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封一周年,武漢的下一步

期待下一次喝彩,

文 / 巴九靈

今天(4月8日)是武漢解封一周年,借此時機,我們來聊聊城市形象的話題。

去年年末,人民網發布了一份《2020年大陸城市國際形象傳播影響力研究報告》,綜合谷歌趨勢、推特、Instagram、YouTube、TikTok等平臺的輿情數據,得出了一份大陸城市國際傳播影響力的排名,

數據采集時間是2019年7月1日到2020年6月30日,

武漢排名第一,之后才是北上深廣。

報告本身的口吻是中性的,不帶褒貶色彩。不過個別武漢當地媒體轉述此事時,語氣仿佛……有點自豪?


看得人心中不是滋味。

我們都清楚,過去一年,武漢因何而聞名全球。此事并非武漢之過,但也絕非武漢之喜,

當時只是編輯部里吐槽,春節后,我們策劃了一檔“城市封神榜”系列直播,又帶來了一些新的思考,

“城市封神榜”的第一期是長沙,第二期是成都,這兩座城市可以稱得上是新老網紅,安排直播議題時,無論經濟還是人文,吃喝還是玩樂,都毫不費力找到了方向,

接著,第三期是武漢,第四期是鄭州,我們就開始犯愁。

講武漢,當然繞不開“疫情之后”的話題,可是此外聊點什么呢?想不出。

如果說長沙的城市氣質是快樂,成都的城市氣質是悠閑,那武漢是什么?抓不準,

后來,武漢籍同事王康,提到了兩個字——“不留”。武漢因長江而興起,骨子里是碼頭文化,大家來去匆忙,不作停留,也就沒留下什么固定的氣質,

就像聶魯達在《水手》中所寫的:沒有什么能將我們綁在一起,更沒有什么能將我們系在一起,我喜歡海員式的愛情,接個熱吻就匆匆離去,


直播時,嘉賓馬人人老師用了一種品酒般的描述,說武漢是“平衡感很好”的城市,

什么都有,又什么都不算突出:有各色早餐,但楚菜并不像川湘魯粵菜那么獨特;有湖光江色,但也談不上天下絕景;湖北產出了全國一半的小龍蝦,可是有誰吃蝦會先想到武漢嗎?

總之,你很難去形容它,捉摸它,更難抱著獵奇的心態去發掘它。

到了鄭州,也是如此,如果說武漢是“不留”,那鄭州就是“路過”——多數人對鄭州的印象都是,曾經路過,

小巴甚至準備了一張表,列出所有的GDP萬億城市,讓同事們寫下“提到這座城市,你會想起什么”。有的城市名字后面留下了十幾條城市印象,而鄭州后面只有一條——“三全食品”——來自一位股市達人,他給每座城市都寫了一家當地上市公司。

央視紀錄片《城市24小時—鄭州》的分集導演海金星說,鄭州的關鍵詞是中庸、草根、融合。

這集紀錄片的留言區里,高贊評論也說:“大陸最有特色的一座城市,沒有之一,這座城市最大的特色就是沒特色,”很矛盾的一句話,但想必大家能領會精神。


我們是走進了河南博物院才發現,里面的文創產品很用心,也很受歡迎,竟然還緊跟潮流推出了“考古盲盒”,雖然離開之后查到了新聞報道,但如果沒有事先身臨其境,真的很難關注到。

還有今年春節火遍網路的《唐宮夜宴》,大家喜歡歸喜歡,也少有人深究,它為什么誕生在印象里土萌土萌(而且預算很有限)的河南臺,又為什么來自一個鄭州(而不是西安或洛陽)的歌舞團隊。


一起策劃直播的同事向我感慨:鄭州的城市營銷,實在有點……老實粗笨。

其實老實粗笨的,又何止鄭州或武漢而已。

此次疫情,回頭看是武漢的一道傷口,向前看或許真是武漢的一次機會,

公關界有這么一種套路:利用“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的普遍心理,先挑起風口浪尖的輿論,再來一波反轉,從而達到效果最大化的宣傳,

美國前總統川普就深諳此道,在經商時期,不止一次兵行險著:與其花費4萬美元在《紐約時報》邊邊角角打一則廣告,公眾看了還未必認可,不如直接搞個大新聞,引得《紐約時報》頭版頭條報道(哪怕是負面報道),創造巨大的媒體效應。

如今,武漢完成了第一步,并非有意為之,但確實已經舉世聞名,愿與不愿,這都是既定事實,就看我們如何走好下一步——讓全世界知道武漢的人,了解武漢,愛上武漢。

這件事,成都有經驗,

2008年四川地震后,成都也曾面臨困境——所有的新聞報道都是關于災情的,文化旅游、招商引資都受到了沖擊。

為了“去地震化”,當地政府組建起一個“成都城市形象提升協調小組”,開啟城市公關行動。

當年動畫片《功夫貓熊》上映,他們主動邀請夢工廠團隊,到“貓熊的故鄉”成都來尋找創作靈感。劇組參觀了成都貓熊基地、青城山和寬窄巷子,最終在2011年上映的《功夫貓熊2》中加入了擔擔面、麻婆豆腐、火鍋等許多成都元素,


從此,大陸外越來越多的人記住了“成都是大貓熊的故鄉”,(論命名地其實是四川雅安,論最大棲息地其實是四川臥龍)甚至以為在成都可以牽著貓熊上街。

2016年G20峰會,領導人會議在杭州舉行,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一次在上海舉行,一次在成都舉行,還有貿易、就業、能源、農業部長會議分別在不同城市舉行,看似平分秋色,但成都在《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都買下了整版宣傳,大出風頭。


還有成都國際金融中心、遠洋太古里等城市新地標,也是在地震之后打造的,如今都成了網紅打卡地,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成都的爆紅,有天時地利,更有人和。

那么武漢是差哪一條呢?天時,地利,還是人和?

現代城市,是需要一點“招牌”和“門面擔當”的——就是作為一個上班族,在只有假期或出差才有機會到訪一座城市的時候,兩三天時間里,有沒有什么特色能讓我快速領略,擊中內心,念念不忘,還想再來,

它可以是一碗粉、一杯茶,也可以是一間書店、一條天際線,甚至可以是一首歌、一種當地人生活的姿態,

這不止影響一點旅游收入,更影響著吸引人才、吸引品牌、國際招商、構建認同的可能性。

掰著指頭一數,就會發現形象鮮明的城市是少數,太多的城市面目模糊,究竟是它們真沒特色呢,還是老實粗笨,不擅長營銷自己呢?有前者,但似乎更多的是后者。


我們說武漢全面平均,但好歹武大櫻花是網紅打卡地,路人皆知。無錫的櫻花呢?南京的櫻花呢?青島的櫻花呢?走出當地,有幾人知?

這些年,各個城市都陸續學會了招商引資、更新基建、搶人大戰,但談及城市形象宣傳,要么還停留在“當地官媒發篇稿子”的階段,要么期待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村里通網都三十多年了,怎么還是這個路數?連我們90后都吸引不來,要怎么吸引00后?連我們大陸人都吸引不來,要怎么吸引歪果仁?

成都的路數在上文提到了一些,再來看看浙江的路數:


打卡大陸,以浙江為窗口。

還能這么玩?對,還能這么玩。相信還有更多另類的玩法,未來會繼續刷新我們的認知。

希望眾多大陸城市,都可以學習一下。學習,不是模仿。“學我者生,似我者死。”若是模仿就又會面目模糊,

但愿,今年會是一個轉折點吧,就像2008年曾是一個轉折點那樣,也期待下一次武漢登上榜首時,我們都可以痛快地為它喝彩,


作者 | 木有藥師 | 當值編輯 | 李夢清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 主編 | 鄭媛眉

武漢重啟一周年

武漢“解封”一周年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