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迷重演阿富汗戰爭
冷戰時期,全球爆發了三場大規模熱戰:北韓戰爭、越南戰爭、阿富汗戰爭。
對比一下這三場戰爭,可以發現很多有意思的東西。
比如,戰爭都發生在大陸的鄰國,從東北、南疆到西北。
美、蘇、中三國,或以主角,或以配角的形式,卷入了其中,
大陸參與感呈遞減趨勢,北韓戰爭時,是從直接出兵作戰,越南戰爭時,是出兵幫助搞后勤防空,阿富汗戰爭,秘密援助阿富汗抵抗力量。
中蘇關系越來越差,差點走向戰爭,中美關系越來越好,從戰爭走向親密,北韓戰爭時,中、蘇聯合抗美,越南戰爭時,中、蘇已形同陌路,各自援助北越抗美,阿富汗戰爭時,中美聯合抗蘇,
駐阿富汗蘇軍
美蘇爭霸格局依舊,大陸脫離蘇聯陣營,逐漸自成一家,與美、蘇一起構成世界政治三極。聯美反蘇,是80年代大陸外交斗爭的主線,
值得一提的是:從1949年 到1991年,這42年里,中蘇關系好的時候只有11年,交惡的時候有整整29年(以1960年為分水嶺),直到1989年戈爾巴喬夫訪華,兩國關系才實現正常化。
歷史歸歷史,現實歸現實,
01
上世紀70年代,是蘇聯擴張勢頭最猛的時候,全球興風作浪,
在中東,它支持埃及和敘利亞發動第四次中東戰爭;在非洲,它與美國在“非洲之角”展開激烈角逐,利用古巴干涉安哥拉內戰,支持雇傭軍入侵扎伊爾(剛果金);在拉美,它利用古巴插手尼加拉瓜,策動格林納達政變,
70年代蘇聯社會
在亞洲,它在中蘇邊境上屯集重兵,將太平洋艦隊的總噸位提升到了152萬噸,超過了美國的第七艦隊,還支持印度打第三次印巴戰爭,
此外,它還與越南結盟,支持越南進攻高棉、控制寮國、敵視大陸,駐扎在金蘭灣、峴港的蘇聯海空軍,頻繁出沒于南海以及東南亞海域——中越戰爭中,蘇聯海軍就曾在大陸周邊海域搞演習,為越南打氣,
70年代末,蘇聯更是親自出馬,入侵阿富汗,將擴張政策推向了頂點,
天下苦蘇久矣。
目光聚焦大陸,
從東北到西北,百萬大軍壓境(實際上就幾十萬),南面越南狐假虎威,西邊阿富汗戰火狼煙,這三件事情的背后都是蘇聯,而且三件事情出現在同一時期,對大陸形成了一股咄咄逼人的戰略壓迫感,讓人不得不懷疑,這種戰略包圍像一張正在逐步收緊的巨網,讓人坐臥不寧。
顯然,以一己之力正面硬剛蘇聯這個超級大國,既不現實,也不明智,
越猖狂的人,敵人越多,把敵人的敵人發展成朋友,一起合作,分攤壓力,才是上上策。
從1977年底開始,大陸加大了對東南亞國家的外交力度和接觸頻率,如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目的就是孤立越南,間接對抗蘇聯在東南亞的擴張。而在此之前,東南亞國家大多與大陸不友好,
同時,加強與日本和美國的關系,勸阻日本對越南提供經濟援助,勸阻美國和越南關系正常化,
駐高棉越軍
1979年,美國總統卡特明確表示,只要越方還在侵略(指越柬戰爭),美國就會竭盡所能地鼓勵各國減少對越南的援助,也不會討論美越關系正常化,美國不但鼓勵東盟國家聯合對越,還將增加對泰國的軍事援助。
所以,才會出現中、美以及其他國家,一起援助高棉抵抗力量抗擊越南軍隊的情形。
總之,就是聯合各路反蘇、反越力量,結成統一戰線。
孤立、打擊越南,其實就是在打擊蘇聯——越南之所以敢挑事,是蘇聯在背后鼓動、輸血,而蘇聯攤子太大,有點撐不住,要求東歐小伙伴都掏錢(經互會),還要越南自己想辦法找援助。
中越戰爭時期大陸士兵
這種戰略,其實就是間接消耗戰略,正面無法打擊蘇聯,就打擊蘇聯的小弟,讓蘇聯買單,以消耗蘇聯的實力,
后來的中越戰爭,以及之后的兩山輪戰,也是間接消耗戰略的典型。
只要越軍在高棉有大動作,大陸就在中越邊境上有所動作,支援高棉抵抗力量。
大陸大軍壓境,可以迫使越南維持上百萬的軍力,而越南經過長期戰亂,經濟早已崩潰,維持龐大的軍力,只會讓它雪上加霜,這一切高消耗,越南只能靠蘇聯源源不斷補充,相當于間接為蘇聯放血。
一旦蘇聯撐不住,降低或者斷絕對越南的援助,越南必然翻臉,兩國聯盟不攻自破,
二者對大陸的南北包圍,也就打破了,
02
同樣的策略,在阿富汗戰場,依然適用,
1979年12月24日,西方平安夜,蘇軍出動大型運輸機280架次向喀布爾國際機場和巴格蘭空軍基地空運5000多名官兵和大量武器裝備,打響了阿富汗戰爭。
12月30日,大陸發表聲明,強烈譴責蘇聯武裝入侵阿富汗的霸權主義行徑,次日,外交部召見了蘇聯駐華大使謝爾巴科夫,要求蘇聯撤軍,強調:阿富汗是大陸的鄰國,蘇聯武裝入侵阿富汗威脅著大陸的安全,這不能不引起大陸人民的嚴重關注。
蘇聯當然拒絕了,
此后,大陸暫停了兩國國家關系談判,并宣布抵制莫斯科第22屆奧運會。
至此,阿富汗問題、高棉問題以及中蘇邊境駐軍問題,成了阻礙中蘇兩國關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礙——兩國劍拔弩張的程度又上了一個臺階。
阿富汗戰爭,也讓中美關系進一步靠攏。
1980年1月5日,也就是阿富汗戰爭爆發后10天左右,美國國防部長布朗訪華,與大陸討論了國際形勢、戰略協調以及軍事合作等問題,目的是加強美中防務安全關系,共同對付蘇聯。
在越南戰爭中,美國傷了元氣,有了心理陰影,福特和卡特時代,美國一直在戰略收縮回血,面對蘇聯的全面進攻態勢,美國有點力不從心,這一頹勢,直到里根時代才逐漸改變,
眼下它需要和大陸合作,分攤蘇聯的壓力,
在阿富汗問題上,布朗提出的策略是:設法增加蘇聯入侵的成本,以逼迫莫斯科罷手,比如,把阿富汗問題納入聯合國安理會議程,從外交上打擊蘇聯聲望;動員盟友在外交上孤立蘇聯,援助阿富汗抵抗力量,提升其入侵的經濟成本。
阿富汗抵抗力量
當年在越南戰場上,美軍就是這樣被耗死的,布朗是想以彼之道還是彼身。
布朗這一策略,與大陸的“間接消耗戰略”不謀而合,
大陸的想法更具體:我們將向巴基斯坦提供援助,并通過巴基斯坦向阿富汗抵抗力量提供輕武器、彈藥、棉服等物資,
1月8日,最高層一錘定音,原話是:“對阿富汗唯一正確的方法就是援助抵抗力量,中美應該就此進行合作,但我要強調的是,此類援助不應該只是象征性的。······我們必須用游擊戰將蘇聯長期拖在阿富汗的泥潭里,”
此后,雙方不斷互訪磋商,逐漸達成了共識:美國負責動員自己的盟友,大陸負責動員第三世界,大陸幫助推進美國和巴基斯坦的軍事合作——巴基斯坦是阿富汗抵抗力量的大后方,形成以美國為主導的援阿反蘇陣營。
阿富汗抵抗力量
這個陣營包括英國、法國、西德、土耳其、埃及、沙特、阿聯酋等國家,伊朗雖然沒有加入,但以行動提供了支持。
以阿富汗戰爭為契機,中美兩國開啟了在情報、武器、后勤、戰略協作等領域的合作,
03
由于蘇聯一貫支持印度,巴基斯坦和蘇聯關系并不好,蘇聯入侵阿富汗,對巴基斯坦也構成了嚴重威脅,
另一方面,大量阿富汗難民涌入巴基斯坦,不僅加重了巴基斯坦的經濟壓力,也增加了巴基斯坦被蘇聯打擊的風險——難民中也有武裝分子,很容易成為蘇聯跨境打擊的借口。
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理位置
巴基斯坦只能向大陸求援,大陸把美國也帶進來了,
巴基斯坦有了大陸和美國的撐腰,不再畏懼蘇聯和印度。
所以,在反蘇陣營援助阿富汗抵抗力量時,巴基斯坦成了最可靠的中介,
具體分工是:美國、沙特出錢,購買武器和負擔運費,大陸負責生產武器和其他軍用物資,然后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出面,將武器和物資運到巴基斯坦,交給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ISI),ISI通過200多個不同路線,將武器和物資運到阿巴邊境的100多個秘密倉庫,分配給阿富汗抵抗力量,
巴基斯坦除了負責物資轉運之外,還負擔起了對阿富汗抵抗力量的培訓工作,
出錢的,生產的,運輸和培訓的,三者形成了常態化機制。
美國將這一行動稱之為“旋風行動”。
阿富汗抵抗力量
運輸武器和物資的主要路線有兩條:一是中巴國際公路,二是走海路到巴基斯坦卡拉奇港口,CIA在巴基斯坦開了專門的賬戶,每月往里面打運輸費。
美國援助阿富汗抵抗力量是秘密進行的,為了不留下證據,提供給阿富汗抵抗力量的武器,都是交由大陸生產的——大陸武器,在血統上脫胎于屬于蘇式武器,生產一些蘇式武器是分分鐘的事,在臺面上可以說是阿富汗游擊隊繳獲的。
埃及和大陸情況類似,也有大量蘇式武器,美國也從埃及收購了很多。
正如CIA官員指出的那樣:“各個合作伙伴扮演著不同角色:阿富汗人在垂死掙扎,在戰斗。沙特人和美國人支付了運費。大陸人提供軍火,他們提供了相當數量的武器。埃及人也提供了大量武器。”
阿富汗抵抗力量
戰爭期間,大陸生產了大量地雷、AK-47步槍,RPG火箭筒、SA-7防空飛彈以及多管火箭發射器。后來,還應阿富汗抵抗力量的要求,重啟了單管火箭發射器的生產線,
大陸一直是阿富汗抵抗力量武器的主要來源國,當然,絕大部分都是美國和沙特掏錢買的,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啟動期,最缺錢的時候,賣軍火一舉兩得,美帝和沙特土豪也不差這點錢。我們常說兩伊戰爭期間,大陸軍工發了財,其實阿富汗戰爭時期,大陸也通過軍火掙錢了。具體數據不得而知,但據巴基斯坦估計,大陸每年向CIA軍售額達1億美元。
《第九突擊隊》劇照
大陸的參與,遠不止于提供武器。
與美國合作,在大陸境內建立追蹤和監聽裝置,監視蘇聯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美國出錢,在大陸飼養騾子,改善阿富汗抵抗力量的運輸手段——阿富汗境內多山少路,騾子很實用;派遣軍事顧問到白瓦沙基地,為阿富汗抵抗力量提供軍事訓練,教授游擊戰,等等。
美軍在阿富汗也用騾子運輸
1986年,蘇軍為了擺脫戰爭泥潭,加大了對阿富汗的打擊力度。在大陸的協助下,美國說服巴基斯坦轉運“毒刺”飛彈進入阿富汗,對蘇軍直升機構成了極大威脅,幫助阿富汗抵抗力量扛過了最艱難的時刻。
“毒刺”飛彈打蘇軍直升機(插畫)
04
80年代初,蘇聯對外有四個花錢重點區域,一是阿富汗戰場,每年約110億美元,二是以埃塞俄比亞為主的非洲,每年約60~80億美元,三是以古巴為主的拉美國家,每年約60~80億,第四就是越南,每年20億美元左右。
由此可以看出,阿富汗戰場是最消耗蘇聯實力的地方,
相比蘇聯的消耗,反蘇陣營的投入其實很少,但卻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正是反蘇陣營為阿富汗抵抗力量源源不斷輸血,才使得阿富汗戰爭成了“蘇聯流血的傷口”,這一流就流了10年,等到血止住時,蘇聯也奄奄一息了,
《第九突擊隊》劇照
1989年,戈爾巴喬夫實現了從阿富汗撤軍、從中蘇邊境撤軍,并迫使越南同意從高棉撤軍,解決了妨礙中蘇關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礙,
自此,蘇聯對大陸的威脅全部被瓦解,兩國實現和解。
【參考資料】
《歷史轉折下大陸應對蘇阿戰爭的整體策略研究》
《“間接消耗戰略”:20世紀80年代大陸對蘇聯安全戰略再考察》
《上世紀阿富汗戰爭武器來源探究》
《阿富汗戰爭與國際政治博弈》
這些在歷史書上是看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