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貞觀年間,太宗皇帝某天一時興起,賞賜給愛臣房玄齡一個美妾,但沒幾天就聽說,老房因此被夫人滿府追打的心驚膽戰,疲于奔命,
太宗很生氣,覺得房玄齡老婆真是不可理喻,不就朕賞賜了個姑娘給老房么,用得著發這么大脾氣?
龍顏大怒之下,皇帝親自駕臨房府,一杯毒酒杯擺到了房夫人面前。
“要么忍,要么死,自己看著辦吧。”
這毒酒其實就杯醋,太宗以為個婦人家,嚇唬一下就會乖乖就范,不料那房大娘是真的虎,眉頭都不皺,端酒杯一口氣喝了個干凈,酸的嘴眼歪斜更嚇人了。
別說房大人,連見慣大世面的太宗皇帝也被嚇得倒抽一口涼氣,能吃醋的真是女人惹不起呀,惹不起,
醋是大陸各大菜系中傳統的調味品 ,據有文獻記載的釀醋歷史,至少也在三千年以上,醋在古代還有一個別名“苦酒”。
這名字傳神的體現了吃精神醋之人酸苦的內心,因為有愛才會吃醋,既然吃醋,就意味著所愛之人心有他屬,自己的苦酒,別人的笑話,吃精神醋真的很痛苦,罷了罷了,還是去愛食物吧,愛上誰吃下肚,誰也搶不走,哦,別忘了吃前加點醋。
千百年來,醋作為一種調味品不僅參與人們的食物制作,還深入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我們就來聊下那些奇奇怪怪的醋文化,在這酷暑炎夏酸爽一回吧,
相傳,杜康發明了酒,他兒子黑塔自然也對釀造技術了然于心,但這孩子是個過日子好手,總覺得那些酒糟扔掉可惜,喂豬又太浪費,就瞞著他爹每次偷一些存放進一口大缸了里,那之后生意忙起來,直到二十幾天后他才恍然想那些酒糟,
一開缸,一股從來沒有聞過的香氣撲鼻而來。在濃郁的香味誘惑下,黑塔嘗了一口,酸甜兼備,味道很美,便想貯藏著作為“調味漿”用,那這種調味漿叫什么名字呢?黑塔略一思索,把二十一日加“酉”字來命名這種調料為“醋”,
先有酒后有醋,酒與醋的關系像母女,但酒讓人醉,醋使人苦,就像起初愛上一個人像飲了酒一般沉迷,但當知道情感錯付時,滿懷沉醉驟然變成一腔苦酒,倒不出化不掉,只能默默忍受,這也是酒醋給人的啟迪與警醒,千萬不要過度沉迷某事某物,不然最后都會變成自釀苦酒,
小時候,我們在幼稚園大都背過百家姓,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等不加思索順口溜出,但你知道嗎,其實大陸有700多個姓氏在用,像柴米油鹽醬醋茶這種味覺強烈的字符都有人姓。
其它的暫且不表,就說一下醋姓的來源吧,
醋姓,出自西周時期舉行饋食禮祭祀的祭司,據典籍《儀禮·特牲饋食禮》記載:“祝酌受尸,尸醋主人。”,饋食禮,是西周君主、王公舉行的祭拜祖先的祭祀禮儀,其中所指的“尸”,就是古人在舉行祭祀時,代表死者(即祖先)受祭的人,為一種特殊的祭祀。
而其中的“醋”,即“酢”,就是“尸”以祭酒回敬主人的一種禮,為饋食禮中的核心禮儀,“尸”,后來形成了職業化的祭司,稱作醋人(醋士),專門承辦帝王國君、王公貴族的祖祭之典,是非常特殊的祭司之一,享有崇高的地位,形如今天的殯儀司儀,醋人(醋士),職業多為世襲,在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職業稱謂為姓氏者,稱醋氏,世代相傳至今,2018年統計的時候,這個姓排名1885名,目前這個姓氏人數據說已不足1000人,
《莊子外篇·田子方》記載,孔子去向老子問道,老子說,治人之道既是自然之道,自然之道貫通萬物,無需特別培養,就像天自然高,地自然厚,日月星辰各司其職,不加干擾,順其自然就是最好的道,
孔子回來后感慨的對弟子顏回說:“丘之于道也,其猶醯雞與!微夫子之發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醯雞,即蠛蠓,古人以為是酒醋上的白霉變成一種小蟲子。)
翻譯成現代話即:“我對于大道的了解,簡直有些像酒甕中的小蠓蟲呀!而如果不是先生啟迪我,我還不知道天地的廣大深奧呢。”
在漢文帝之前的時代,醋的名字一直叫“醯”,他老媽薄太后是山西人,見天聽到人喊老醯、老醯的,心里特別不爽,劉恒便召集臣子們給醯改名,眾人抓耳撓腮大半天,也沒想出個子丑寅卯,劉恒說眼看就到午餐時間了,再想不出好名,午飯一人半碗老醯代餐。
眾人一聽,嘴巴里直冒酸水兒,有位大臣立即上奏說,現今是癸酉年臘月二十一,不如叫“醋”吧,而且醋字,的’昔’字拆開正是二十一日”,漢文帝滿意的點點頭,親筆書寫了“醋”字,命人貼到醋壇子上。
《北史》記載,北周大臣崔弘度為人嚴苛過度,不管親人部屬,誰一旦犯事到他手下必嚴懲不貸,當時長安還有一個叫屈突蓋的將軍,跟崔弘度一樣鐵面無情,于是人們背后給他倆編了順口溜:“寧飲三斗醋,不見崔弘度,寧炙三斗艾,不逢屈突蓋,”
三斗醋喝下去要見閻王的好吧,難道這位崔大人比閻王還可怕?
話說,還真的就有人能喝三斗醋(不是),是三杯醋,也很厲害了好不好!
唐太宗大宴群臣,魏征一看席上有三杯醋芹,抬手一口氣全給干掉,大臣盧邁直看的嘴巴發酸,簡直懷疑魏征是不是醋壇子轉世而來的。
宋朝《官箴》記載有王沂公所言:“吃得三斗釅醋,方做得宰相”意思是說這些身居高位的人遇事能忍,額上可跑馬,肚里能撐船,區區三杯醋對一向直言犯上,屬敵頗多的魏征來說,那真是小意思啦,
另外在《國史補》有這樣一個故事記載:“嘗有軍宴,行酒者誤以醯進,迪簡知誤,以景略性嚴,慮坐主酒者,乃勉飲盡之,而偽容其過……”
進士出身的任迪簡,在天德軍使李景略手下擔任判官。
有一次軍中設宴,負責上酒的武官誤把一壺醋當成酒端給了他,任迪簡知道李景略治軍嚴厲,要讓他知道武官把醋當成酒端上來,整不好這小官的腦袋就要搬家,他面無波瀾的大口飲酒到宴席結束,一出門就吐了血,但也因此救了那武官一命,
唐德宗貞元二十年(西元804年),李景略病逝后,眾將士一致推薦仁義厚道的任迪簡接替節帥一職,任迪簡自此多了一個雅號——“呷醋節帥”
酒醋專賣在古代是一門大生意,一般為國家所有,《金史》中既有記載,為防止相關官員貪污公款,五百貫以上的生意設都監,一千貫以上設同監。
《元史》中有關醋的記載更有趣,其中江浙行省的醋課(醋稅)收入高達一萬一千八百七十錠一十九兩六錢,陜西行省才僅有一千五百七十三錠三十九兩二錢。
江浙竟然是古代的吃醋大省……元代以后南方到底發生了什么,酸口驟變甜口,使得醋省頭牌被陜西系搶走。
我們的好鄰居日本,其古籍中也把“醋”稱為“苦酒”、“酢”,迄今仍把“米醋”稱之為“米酢”,據史書考證,醋釀造技術,大約是在西元369–419年的戰國時代,由大陸傳入日本的,
日本關于“酢”的最早記載,出自奈良時代的詩歌總集《萬葉集》,其中提到用醬、醋、搗蒜搭配鯛魚食用,那時醋是貴族們才能享用之物,對普通百姓來說是奢侈品,室町時代的料理書《四條流包丁書》中提到,“鯉魚配山葵醋,鯛魚配生姜醋,花鱸配蓼醋”,彼時醬油尚未進入日本人的生活,醋才是刺身的靈魂伴侶。
現如今日本的醋文化相當發達了,甚至還有調醋師這種職業出現,
生于“內堀釀醋”世家的內堀光康,從小習醋,掌握了非常豐富的醋知識,他是一名專業的“調醋師”,他的絕活兒是把醋和生奶油混到一起,搖成黃油。
當然他用的不是一般醋,而是檸檬醋,把檸檬醋倒進生奶油里,不斷搖晃到粘稠,就做成了獨一無二的自制“黃油”,然后把這種自制黃油混入面胚中,糅合后加入蘋果醋膠,最后烤制成薩瓦蘭糕點,食用時,再在薩瓦蘭上倒入大量的檸檬醋,使之滲透進去,就做成美味的醋薩瓦蘭了,
內堀還把果汁和果醋混合,調制成風味獨特,似乎還有美容效果的飲品,在女性市場人氣爆棚,一度卷起喝醋狂潮,
用內堀的話來說:只要在醋的使用上稍下點功夫,它就會發揮出神奇的作用,
日本果然是一個奇葩民族,總能把常規飲食搞出令人瞠目的奇葩品種,
醋,追根溯源,是一個需要原料、技藝和時間一起沉淀的東西,在以往任何時代,制醋中總會有一個以上的元素稀缺,在全世界科技高度發達,但精神集體焦慮的今天,制醋最稀缺的就只有時間了,
如果可以慢慢等,時間會使醋變得更美好,醋跟他的近親酒一樣,越是陳年越香醇。
就像那些無處安放,讓你醋意橫生的情感,也請深埋重藏,讓苦酒經年后變成美味香醇的回憶,
原來,吃不到的醋才是最酸的!
哈哈,精辟!
“奇怪的知識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