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儺戲,來自遠古的回音,最具儀式感的鄉土非遺


張藝謀拍過一部不那么熱門的電影,據說是找自己的偶像完成心愿之作,叫《千里走單騎》,而這個偶像就是已故的日本藝人高倉健。對于八零后的父母輩來說,對高倉健并不陌生,《追捕》里的杜秋讓他成為當年那個年代的人的偶像。所以張藝謀也不例外,

不過今天江陽沽酒客卻不是談這部電影或者高倉健,我想談談這部電影里的主線儺戲。

儺戲,又稱鬼戲,是漢族最古老的一種祭神跳鬼、驅瘟避疫、表示安慶的娛神舞蹈,儺戲起源于商周時期的方相氏驅儺活動,漢代以后,逐漸發展成為具有濃厚娛人色彩和戲樂成分的禮儀祀典。大約在宋代前后,儺儀由于受到民間歌舞、戲劇的影響,開始演變為旨在酬神還愿的儺戲,


儺戲是歷史、民俗、民間宗教和原始戲劇的綜合體,廣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陜西、河北等省。它具有全國性和普遍性,不僅僅是哪個地方獨有,但是每個地方因為地域風俗習慣不同又有各自的特色。今天江陽沽酒客就說說瀘州的儺戲,

在瀘州,儺戲有些人會讀成攤戲,大概兩個字非常像,只是一個是提手旁一個是單人旁,其實應該讀挪動挪音。但是瀘州的叫法還有,壇壇戲、端公戲、儺堂戲、師道戲等等,

在民間祭祀儀式的基礎上吸收民間戲曲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瀘州儺戲,是一種從原始儺祭活動中蛻變脫胎出來的戲曲形式,是宗教文化與戲曲文化相結合的孿生子,積淀了瀘州各個歷史時期的宗教文化和民間藝術。


瀘州儺戲大體分為陰戲,慶壇與陽戲三種。陰戲大體是涉及陰曹地府與鬼怪的相關的一些劇目與法事。慶壇也稱儺愿戲,師道戲,以祭祀禮儀,慶賀神靈為主要目的的儺戲形式,酬神還愿,慶賀神誕,祈福添壽,祝五谷豐登的慶壇法事,因其不走喪家,故端公習稱此類慶壇為“陽事”。

演出具有濃烈的宗教色彩,如臺布中的“走罡”,手式中的“按訣”以及師刀,神棍和令牌等道具的運用,其中還穿插著不少巫術儺技表演,如撈油鍋,過火海,上刀山,吞火炭,穿紅鏵等。

瀘州儺戲中具代表性的是納溪新樂天心壇和合江白鹿趙候壇,

儺,古書解為驅鬼逐疫,儺舞是古代祭祀儀式中的一種舞蹈,儺祭源于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到商代形成了一種固定的用以驅鬼逐疫的祭祀儀式,周代時被稱為“儺”,儺在民間不斷地發展變化,逐漸在歌舞中增加了故事情節,豐富了表演,向儺戲轉化,漢代以后逐漸發展成為具有濃厚娛人色彩和戲樂成分的禮儀祀典,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保留了國人先祖從上古原始社會最初的意識形態,那個時候敬獻表演,完全是大自然的無知和崇拜,這種無知和崇拜,有那么單純和質樸,完全沒有任何貶義,

在巫師最當道的年代,儺戲就是上古乃至奴隸王朝的一個主流國粹。當年后期則與歷代的宗教民風融合,慢慢卻從正神主流地位,落入民間草根,依然有地方進行追捧。

不過已經從單純的虔誠祭祀變成了一種娛樂活動,它在早期仍然包含一部分迷信色彩,然而這是它發源的根本,如同演戲一樣,你不能徹底否定,不然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唐宋以后,隨著儺事活動的廣泛流傳,在驅鬼逐疫的鬼神信仰中也融入了大量的儒、道、佛等文化,有了許多神話和民間傳說的借用,還有不少歷史故事和戰爭題材的內容穿插其間,顯示出濃厚的民間傳統文化特色,約在元明時,嬗變而成儺戲。


其實,瀘州的土語端公和藥貓一男一女都屬于道士、神婆、巫師一類。因為端公戲就是沿于儺,其任務是驅鬼、祈神、還愿,,如“慶壇”時演隋朝嘉州太守趙煜為民除害消災的故事,表演時要化妝,戴面具,有唱有跳,怡神娛人,因其表演過程中,帶有較濃厚的宗教色彩,至今,幾乎銷聲匿跡。拋開神秘色彩,儺戲包含了豐富的地方人文特征,而且還有很多歷史典故,也算民俗百科的一類了,

關于表演上面,其實還融入許多古人的智慧在里面,很多特技拿來拍電影都可以讓人眼前一亮。

比如扎壇墩,供壇神的標志,在堂屋上首左角,立一牌位,寫上趙煜的名諱,其側用紙扎一亭閣式樣,插于有孔的石礎上,這一石礎俗稱為壇墩,開壇時即將此墩搬開,結束圓滿時又將此墩復原,如此過程,稱為“扎壇墩”,掌壇師是這一表演的主角,或是前進,或是后退,其步法皆有一定規律,稱罡步,手法(俗稱挽訣)變化花樣,多至幾十上百。每種手法均有名稱如:大金刀、小金刀、日月二光等,表示一定意義,


又比如砍紅山,表演時用白皮紙一張,寫好主客的名字,然后鋪在地上,待唱念完畢,當事人把額頭在火上烤到微紅,手持利刀,幾個身法,幾句唱、念在鑼鼓的節奏中,猛然用刀向額上砍,旋即對準地上鋪的紙,使血滴在名字上,誰的名字上血多,預示來年順利。(這個未免有些自虐傾向,不過這也符合原始人的敬畏神靈獻祭的思想,只是這個東西筆者總覺是有什么技巧的,可以無法考證)

還有踩九州,是驅鬼的一種普通形式。壇內或院壩鋪上草席一床,,掌壇師手持長劍,身著道袍,左手挽上訣法,踏著一定的步法,分東南西北中等方位,在席上踩來踩去,唱念結合,每一段落完畢,打鑼鼓的要幫腔,其臺詞綱要,是本著《尚書·禹貢》及《禮記·月令》之文而寫的,如唱:“荊河為豫州,華陽黑水為柴州,黑水西河為雍州…,蒼庚鳴,九盤兒州上船行等”。

唱完踩完后,提起席子用劍一刺,再拋入紙扎的船中即告結束,最后將席子燒掉,所謂踩九州,是把席子看成九方,每方都要踩到的意思,是要將九方的瘟神都清洗出來,驅在船上,抬到荒郊去拋了。

所以每年二月端公“打清醮”即以“踩九州”為主,并一定要扎一只紙船,由兩人抬起,所到之家若只表演這一幕,則名叫“行個船”,

其實這里面還是滿有內涵的,難怪孔子都評價儺戲說:“儺,驅逐疫鬼也”。

《論語·鄉黨》記載,有一次,孔子遇到老百姓在舉行儺事活動,就穿著朝服恭敬的站在儺堂門前觀看,可見,對于儺,人們往往會遵守一種約定俗成的清規戒律,

實際上,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很多人說漢族缺乏的傳統文化的東西,你要是看看各地的儺戲你就知道根本不存在缺乏,只是我們已經把它們忽視了,大約科學和民俗有些誤解,把信仰當成迷信來處理,實在有點矯枉過正,而且現在很多人看經濟效益,顯然他們覺得這些東西,能帶來什么財富呢?然而你們可能忘記了,去民族地區旅游,我們不是沖著人家的民族風俗而去的嗎?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