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尸北韓》第二季在2020年上映!2019年韓劇《李尸北韓》第一季上線,廣受好評,IMDB評分高達8.3,被《紐約時報》評為2019年度十佳電視劇之一。新一季的上映也掀起韓粉的追劇熱潮,從影片中,出現了很多和明朝有關的細節,事實上,明末的崇禎年號,在李氏北韓沿用了265年,為什么李氏北韓對明朝念念不忘呢?
上圖_ 《李尸北韓》劇照
上圖_ 《李尸北韓》第二季劇照
壬辰倭亂:外來威脅
《李尸北韓》以平定倭亂的北韓為時間線,構畫了一段架空歷史的韓劇,劇中,出現了“云浦沼澤之戰跡碑”,上面銘記了三年前安炫率領500名朝軍擊敗3萬日軍的光輝戰史。這段歷史涉及到著名的“壬辰倭亂”,
1592年3月,豐臣秀吉動員15萬日軍渡海攻朝,朝軍力不能支,漢陽(今首爾)陷落,國王李昖被迫向明朝求援。明神宗聞訊,迅速組織明軍反擊,最終擊敗了日軍,整個戰爭期間,“遼東九萬五千兵額,今堪戰者止四萬,是兵減去十分之六;七萬七千馬額,今堪用者二萬,是馬減去三分之二。”明史專家黃仁宇認為:“援助北韓的支出是由太倉庫支應,太倉庫年進209萬2000兩白銀,而軍費開支為240萬兩白銀左右,”
直至清乾隆年間,到訪的北韓人洪大容還坦言:“萬歷年間,倭賊大入東國,八道靡爛,神宗皇帝動天下之兵,費天下之財,七年然后定;到今二百年,生民之樂利,皆神皇之賜也,且末年流賊之變,未必不由于此,故大陸以為由我而亡,沒世哀慕,至于今不已。”面對外來的威脅,李氏北韓迫切需要和諧穩定的中朝關系,雙方經歷戰爭的考驗,宗藩關系更加牢固,
上圖_ 李氏北韓的官服
昌德宮:政治的主場
中殿娘娘趙氏和領相趙學柱結成同盟,與王世子李蒼展開政治角力,雙方的爭斗在《李尸北韓》中無處不在。導演金成勛在李氏北韓的王宮“昌德宮”,實景拍攝了趙氏和趙學柱的主要活動,這么做顯然非常走心。
昌德宮始建于明永樂三年(1405年),占地面積40.5公頃,嚴格按照宗藩制度建修,由敦化門、仁政殿、大造殿、后苑等部分組成,其中仁政殿是趙氏集團把持朝政的場所,昌德宮和明朝有著深厚的淵源。它的后苑建有祭祀著明太祖、明神宗和明思宗的大報壇,
明洪武二十一年(西元1388年)四月,高麗東北面都指揮李成桂取代王氏高麗,自立為王。四年后,李成桂遣使赴明,朱元璋欽定“北韓”國號,意寓"朝日鮮明之國",并且將北韓列為十五個不征國之一,明朝和北韓的宗藩關系由此肇始,神宗援朝抗倭,維護了北韓主權獨立,對其有再造之恩,思宗是明朝的亡國之君,北韓對此感同身受,將其與前兩位明朝皇帝一同祭祀,在北韓的政治拼圖中,對明關系是不可或缺的一塊,
上圖_ 李成桂(1335年-1408年),李朝開國之君
觀纜亭:明式文化的實踐
昌德宮后苑的觀纜亭,前圓后方,毗鄰池沼,《李尸北韓》中,趙氏和父親趙學柱常在此密談,而他們腳下的半島池埋葬了被僵尸國王殘害的無辜宮人。陰暗算計的腹黑心術和層林盡染的觀纜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令人不寒而栗,細思極恐。
觀纜亭的造型很特別。明朝造園大師計成在《園治》中指出:亭子“造式無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橫圭、六角、八角至十字,隨意合宜則制,惟地圖可略式也,”觀纜亭是韓國唯一的橫圭形亭子,《說文解字》注釋:“圭,瑞玉也。”小小的亭子突顯了北韓帝王的尊貴地位。觀纜亭的建造,體現了北韓對明朝文化的認同感,
上圖_ 壬辰倭亂一般指萬歷北韓戰爭(1592年至1598年發生在北韓半島的戰爭)
李蒼:“事大主義”成主流
縱觀劇集,權謀爭斗成為與僵尸肆虐并行的另一條故事線,這也是《李尸北韓》收獲贊譽的原因之一,劇中,反派領相趙學柱的資訊量很大,而王世子李蒼身份不詳,迷霧重重,不過,李蒼和李氏北韓光海君李琿極為相似,兩者身為王世子,都是庶出,一同經歷了“壬辰倭亂”,
光海君是北韓宣祖李昖的次子。在“壬辰倭亂”中臨危受命,功勛斐然,晉身世子,萬歷三十六年(西元1608年),光海君即位,翌年得到明朝正式冊封,上臺之后,任用親信,排除異已,先后處死了臨海君、晉陵君、永昌大君、綾昌君等人,還幽禁了繼嫡母仁穆大妃,以此鞏固王位,
上圖_ 北韓王朝(1392年—1910年),又稱李氏北韓,簡稱李朝
北韓國王更迭之際,正值明朝和后金爆發激烈的對抗。由于明朝并未承認光海君的世子身份,他對此耿耿于懷,對明朝奉行“不背明、不怒金”的中立策略。光海君的所作所為,遭到絕大多數朝臣的指責,天啟三年(西元1623年),他的侄子綾陽君李倧順勢發動政變,以仁穆大妃的名義廢黜光海君,將他囚禁至死。
從光海君的境遇可以看出,北韓內部早已對明朝的“事大主義”達成共識,政治精英對明朝有強烈的歸屬感,“擁明”成為北韓社會的內在動因,
上圖_ 明太祖朱元璋半身像 乾隆御制本
捉虎軍:明朝的軍事輸出
相較李蒼,劇中男配角永信身手矯健,槍法精準,舉止神秘,無法捉摸他的真實身份,李蒼、武英等人推測永信很可能是捉虎軍的一員,據北韓秘檔《承政院日記》記載:“捉虎牙兵, 其數只三百名, 而其軍則射必有中, 故一年捉虎之數, 至于一百余首, 故戶曹輸用, 亦至八十丈矣。此軍則極是精銳之士也”看來捉虎軍并非空穴來風,
明初,朱元璋為了拉攏當時的高麗,主動向其傳授了火器制造技術,但對關鍵的硝石提煉、火藥顆粒化等技術秘而不宣,只教了簡化版技術。直到17世紀,北韓譯官金指南在旅行途中,意外從女真村落學會了能夠比肩明朝的制硝技術。此外,北韓通過日本戰俘獲得了火藥顆粒化技術。
其實,明朝提供的銅制火器制造技術,而北韓是個貧銅國,銅制火器產量嚴重不足,無形中限制了捉虎軍的規模,從而削弱了北韓染指遼東地區的野心,這一現狀也是明朝喜聞樂見的。盡管如此,明朝出于唇亡齒寒的戰略考慮,也需要和北韓保持良好的宗藩關系,有了這層潤滑劑,中朝關系相互磨合,愈發密切,
《李尸北韓》以李氏北韓為藍本,融合權謀、僵尸和古裝等元素,劇集風格在眾多韓劇中獨樹一幟,劇中的明朝元素涵蓋了北韓的政治、社會、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客觀反映了中朝交流的史實,應該給這部劇集的編劇獎勵一個雞腿。
作者:計白當黑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明神宗實錄》 官修史書
【2】《16世紀明代大陸之財政與稅收》 黃仁宇
文字由歷史大學部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