”,都赫然在列,

誰都知道,智能電動汽車的“風口”,就要到了。

而企業要做的,就是整合資源,抱團取暖


(圖源YouMeLive)

就像當年小米進軍行動電話行業那樣,

03

小米發布會上,當雷軍宣布造車時,彈幕飄過的,都是“干翻特斯拉”。


(圖源新浪財經)

最近,關于特斯拉的消息,基本都是負面的,

去年6月,江西南昌的特斯拉車主駕駛的特斯拉,突然自動提速到127km/h,車主怎么踩剎車,都沒有用。

為了避開行人,車主只能連闖10多個紅燈,開向市外,最后撞在農田的土堆上,

對此,特斯拉給出的回復是,車主當時踩的是加速踏板,而不是剎車,

兩個月后,浙江溫州的特斯拉車主,也有了同樣的遭遇:

車主駕駛的特斯拉突然提速,車主第一時間踩了剎車,但剎車失靈了,最后,車主駕駛特斯拉沖進了停車場,連撞數車,在騰空之后,車子砸向地面,

對此,特斯拉的解釋還是,車主踩的是油門。

一個可能是意外,兩個可能是偶然,但當這樣的事件出現10多起之后,特斯拉仍在用“系車主操作失誤”搪塞拒不承認質量問題。


特斯拉的“甩鍋”行徑,也引起了大陸消費者的不滿,今年“3·15”晚會之前,就有不少車主表示,“沒特斯拉我不看”。

沒人排外,大家只是在排壞

特斯拉,對于大陸智能電動汽車行業,確實有極大的借鑒意義,

傳統車企,大家根據友商生產時的供應商、工廠設施,大致就能對它的成本有個大概的估算,這也是不同品牌“對標”的依據。

但特斯拉,不一樣——保時捷曾經對Model 3進行過逆向工程發現,自己沒辦法在同樣的成本下,造出一臺Model 3。

供應鏈成本控制能力,是特斯拉“有恃無恐”的原因——同等配置條件之下,特斯拉的成本最低,并且,還能不斷降低,

去年,特斯拉宣布開放對軟體的授權許可,并愿意提供動力總成,

看起來,特斯拉是把前期投入巨額資金取得的專利“拱手讓人”,但實際上,這么做,能增加電動車市場對特斯拉的依賴

更為重要的是,這些企業,可以為特斯拉平攤高額的研發成本


(圖源騰訊網)

特斯拉控制成本的“小心思”,遍布在特斯拉整車的方方面面。

汽車上用來連接各個電子部件的東西叫做“線束”,一般來說,像Model 3這樣的車,線束有3000米長。

把3000米長的線束塞進一臺4.7米長、不到3米寬的車上,需要的時間成本可想而知,

特斯拉,通過研究,發明了一系列的專利,把線束的長短,縮短到了1500米,

而馬斯克的目標,是100米。

造車新勢力,也在做著這方面的嘗試。

但對于剛剛入局的他們,只能在配置方面趕超,而在成本控制方面,還心有余而力不足。

這是兩條路

只能選擇走電動汽車這條路的大陸,需要特斯拉。特斯拉的到來,也帶動了大陸電動汽車產業鏈的發展,

現在,萬事俱備,舞臺已經搭好,等待著自主品牌的到來,

小米,選擇入局,


(圖源搜狐)

截至去年年底,小米全球MIUI月活躍用戶數達到3.96億,其中,35歲及以下用戶的占比高達80%以上。

年輕人的第一臺車,是剛需。

相比于其他造車新勢力,特斯拉會更“怕”小米:

小米“硬件利潤不超過5%”的理念可能會在特斯拉的核心壁壘內,丟一枚核彈。

更重要的是,小米還擁有這個好的時代。

前幾天,一艘貨輪引發的蘇伊士運河“堵船”的事件,想必大家都關注到了,

全球化的時代,一艘船,就能影響世界貿易的走勢。


這還只是普通的貨物,當這些物資,變成涉及國家安全的戰略物資時,又會是怎樣的情形?

隨著大陸汽車保有量的不斷上升,大陸石油的對外依賴程度,也在不斷上升,

2020年,大陸石油的對外依存度為73.5%——哪怕我們不必杞人憂天,但這個數字,實在太高了,

擺脫石油依賴,是我們的必然選擇。

發展智能電動車行業,也是我們的必然選擇,

整合控制鏈控制成本,作為一個已經在行動電話行業嘗試過的企業,個中困苦,雷軍自然知道,

而且,前路還有特斯拉這樣的“攔路虎”,

即便這樣,小米仍然挺身而出,所以,我愿意支持它。


(圖源快科技)

誠然,小米在行動電話上的成功,并不一定能復制在電動車行業,

但小米還是選擇賭上所有,全資造車

這對于雷軍,對于小米,確實是一場壓上所有積累的戰績和聲譽的戰斗。

我希望小米可以成功,

因為,大陸進軍高端制造業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3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想干翻特斯拉的有一堆,雷布斯干翻space X 才算牛逼

  2. 其實我覺得對傳統車商壓力最大的不是理想 蔚來 特斯拉,反而是華為 小米 蘋果這種有生態鏈的

  3. 你覺得太簡單了,大陸這么多車企,就是個發動機都搞不過日美,行業壁壘不是有錢就能辦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