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的內核,一定是悲劇;戴面具的小丑,最擅長逗樂。所以我們才能笑著說出,那些最悲傷的故事。才能把最沉重的現實與生活,用最輕描淡寫、看似平靜和面帶微笑的方式講出來。
只是有時候,笑著笑著,就哭了。成年人的世界最容易崩潰,表面上看似毫無波瀾,實則內心早已波濤洶涌。在生活中,很多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可能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練習如何與痛苦共生,將是我們一生要去學習的課題。
畢竟,活在這世上,誰不是在拿命換錢。
1995年的成都,并沒有如今的車水馬龍與燈紅酒綠,那時的二環沒有高架,三環還沒有建起,沒有人會走在街上彈著吉他,也沒有滿大街的街拍、外賣和豪車。
一個20歲出頭,叫做譚喬的年輕小伙子,正苦于自己找不到一份穩定的工作,他在成都的街頭兜兜轉轉,卻始終落不下腳,安不了家,
90年代的成都市區
某天偶爾路過交警隊,他看到成都市要統招一百個交警,于是決定報名參加。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交警的收入很低,社會地位也很低,大部分人都是因為實在找不到工作,才報名去考個交警,但身處困境的他,已經顧不了那么多,聰明伶俐再加上好學,譚喬順利地考上了交警,
他很快就被分配到成都一大隊,一邊跟著局里的老前輩學習經驗,一邊自己鉆研,摸著石頭過河。那幾年,私家車還很少,交通事故并不多。但隨著時代發展,馬路上的車越來越多,交通矛盾越來越大,交警的重要性,也就隨著時代變化,一步步提升了起來。
90年代的成都市區
當年,交警單位內部有一個規定:與糾正交通違法行為無關的話不能說。換句話說,就是只能說工作上的話,不要和道路違法者進行過多的哈拉,譚喬覺得不能理解:“這句話不好界定,我對別人多關心一句,多問一句,你說跟糾正交通執法有沒有關系呢?我覺得是有的,”
執法者與違法者,從來不應該是敵對和互相辱罵的關系,那時候的譚喬,就已經在自己心里,萌生了對真正“交通執法者”的概念。 就這樣干了幾年之后,他慢慢總結出一套和老百姓打交道的方法:
“對某一個人的執法和懲罰不管有多重,它起到的宣傳教育意義,是不足以讓其他人轉變的,應該讓更多人知道,違法者為什么會違法?我遇到這種事該怎么辦?而不是像殺了人就槍斃那么簡單,”
90年代的成都市區
時間來到2004年5月1日,《道路交通安全法》開始實施,
那時候,老百姓都搞不明白交通規則,馬路上的違法行為逐漸嚴重,事故頻發,令執法部門很是頭疼。2005年初,成都電視臺和交管局一起溝通,是否能做一檔和交通執法有關的節目,每天晚上播出,給廣大百姓宣傳《道路交通法》。于是,電視臺開始到交管去抽派人,想選個最合適這個節目的交警來做。
最初交管局選的都是局里根正苗紅、一本正經、不茍言笑的交警。但去電視臺面試之后,電視臺的人都不滿意。因為從節目的角度來看,這種人沒有特色,太嚴肅不好玩,必須得有濃烈的個人特色和鮮明的個性,最好天生幽默風趣,討人喜歡,觀眾才喜歡看。
正在執法的譚喬
這樣來來回回好幾輪,選來選去,最后選完了幾乎整個成都的交警,還是沒有合適的人選,就在這時,忽然有個警察說:“那個叫譚喬的應該合適!”話一出口,就被領導反對了:“這個人怎么能行?根本不是我們重點培養的對象,”
最后,迫于實在找不到合適的人,電視臺催得又急,不得不找到了譚喬,結果他一去電視臺,大家都喜歡的不得了。“這就是我們心里最想要的人選!”就這樣,這個平日里默默無聞,連備胎都算不上,最多算個千斤頂的人,稀里糊涂成了這檔節目的主持人。
被冠以他名字的《譚談交通》,就此應運而生,
譚喬和他的執勤車
那時候的譚喬,每天都騎著一輛破舊的交警執勤車,穿梭在成都的大街小巷,尋找道路違法者,大家看到他,都親切地喊他一聲——譚警官。他懷著滿腔熱血和一身激情,心里想著:可千萬別把這個節目做黃了,能多給更多老百姓普法,盡量減少道路安全事故,那便是最好不過了,
沒想到的是,這個節目一播出,竟如此受歡迎,雖然每天晚上只播出一個小故事,時長也只有5——10分鐘,但收視率火爆,傳播度也極高,更沒想到的是,在日復一日的“道路違法者故事”里,會發生那么多既搞笑又感人,甚至令人心酸和沉默的真實故事。在領導眼里,不被重點培養的對象,但在群眾眼里,很重點。
這個曾經不被大家看好的交警小哥譚喬,火了,
正在執法的譚喬
為了讓老百姓放下心理防備和對執法者的排斥,譚喬思來想去,想破了腦袋,最終決定把這個節目,做成“貼心交警小哥面對面哈拉模式”,
與普通的道路執法者不一樣,他愿意和違反交通規則的老百姓,嘮嘮家常,談談近況,侃侃大山,最后順便說一下對方的違法行為。多開導,多勸阻,少懲罰,少批評。這就是譚喬自己研發的執法風格。
在一次次和老百姓面對面的交流中,他并沒有和他們成為敵人與對頭,相反,還和很多老百姓成為了朋友。這樣真誠友善的對話方式,溫柔地打開了每個人的心扉。或許,這就是其貌不揚、沒有背景的譚喬,能從成都交管局的上千人里,脫穎而出的原因。
正在執法的譚喬和非主流男孩跨時代哈拉:
譚喬:“你是男的還是女的?”
男孩:“男…..男的,”
譚喬:“一開始你不是說女的嗎?”
男孩:“也可以打扮成女的,”
譚喬:“……”
正在執法的譚喬和氣球大叔的對話:
譚喬:“你怎么手拿一大把氣球騎車?不都掛車上嗎?”
大叔:“我經常看你的節目,你從來沒抓過賣氣球的,這是我們第一次相遇。”
譚喬:“……”
這樣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還有很多……時隔多年,回顧起這檔節目,當時最備受關注的一期,就是“呂老板拉沙發”了,
那天,譚喬在路上發現一個破爛的電動腳踏車,上面拉了許多沙發,十分危險,感覺隨時都可能掉下來。
他立馬上前去制止,并和騎車的呂老板找了路邊的地方,一人搬了一個沙發,又順手搬了一個小桌,再配兩瓶礦泉水。譚談交通版《有一說一》瞬間齊活兒,
他問呂老板,為什么要這樣拉沙發?呂老板無奈地說:“我有一家老小要養活,之前創業失敗賠了很多錢,只能找點活干養家糊口,”
這是他剛從別人那收的二手沙發,準備拉去市場賣,本來二手沙發就賣不了幾個錢,要是再找人租個三輪車,又要花錢,他舍不得,只能自己騎車拉。譚喬嘆了一口氣,和他說:“你是家里的頂梁柱,如果你這樣拉,發生交通意外怎么辦?以后這么危險的事,千萬不要干了。”
呂老板連忙一邊點頭一邊道謝,和往常一樣,譚喬并沒有對他進行處罰。再看他的一身衣服,雖然已經破舊,卻依然干凈整潔,衣服可以是舊的,但必須是干凈的,
畢竟,再窮,也不能失了體面,
再看看這兩位在路上賓士的大兄弟,這架勢真有點像雜技團的,前面這個騎車的男人,用下顎頂著車把控制方向,兩只手直直垂下去,看不出來在干什么,讓路過的人都忍俊不禁,
譚喬探著頭一路追趕,終于把他們喊停,經過詢問才知道,這兩個人是附近工廠的工人,正在給老板送貨,可這個電動車已經破爛到后座都沒了,只換上一塊破木板,不直接用手去按著電池,就一步也不能跑的狀態,
顯然,工廠并不會給他們錢去修車,老板交代的任務又不能不及時完成。于是,就出現了眼前這可笑又心酸的一幕。經過一番溫柔的教育,譚喬還是放過了他們,并再三囑咐注意安全。
因為他知道,如果今天查下這輛車,耽誤這兩個小伙兒送貨,很可能會讓他們連賴以生存的工作都保不住。譚喬實在是狠不下心來,
兩個小伙兒連忙道謝,繼續坐上隨時可能壞掉的電動車,晃晃悠悠地走遠了,
不知道他們的人生夢想與規劃是什么,但這里面肯定有一項是“能換一輛全新的電動車”,
這位用三輪車拉板材的老大爺,也是這個節目里經典中的經典。他騎著一個自己改裝的簡易破三輪,拉著超出三輪車好幾倍的長達十多米的板材,非常拉風地走在成都市區的馬路上。
譚喬喊住了他:“大爺,您這是要去哪兒?”
大爺:“到二仙橋,”譚喬:“什么到二仙橋?我是問你該走哪條道?”
大爺:“走成華大道。”
譚喬:“什么成華大道?我說你車子能拉這么多貨嗎?”
大爺:“嗯,只能拉一點點,”
譚喬:“我是問能不能拉!”
大爺:“只能拉一點點,我知道不能拉多了。”
譚喬:“……你是不是故意的?我都被你整糊涂了!”
大爺故意在扯東扯西,找各種理由掩飾自己,怕的就是被罰款。
和老大爺說的驢頭不對馬嘴的譚喬,只能耐心安撫大爺不要亂。直到最后才問清楚,原來這些板材是要拉去建新菜市場,大爺沒子女沒工作沒收入,只能到處跑去做點私活兒,為了省個幾塊錢,才一次拉了這么多。
又是一番教育后,看著大爺遠去的背影,譚喬無語地站在原地。這看似荒誕可笑的對話背后,其實是大爺的經歷和困苦所帶來的連鎖反應,或許,生活對他來說真的太難了,
誰也沒想到,很多年以后,譚喬和這位二仙橋大爺,竟然再度重逢,場面溫馨,令人感慨,
此時,譚喬已不是從前的譚喬,但大爺,依然是當年的大爺。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被譚警官攔下的,不只是這位大爺。當人們在茶余飯后笑談二仙橋大爺時,他的侄子也跟譚警官邂逅了,
這位大侄子駕駛的工具不是電動車、機車,也不是三輪車,而是大貨車,
這么多期節目里,令無數觀眾印象深刻的小哥,就要數這位不知從哪個少林寺跑出來的“練家子”,
他坐在拉滿了啤酒和飲料的三輪車上,兩腳向外打開,手握一捆啤酒瓶,發型帥氣發際線感人,連外套都非常配合地隨風飄揚,你別說,看起來還真有點李小龍那味兒了。
沒帥過三秒,譚喬立馬喊住了自以為颯爽英姿的小哥。一問才知道,小哥還真是河南出身,從小就練少林功夫。譚喬問他:“你坐這么高,不怕摔下來嗎?”
小哥嬌羞一笑,自信對答:“我不怕,主要是腰馬合一,有點技巧嘛!”
譚喬讓他從車上下來,兩個人好好聊聊。小哥一聽興奮不已,表演身手的機會可不能錯過,他讓譚喬讓開一點,免得造成誤傷。
下面,名場面來了。本想表演一出“李小龍再世”,沒想到意外摔了個大跟頭,身體拍在地上的瞬間,塵土飛揚、黃沙滾滾……人在江湖飄,很容易摔跤,小哥拍拍身上的塵土,想裝作無事發生過,來掩飾自己的尷尬,逗得譚喬忍不住悄悄笑了起來。
從哈拉中得知,這位小哥從少年時代就喜歡功夫,最崇拜李小龍,但迫于家境,不得不退學回家,告別了曾經最愛的武術課,想成為“河南李小龍”的夢也隨之破碎。
清寒
留給小哥的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從村里到城市打工賺錢,寄回家贍養父母。問小哥還想繼續練武嗎?小哥低下頭說,想。沒有英雄命,但有英雄夢,
只要認真活著,樂觀向上,再小的人物,也是值得尊重的。
這篇文章的最后一個故事,一定要留給他——被網友稱為“富貴”的老大爺。
譚喬的大部分節目,都伴隨著陣陣笑聲,但這一次,更多的是眼淚,下面這個用盡全力蹬三輪車,拉著滿滿的樹枝,還有一個男人和一條狗的人,就是“富貴”大爺。
狹窄的小路上不斷有車經過,這樣實在是太危險,譚喬追上了他們。
只是,接下來發生的故事,沒有人能笑出來,反而看哭了所有人,一個人住在這城市為了填飽肚子就已精疲力盡還談什么理想那是我們的美夢夢醒后 還是依然奔波在風雨的街頭有時候想哭就把淚 咽進一腔熱血的胸口大爺的命實在是苦:父母去世,妻兒死亡,只剩下一個生活無法自理的弟弟和一條老狗相依為命。
當譚喬問道:“大爺,你經歷了這么多痛苦的事情,為什么感覺你現在還很開心?”
當大爺堅定地說出那三個字“往前看”的時候,他眼睛里的光,狠狠地灼傷了譚喬心里最柔軟的地方,讓他瞬間紅了眼眶。
“往前看……”
隔著屏幕,不難聽出譚喬的聲音哽咽了,他歪過頭去,不敢再多看這對兄弟一眼,鏡頭中的大爺,出生于1941年,當時已經整整70歲了。他生于戰火,長于動蕩,老年依舊貧苦不堪。但他身上的知足常樂,卻深深地打動了很多網友。
有人說,這個大爺是現實版的“富貴”,
這讓人想起,余華在《活著》自序中寫到: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是啊,人活著屬于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于任何人的看法,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
生活很難,哭著也是過,笑著也是過。如“富貴”大爺一樣,開心地活在當下,笑對人生的酸甜苦辣。
其他的,不如都交給命運吧。
時間飛逝,2017年,因為各種原因,《譚談交通》宣布停播,譚喬正式和大家做了告別,雖然這檔讓我們歡樂與感動的節目再也沒有了,譚喬也不會經常出現在電視里了。
但那些被他喊停交談的老百姓,那些難忘的故事,卻永遠留在觀眾的記憶里,不曾抹去,也不會抹去,
回望2005年——2017年,這12年間,將近1000個故事里:“我這次就不罰你的錢了”這句話,是從這檔節目開播到停播,譚喬對違法者說過最多的一句話。同
時,也是令他們喜笑顏開、連聲感謝的一句話。有人說,如果執法者都像譚喬一樣,還要交警做什么,真是不正常。
譚喬反而覺得,正因為社會上“正常的交警”太多了,所以他做個“不正常的交警”,也沒什么不好,
怕被抓住罰錢 扔下機車逃跑的男人
因為他知道,生活有多不容易,哪怕罰五塊錢,對于這些普通老百姓來說都很心疼。如果每次罰幾十塊錢到幾百塊錢,那就是他們一家半個月的飯錢,也有人會說,這些人自作自受,無視交通法規,被查了還想跑,就該罰。
但誰曾想過,他們明知道不安全,還依然這么做的原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原因,但這些原因,無一例外,都很辛酸很無奈。
譚喬對此看得很透徹,因為足夠透徹,所以足夠理解,足夠包容。
得饒人處且饒人,這是譚喬對老百姓的善良與讓步,
停播已經4年了,《譚談交通》之所以到現在還很受歡迎,是因為它用最平凡的真實故事,直擊觀眾的靈魂與內心,
所以有人才說,喜劇的內核,一定是悲劇;戴面具的小丑,最擅長逗樂。正因如此,我們才能笑著說出最悲傷的故事,才能把最沉重的現實與生活,用最輕描淡寫、面帶微笑和看似平靜的方式講出來。
只是,很多時候,笑著笑著,就哭了。
活在這世上,誰不是在拿命換錢,《
譚談交通》里每個老百姓,如是;每一個普通的我們,亦如是,回頭想想,沒日沒夜奔波在高速公路上的貨車司機,平日里坐在格子間埋頭苦干熬不到頭的中年男人,每天加班到深夜才能回家吃口飯的年輕打工人,為了不被貼罰單停個車都膽戰心驚的上班族……
這些人,和《譚談交通》里的那些老百姓,并無本質上的不同,
誰都有身不由己的時候,誰都有深陷泥潭的時候,誰都有舉目無望的時候,誰都有想放棄的時候。
但是,如果一直走下去,這條路上,總會有溫暖的過客,一次次經過你的生活。
每個人都想要幸福,在這蒼涼塵世里走一遭,到最后終將發現,幸福的最佳選擇卻是:
與人為善,
可惜停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