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篇文章,我猜80%父母都會重新調整“雞娃”策略


都說“生命在于運動”,但現在的孩子想要運動一會兒、瘋一樣玩耍簡直太難了——他們的日程早都被安排得滿滿當當了,

曾經看過一個小朋友的暑期課程表,每一項內容用時精確到“分”,這密密麻麻的,看一眼就覺得頭大。


找了半天,才看到每周二下午從18:30-19:55有“奢侈的”一個半小時的游泳時間。這是一周七天,少見的運動時間,

父母之所以這么安排,常爸也能理解,畢竟現在內卷得這么厲害,你不學的時候,鄰居家的孩子在學,同班同學在學,大家都這么個學法,時間一長,你家娃可能就要落后了,

那如果孩子徹底不玩了,連那一個半小時的游泳時間都用來學習,就一定能成為學霸嗎?

其實關于運動和學習之間的關系,很多科學家都做過研究,而且都發現體育運動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有促進作用,問題來了——這個促進作用是從什么時候開始顯現的呢?

今年1月,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部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篇論文,他們選擇的研究對象是學齡前的孩子,結論相當令人驚訝!


而常爸也大膽猜測下,很多父母看完今天這篇文章,估計都會開始相應調整“雞娃”策略了,

研究人員招募了59名4~6歲的孩子,在實驗的第一個階段,孩子們被要求參加一個6分鐘的走路測試,


具體來說,就是請每個孩子穿上舒適的鞋子,在室內場地走圈,起點和拐點的直線距離是20米,實驗員在一旁記錄6分鐘內孩子能走多少距離,這個測試是用來反映孩子的心肺功能。

在實驗的第二階段,每個孩子需要用紙筆完成一份神經心理學測驗,以反映其早期認知和學習發展水平,

除此以外,其中一組孩子(33人)還參加了一項選擇性注意聽覺認知任務,這個任務要求孩子戴上腦電圖帽,并對下圖中的兩種成像(魚游的方向一致vs魚游的方向不一致)做出反應:


這個測驗是為了評估“注意抑制”,也就是孩子注意力集中、不易被分心的能力,

第三階段,所有孩子會完成一項“心形與花朵”任務。電腦屏幕上會出現“心形-心形”、“花朵-花朵”或“心形-花朵”組合的圖案,孩子則需要選擇按下“同質”或“非同質”按鈕。


這項任務是為了評估孩子的認知靈活性,

對結果進行評估和分析后,研究人員發現在“6分鐘走路測試”中走得距離越遠的孩子——

① 早期學習和語言表達能力更強;

② 自控能力更強;

③ 認知靈活性更高,

也就是說,由于身體活動較多,心肺功能更強,這樣的孩子不僅在學習知識方面進步得快,而且自控力和認知能力也高于同齡人

2014年的另一項研究也證實了,把課外活動的時間都用來學習的孩子,不一定就會比玩得多的孩子成績更好,

這次的研究對象是51名4~6歲的學前班兒童,研究人員對這些孩子的行為自我調節和學習成績進行了為期四周的評估,同時又使用運動記錄儀器跟蹤測量了每個孩子在為期30分鐘戶外活動時間里的活動量。

結果發現,孩子的活動量與自我調節能力有顯著相關性,而且可以間接提升數學成績和讀寫能力,


是不是有點意外?運動對孩子學習、認知的促進能力,竟然從學齡前就開始了,

而在之前針對更大年齡孩子的研究中,研究人員不光發現運動有助于學習成績,而且先上體育課再上文化課,還是先上文化課再上體育課,哪個對成績幫助更大?都是有講究的,

2003年,美國芝加哥內帕維爾高中(Naperville High School)為那些成績不佳的孩子專門成立了一個閱讀班。

這個班的孩子可以選擇參加課后體育鍛煉或課前體育鍛煉,這個項目被稱為Learning Readiness P.E.(LRPE),也被稱為“零時體育實驗(Zero Hour PE)”實驗。

結果,所有的孩子成績都有所提升。而且,先運動(上體育課)再上文化課的孩子要比先上課再運動的孩子,成績提高得更快,

不管是上語文課還是數學課,都是如此,


后來這個教學實驗被哈佛醫學院教授John Ratey寫進了自己的書里——也就是日后的暢銷書《運動改造大腦》,

教授總結道,之所以先運動再上課的孩子成績提升更快,是因為兩點:

● 運動會增加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以及其他大腦化學物質的濃度。做運動,對大腦來說就像是服用了利他林或阿得拉這種興奮劑一樣,

● 運動有助于增加大腦中神經遞質和突觸的數量。長期運動,會讓大腦系統更完善。

同樣,臺灣腦科學家洪蘭也說過,激活孩子大腦的三大法寶之一就是運動,因為大腦會產生三種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血清張素和正腎上腺素


多巴胺增加,可以增強孩子的自控能力;

血清張素增加,可以鎮定情緒,緩解焦慮;

正腎上腺素,可以讓人更專注。

專注、自控、穩定,每一個元素都有助于提升孩子的學習效率。

查資料的時候,常爸還意外發現一個統計:2017年,42名狀元中有24人熱愛運動;2016年,63名狀元中,34名狀元喜歡運動。

除了有助于大腦發育外,運動還有很多好處,比如讓孩子更自信、體態更好、心理更健康、交友更順利等,


蔡元培說,完全人格,首在體育。

培養一個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應該首抓體育,

那達到什么標準才叫運動量足夠呢?

聯合國推薦的標準是,11-17歲的孩子,每天至少60分鐘中強度運動,

英國公共衛生署建議,5-18歲每天運動60分鐘。

綜合來看,讓孩子每天運動1小時,達到呼吸急促、微微出汗的程度基本可以達標,

也許當今社會,不是每個孩子拼命學語數外都能被“雞”出來,但至少每天抽1小時讓娃運動吧!哪怕娃真的天資不夠,成績不好,能培養出健康的體魄、陽光自信的性格,也是值得的啊!

所以,下次娃放學后說“我能先玩一會兒再寫作業嗎”,一定要微笑著說“去玩兒吧”

2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這篇文章很好看,也很有啟發

  2. 好文章,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