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把這個世界從根本上看作英雄主義的舞臺,醫生就成為了這個時代的英雄人物,」
< < <
11月6日,抖音原PO@Dr_zhengtao在網上分享了一段自己術后“豪飲”葡萄糖水的視訊,并配文“幸福就是4點下臺的葡萄糖,第二天接著科室會,出門診,籌備峰會。”這一視訊發出后在網路上引發熱議,
鄭濤醫生抖音截圖
在這次事件中,鄭濤醫生本來只是想記錄自己的工作狀態,以及術后的“放松”和能量補充,然而事件的發展和網友的評論卻出人意料。
不少網友看到視訊后評論:“手術室的葡萄糖你給錢了沒?”,這一評論的發出立馬引發了大家的討論,有人產生了同樣的疑問,但也有人認為這部分網友的關注點偏移了,醫生也不是鐵打的,真正值得關注的應該是醫生這么晚又挽救了一個生命,值得贊揚和歌頌。
抖音評論
這次事件再次將醫生這個群體推到了公共話語體系的討論中心。一直以來,醫患關系是社會中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難題,似乎除了醫生之外,沒有其他的哪個職業面臨著如此多的非議和不解,甚至是人身安全的威脅,醫生這個職業成為了在網路上被熱議最多也是最有爭議的職業之一,
此次爭論的發生歸根結底是醫生與病患之間的資訊不對等、權力不平衡導致的,網友對于這一事件點關注的偏移,反映出的不僅僅是能不能喝葡萄糖水的問題,更是醫患關系之間的異變。這種異變既來源于如今醫患之間強弱關系的流動,也來自于媒介對于醫生形象的神化建構,
http://事件關注的偏移,
權力強弱流動下的醫患關系http://
類似的事件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2016年5月,央視新聞就報道了這樣一則消息:安徽醫科大學部第二附屬醫院里,醫生陳磊和十余位醫護人員為器官捐獻手術忙了一天后,陳磊因頭暈癱坐在地上,護士長便拿出兩袋葡萄糖為他補充體力,
在這則報道的最后,媒體打上了一句“致敬”,然而卻同樣被網友質疑葡萄糖水的來源和費用問題,
2016年新聞截圖
為什么有網友會糾結于這一問題,并且對醫生群體產生如此大的苛責和敵意,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患者及大眾的知情權沒有得到保障,
在傳統的醫患關系中,患者進入醫院便處于被動的位置,看病就醫都要聽醫院和醫生的安排,對于專業知識的甚少了解和對于自己身體的不確定性,導致患者在與醫院和醫生的關系博弈之中,成為在權力場中稍顯弱勢的一方,很多時候只能聽之任之,
然而,也因為這種強烈不對等的資訊和權力關系讓病人對醫生產生了越來越多負面的刻板印象,當患者的身體沒有及時得到醫治或感覺遭到忽視的時候,便會對醫生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甚至是質疑,認為醫生不夠專業、亂用藥,擔心醫生在醫院中的額外支出都算在自己頭上,也因此要求自己擁有更多的知情權。
所以在質疑發生后的第一時間,鄭濤醫生就在自己的抖音賬號上進行了解釋,他表示:這瓶水是算進科室成本里的,不會算在病人身上,手術中算進病人的費用,必須是開具處方的,
鄭濤醫生抖音截圖
如果說在過去的醫患關系中,病人是所謂的“弱勢群體”,那么到了今天,醫患之間的強弱關系其實是在不斷流動的,患者在進入醫院之前不再是一無所知的,他們對于自己的病情有基本的判斷,對于就醫的流程有基本的了解,對于醫生有自己的批判標準和選擇方式。在這種情況下,患者的權力開始不斷得到強化,對醫生和醫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事件發生后,網友不僅僅是一味地表達情緒,轉而開始關注到其中”監管層面”的問題,關注葡萄糖水這類醫療資源的使用是否合規、關注醫院在使用物資上如何進行資金分配,網友當然具有質疑的權力,如果是正在做手術的病人或病人家屬,就更具有知情的權力,但如果把握不好語言的界限,知情權的使用就可能變了意味。
http://逐漸模糊的邊界,
合理發問與惡意揣測http://
醫患之間權力強弱關系的流動,沖破了大眾關于正當與過度之間的那堵墻,網路輿論的不斷發展,更是讓知情權的邊界和正當性變得模糊不清。在這次事件中,網友在不了解事實情況的基礎上,就直接把關注點放在“喝葡萄糖水,你給錢了嗎?”,也的確帶有些惡意揣測的意味,
鄭濤醫生事件網友評論
同時也有不少“網紅醫生”出來說話,對葡萄糖水的使用及醫院的規章制度進行了普及和解釋。
知乎科普
為什么醫護人員大半夜下了手術只能喝葡萄糖水來補充能量?醫院對于醫護人員的后勤保障是否存在漏洞?鄭濤醫生提到第二天還有科室會、出門診、籌備峰會等工作,醫生在如此高強度的工作狀態下如何保障每一個病人的生命安全?
這些值得關注和“知情”的合理發問無人問津,反倒是一些博眼球、激化醫患矛盾的問題活躍在評論熱榜上。
對自己不熟悉的行業,很多人似乎都會用思維定式來解釋問題,將自己看不懂的事情當作行業內幕,比如看選秀的時候懷疑有人做票、去餐館吃飯的時候懷疑都是地溝油,這些事情或許真的存在,但一定不是絕對的。
合理發問應該是建立在對事件有基本認知和判斷的基礎上做出的理性討論,而自認擁有知情權的人以程式正義的名義要求醫生作出解釋,在不了解醫院基本規章制度和醫學常識的基礎上,懷疑醫生把這筆錢記到病人頭上,強硬地要求醫生給出解釋和證明,這已經逾越了合理發問的邊界,甚至走向對對方人格的懷疑。
逾越合理發問邊界,被惡意揣測的不僅是鄭醫生一個,10月31日,在廣州中山三院就發生了一起持刀傷人事件,行兇者闖入診室將一名醫生砍傷,對于這樣的醫患糾紛,底下的評論卻是惡意滿滿。
中山三院傷人事件新聞及評論截圖
醫生術后喝一瓶葡萄糖水,不管醫生累不累,就去質疑這瓶葡萄糖是否合規,這個時候我們談的是標準,談的是制度;但當有人持刀砍傷醫生,后又跳樓自殺的時候,卻質疑醫生沒有良心和醫德,又講的是人性,講的是道義,這種雙重標桿把醫生們壓得無處可逃,
病人進入醫院消費,了解藥用在了哪錢花到了哪當然是病人的權利,不能因為醫生辛苦就不去合理發問,而回應患者的正當問題,也是社會監督的一種體現。但當探求問題的過程變得咄咄逼人,這種發問便失去了其正當性,逐漸走向惡意和揣測,
被“揣測”的不止是醫生如何運用醫療物資的行為,還有醫生“超乎常人”的意志。在大眾媒體的塑造之下,醫生被打上了各種各樣的標簽, 他們變成了天使,變成了超人,在許多人的眼里,醫生似乎成為了不需要吃飯睡覺可以二十四小時連軸轉的永動機, 一點正常的生理需求都會被無限放大,一瓶葡萄糖水也是不被允許的。
http://被標簽化的醫生,
媒介塑造下的英雄神話http://
媒體對于醫護人員長期標簽化的宣傳方式,讓大眾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對醫生的刻板認識。隨便在搜索引擎中打下“辛苦”“累趴”“致敬”等詞,就能自動關聯到各種各樣有關醫生的新聞報道。尤其隨著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醫療職業劇和紀錄片的出現,醫生這個職業逐漸被神化了。
百度搜索“醫生累趴”截圖
威廉· 詹姆斯曾經說過:“人類把這個世界從根本上看作英雄主義的舞臺,”每個人都渴望成為英雄,但并非人人都可以成為英雄,為了克服自己內心的挫敗感,我們會選擇一個公認的英雄,在他們的身上投射某種情感,并產生英雄崇拜。在今年的疫情期間,醫生們便成為了公認的“戰疫英雄”,
從甘肅援鄂護士集體剃光頭,到海南一醫生因為拒絕值班發熱門診和隔離區遭到開除,種種新聞報道讓醫生仿佛被釘在道德的十字架上,在其他行業看來,可能只是是否敬業的問題,在這個行業卻成為了無法跨越的道德門檻,
援鄂護士剃光頭新聞截圖
海南醫生新聞截圖
當大眾對“英雄”有著無限高的道德期望后,醫生所做的一切奉獻都變成了理所應當,一旦有喝葡萄糖水這樣不符合大眾期待的事情出現,輿論便會出現爭論和質疑,張文宏醫生就曾在疫情期間對媒體說:請停止歌頌無謂的犧牲。
張文宏醫生接受媒體采訪
在現代化不斷發展的今天,行業越來越細分,每個職業有著各自的使命和職責,誠然,醫生的使命是治病救人,但這也只是一種工作而已,過度的宣揚和歌頌將本應是恪盡職守的醫生神化為了無私奉獻的英雄形象。
盡管如今有越來越多的醫療紀錄片出現,也有諸如丁香園、Do醫生等醫療領域的公知活躍在網路世界,但大眾對于醫療領域仍是缺乏知情權的,事件能夠引發爭議,根本還是在于醫生與患者之間無法共情,被神化的醫生形象套住了大眾,也困住了醫生自己,
誠然,我們需要英雄,在英雄的外延和內涵不斷被擴大的今天,在某些特殊關頭,醫生也的確能被稱之為英雄,但英雄不代表著神話、不代表著他必須具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和犧牲、更不代表著他有義務沖鋒陷陣而不求回報,
在被塑造為英雄之前,他們都只是普通人;在被稱為白衣天使之前,他們都首先享有做人的權利、累的權利、享有休息和被理解的權利,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