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讓國人向往而矛盾的朝代,關于宋朝的討論也是至今不得停歇。在自媒體領域,關于宋朝的文章也占有較大篇幅,有趣的一點是,在這些文章或是評論中,無論寫人寫事,也不管說好話還是發牢騷,有關宋朝,人們總會說上一句:“北宋無將,南宋無相”,
這句話最初由某位網紅老師而引用(也許是他首創),此后便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同和追捧。這確實是一位令人欽佩的老師,要知道,歷史是非常復雜的,絕非像戲臺上的角色只有一副固定的臉譜,因此,用這么簡短、順口而且易于流傳、更讓人易于接受的幾個字就能給一段歷史做出一個概括性的總結,還是頗有幾分功力的。
然而佩服并不代表認同,而且理由也是一樣的——歷史如此復雜,是非如此曲折,豈是幾個字就能概而括之而且能夠基本還原事實真相的?或許司馬遷可以做到,但并非人人都是司馬遷。北宋是否真的無將,南宋是否真的無相?這一切有待商榷,這現象值得反思,
大陸的歷史上從來不乏良將,堪稱將星云集,大陸歷來也有設武廟祭祀古之名將的傳統,從唐朝設武成王廟并以“十哲”和64名將從祀,到宋朝改為古今72名將從祀,再到元朝將從祀名將縮減到10人,一直是追尊姜尚為武成王,作為主祀對象。明初朱元璋廢除姜尚的武廟祭祀,使得大陸的武廟傳統中斷了300年之久,
清雍正八年,改封關羽為武圣,并以關帝廟為武廟,但從祀者只剩下了關興和周倉二人,到民國初年,國民政府曾推行過“關岳合祀”計劃,在各地設立關岳廟,正位左祀關羽,右祀岳飛,陪祀24人中,便有三國時期的張飛、趙云和兩宋的曹彬、韓世忠、狄青、劉锜,
可見時代不同,尤其是朱程理學成了主流思想之后,連人們評判武將的標準都不一樣了,曹彬和狄青似乎也能代表北宋武將的水準,但是韓世忠和劉锜?前者除了打過一場有名的黃天蕩之戰,其結果還是:
“舟軍殲焉,世忠僅能自免,”(《金史·卷七十七·列傳第十五》)
剩下能拿得出手的就只有個大部分人都沒聽說過大儀鎮之戰。而后者仗倒是沒少打,有勝如順昌之戰的也有敗如富平之戰的,但似乎從未在任何一場重大戰役中起到過至關重要的作用,
受元清的影響,后人對宋朝武將多有抬高、神化之舉,其實宋將的軍事素質和成就較漢唐先賢差之遠矣
真正能代表南宋武將最高水準的,除了岳飛,應該是孟珙,是吳玠、吳璘兄弟,是余玠,是王堅等我們可能并不太熟悉的名字,
孟珙號稱“屹然為東南砥柱者有年,珙亡而宋事遂不可支,”(《唐宋御夷得失論》),不但親手滅金,而且在荊襄、四川兩大抗蒙主戰場屢屢挫敗敵軍進犯,并創造性運用“藩籬三層”理論構建了長江中上游的防御體系,使得哪怕在他死后蒙古人仍在這道鋼鐵防線面前撞得滿頭包,宋蒙之戰一直延綿了45年,南宋成為正值鼎盛期的蒙古人在歐亞大陸上最難啃的一塊骨頭,孟珙當為首功,故而他被前蘇聯著名的軍事史學家沃爾科戈諾夫稱作13世紀大陸最偉大的“機動防御大師”,
有吳玠、吳璘兄弟守四川,金人寸步不得入蜀;吳氏兄弟逝去后,覬覦天府之國的強盜換成了蒙古人,結果又有余玠守川固若金湯;余玠被朝中小人害死后,又有王堅堅守合州,殺死蒙古大汗蒙哥,直接導致蒙古第二次攻宋之戰無功而返。
事實上,自從南宋政權逐漸穩定下來以后,與金、蒙前后兩大對手的交鋒主要是圍繞淮河、荊襄和四川這三大戰場的攻防戰,而且基本以守為主,因此南宋有代表性的名將其實類型非常單一,那就是以擅守而聞名。寥寥幾個進攻意識強烈而且頗有作為的將領,如李寶、劉整等,基本都不受重用甚至受到猜忌和迫害,所以要么曇花一下,如李寶指揮的唐島海戰,要么干脆憤而投敵,比如劉整,
無論宋金還是宋蒙戰爭,四川、京湖(荊襄)和淮河都是三大主戰場,南宋都是防守的一方,盛產各種守將
相對從始至終被動挨打的而盛產各種守將的南宋,倒是被認為“無將”的北宋其實才是真正的“戰爭販子”——無論是開國時的南征北討一統中原還是此后的對遼、對西夏的戰爭中,都是北宋打響的第一槍,而且在戰爭的過程中,北宋也始終是盡量保持進攻方的姿態,只是經常打不贏而已……不過也正是這樣的好戰、敢戰以及酣戰,才使得北宋相對南宋而言,更容易造就和催生名將,而且這些北宋將領無論在戰術形式的多樣性,還是軍事體系的組織性等方面,其實是要遠遠領先于南宋將領的。
我個人以為的北宋第一名將是個有些陌生的名字,那就是李繼隆,這位小李哥是宋太宗趙光義的大舅哥,曾先后參加過滅后蜀、北漢、南唐的開國戰爭,居功至偉;在宋遼第一次幽州之戰中大敗耶律休哥,在北宋慘敗的第二次幽州之戰中全師而還,又在端拱元年和次年兩敗耶律休哥,斬首數萬,使得遼軍10年不敢南下;在對西夏作戰中,李繼隆更是兩敗李繼遷,生擒李繼捧,打得黨項人聞李色變,
其次應該就是曹彬、曹瑋父子。老曹最大的功績應該是在北宋開國的統一戰爭中,他作為實際上的主帥當居首功,不過在打遼國的時候他的表現就比較差勁了。老曹之所以名氣大,被很多人認為是北宋第一名將,在于他的資歷老,孫女、外孫女又當過皇后,而且老曹政治大局觀強、態度佳、人品好,“曹侍中彬為人仁愛多恕,平數國,未嘗妄斬人,”(《涑水記聞·卷二 》北宋·司馬光)。而老曹的四子曹瑋最牛的地方在于從軍40載,卻未嘗一敗,尤其是三都谷之戰大敗青塘吐蕃部,使得北宋籠絡住了河湟地區的吐蕃部落,保證了西北防線的安全,為后來的收復熙河打下了基礎。
小曹其實非常厲害,沒有他打下的基礎,宋夏戰爭可能就是另一副模樣了
小曹在軍事上的才華和功力,連蒙古人都非常佩服:
“瑋用士,得其死力。平居甚閑暇,及師出,多奇計,出入神速不可測,”(《宋史·卷二百五十八·列傳第十七》)
此外如大名鼎鼎的名將狄青,曾以武將之身出任樞密副使,這在偃武修文的宋朝簡直就是個異類,比如堪稱西北對抗西夏中流砥柱的以種世衡、種師道為代表的“種家軍”,比如在北宋開國戰爭中功績不亞于曹彬、卻因演義變成千古大反派的潘美,比如主持熙河開邊,并直接導致西夏差點亡國的王韶,再比如堅守汴梁抗擊金兵,臨終仍高呼“過河”的宗澤等等,數不勝數。而且北宋的將領進可建朝滅國,退亦能力保家國,起碼在這一點上就比南宋的后輩們要強得多,
而且就連北宋的太監都很能打……我說的可不是童貫那個二百五,而是秦翰、李憲。限于篇幅,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問問度娘,你會發現別朝的太監大都是欺軟怕硬,唯獨北宋的太監那才是真的狠人,
就算比演義,北宋也有忠義楊家將,十二寡婦征西……
而南宋武將中唯一的“異類”岳飛,其實也是北宋河北軍事體系培養出來的尚且不說,更重要的是岳飛的偉大之處在于其精神,單純從戰績角度而言,也沒比北宋的先輩強到哪兒去,李繼隆的手下敗將耶律休哥就不見得比完顏宗弼差勁吧?
岳飛其實是北宋河北軍事集團培養出來的將領,南宋的政治風氣下真的很難涌現出這樣具備進攻意識的武將
所以千萬別信什么“北宋無將”,名將這玩意北宋就算質量差點,起碼也不比南宋差,甚至更強。
提起北宋名相,我的腦海里立刻涌現出趙普、寇凖、范仲淹、韓琦、富弼、文彥博、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等一大堆名字。那么南宋呢?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秦檜、韓侂胄、史彌遠、賈似道這幾個貨色,即便并非都是像秦檜那樣的大奸大惡之輩,但通常都逃不出個“奸相”之名,即便還有像虞允文、趙汝愚、文天祥、陸秀夫這樣的忠義之輩給南宋的宰相挽回幾分顏面,但還是有被北宋甩出幾里地的感覺,因此“南宋無相”似乎成了事實?
要充分理解這個問題,還是要從宋朝的官制說起。
經歷過五代那個混亂分裂的那個黑暗年代,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后心里其實是很慌的。當時在他的心目中,頭等大事想必不是什么一統天下、驅逐韃虜、收復漢土,恐怕也沒什么追秦皇、趕唐宗,成為千古一帝的雄心大志,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是坐穩屁股下面的那個皇帝寶座,而且子子孫孫一直坐下去,別讓宋朝成為五代之后的“六代”,
兩宋的政治制度從來不是為了發展和強大而設,全都圍繞保證趙宋皇統延續而立
所以他首先做的事情就是用一杯酒徹底砸斷了北宋武將的骨頭,但是還不放心,又找了個盟友一起繼續壓制武將,那就是士大夫,北宋堪稱士大夫的天堂,文官待遇之好堪稱又是個空前絕后,不但有不殺士大夫的“祖訓”護體,還不用擔心被打屁股,犯了錯到基層走一圈照舊還能回來,甚至連具體的工作都不用做:
“六月戊申,命司馬光都大提舉修二股工役,呂公著言:‘朝廷遣光相視董役,非所以褒崇近職、待遇儒臣也,’乃罷光行,”(《宋史·卷九十一·志第四十四》)
趙宋皇帝雖然拿士大夫當盟友,但實際對他們還是不放心,所以又給士大夫準備了兩記陰招,一個叫疊床架屋,一個叫異論相攪。
就拿東西二府來說,作為在趙姓皇帝領導下掌管宋朝最高權力機關,是由宰相辦公機構“中書門下”和負責軍政的樞密院組成。其中宰相稱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后改稱尚書左右仆射等),同設2-3人,又設參政知事(副相)若干人;樞密院原設樞密使1人,樞密副使2-3人,后來皇帝還是不放心,在元豐政改后不再設樞密使,而改設知樞密院事、同知院事、簽書院事一大堆。目的就是誰都能說了算的同時又誰也說了不算,只好找皇帝當裁判,最后還是皇帝說了算。
這種重復而且復雜、效率極低,純屬自找麻煩的官制,就叫疊床架屋,
有了疊床架屋,異論相攪就很好理解了——寇凖不是名聲好嗎?那就找個王欽若跟他打擂臺,拼命給他抹黑;范仲淹不是想改革嗎,那就找個呂夷簡給他扯后腿,省得老范改革搞成了權力太大、名望太高威脅到皇帝;宋神宗趙頊哪怕再想革除弊政、哪怕再信任王安石,也要先后推出文彥博、吳充等舊黨成員牽制老王,讓后者瞎忙一通最終還是黯然下課,
北宋的所謂“名相”,是“說的天下無敵,做就無能為力”的無用書生的典型代表
所以北宋的那些所謂的“名相”,其實在他們仕途的大部分時間里都在忙著內斗、黨爭,反正干正經事的時候不多,就算像范仲淹、王安石這樣想干點什么實事的,在皇帝拉偏架加上一大堆反對派扯后腿的情況下,最終基本上也是什么都干不成,而且還造成了更壞的效果,比如加劇了黨爭,造成了社會秩序的混亂。
司馬光著史基本無敵,歐陽修堪稱一代文宗,范仲淹的人格魅力在北宋無人可比,王安石的執著精神和詩文煉字功力更是讓人佩服,但要說他們身為宰相為北宋的發展和強大作出了多么突出的貢獻?呵呵,這就是想多了。
相比于北宋長期處于和平條件下(宋遼在澶淵之盟后停戰百余年,宋夏戰爭連關中都威脅不到),君臣閑極無聊成天勾心斗角,南宋從建國起就始終面臨亡國滅種的威脅,雖然士大夫們黨爭的余興未消,但是秦檜等宰相只能哀嘆“臣妾做不到啊”,
所以南宋從秦檜開始,就基本不再延續疊床架屋和異論相攪的“祖制”,宰相基本成了“獨相”,位高而權重,頗有恢復漢朝丞相職權的趨勢,此后的韓侂胄、史彌遠、賈似道等人基本都是大權獨攬的“權相”,這與北宋的宰相是最重要的一點不同,
南宋宰相的名聲大都毀在秦檜頭上,就以權謀私、私德敗壞而言,北宋的大部分宰相不見得比史彌遠之流強哪去
在不同的時代背景和體制下,韓侂胄、史彌遠、賈似道等這幾個名聲不咋地的南宋宰相,其作為和成就是否就一定比北宋的那些名相差勁其實是值得討論的。畢竟南宋這幾位其實還是干過一些實事的,比如韓侂胄主持了“崇岳貶秦”,史彌遠堅定的支持了孟珙,起用了趙汝愚、呂祖謙、真德秀等賢才,賈似道的管理才能在兩宋的宰相中都是頂尖的,
哪怕是北宋最好的宰相如范仲淹、王安石能夠“獨相”,也不一定能做得更好,畢竟宰相的作用在于“坐而論道,協理陰陽”,說白了就是妥協與平衡,而這偏偏是北宋的文官最不擅長的,尤以范、王這倆倔老頭為甚,情商尤低。
因為宋朝的士大夫沒有被皇帝砍頭之憂,就算得罪了皇帝或是在官場斗爭中失了勢,最壞的下場也就是“出外”,到基層走一圈,等到時過境遷了或是皇帝又需要異論相攪了,自然還能回到朝堂高官得做,在這種情況下,北宋的士大夫根本不需要妥協,更不敢妥協——因為那會損害到名望,對于士大夫而言暫時做不成大官不要緊,名望壞了可就要命了,那可是就再也做不成官了。
所以北宋的士大夫在官場上都跟斗雞似的,只有斗爭沒有妥協,動輒就是喊打喊殺你死我活,弄得皇帝不得不經常站出來當和事佬:
“(劉)摯等已謫遐方,朕遵祖宗遺志,未嘗殺戮大臣,其事勿治。”(《宋史·卷一百五十三·刑法二》)
所以在這樣的官場環境下,要說南宋無相,其實北宋也沒啥好鳥,干脆說兩宋無相得了,
“北宋無將,南宋無相”這種明顯與史實相悖的說法之所以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同和追捧,其實與宋朝的政治傳統有關,也跟北宋和南宋面對不同的局勢作出的不同選擇有關,
兩宋319年雖然幾乎都與戰爭相伴,但北宋和南宋所面對戰爭的性質和威脅程度是截然不同的。在北宋的靖康之變以前,無論是宋遼之戰還是宋夏之戰,其烈度和波及的范圍都不足以威脅到趙家皇帝的安全與統治,因此他們最關心的并非外患而是內亂,
韓琦這位北宋宰相的代表,除了權謀手段其實沒啥值得稱道的地方
因此北宋堅持偃武修文是最堅決的,武將的地位在北宋極其低下,哪怕是貴為當時軍中第一人的狄青,也只能任由文官肆意侮辱,最終郁郁而亡:
“(狄)青出立于子階之下,懇魏公(韓琦)曰:‘焦用有軍功,好兒,’魏公曰:‘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此豈得為好兒耶!’立青而面誅之。”(《默記·卷上》)
不僅如此,北宋在大部分時間里連武將領軍作戰的權力都剝奪得一干二凈,堅持以文官為帥,比如在宋夏戰爭中,宋仁宗堅持起用范雍、韓琦、夏竦等文官為帥,直接導致了三川口、好水川和定川寨這三場慘痛的失敗,能戰善戰西軍精銳損失殆盡,過了近30年才恢復元氣。
不過相比武將恃功自大、自立,趙宋皇帝覺得這樣的失敗還是可以接受的,所以直到南宋這種惡習仍未完全消失。比如因為起用張浚這位號稱張良后人的文官為帥,南宋連吞富平之敗和符離大敗兩大苦果,
兩宋軍隊大部分時間里不但要跟敵人斗,還得被皇帝和文官各種扯后腿,自然打不了勝仗,
北宋的武將地位低下,連打仗都得屈居文官麾下,自然會被遺忘或是埋沒,但這與“北宋無將”絕非一回事。
而在南宋,趙家皇帝面臨的最大威脅變成了異族南侵、亡國滅種,在這種更為直接、更為現實的恐懼面前,他們不得不做出妥協,對武將做出一定程度的放權,使得南宋的武將有了施展自己才能的舞臺和空間,于是才讓人有名將輩出之感,
但是南宋皇帝需要的武將,仍是看家的狗而非下山的虎。所以當岳飛立志恢復中原、直搗黃龍的時候,哪怕沒有秦檜使壞,趙構也會毫不猶豫的殺掉或是廢掉他。所以孟珙打算反攻河南后邊被迫致仕,最終郁郁而終,吳階功高之后便被閑置,余玠更是莫名暴卒,王堅也是因受猜忌郁憤而卒,
因此說南宋的武將跟北宋的同行,在本質上沒什么區別,要說“無將”,兩宋也是一個德性,而且都是趙家皇帝造成的,
類似岳飛被十二道金牌追回這樣的悲劇在南宋屢見不鮮,相比北宋,其實南宋武將的下場更為凄慘
由于長期處于和平環境,武將地位低下,所以北宋政壇的焦點永遠是那幾位文官大佬的窩里斗,給人造成了“北宋無將”的印象;而南宋的國防壓力巨大,戰場上的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武將備受推崇,所以在朝中獨攬大權的宰相們反倒不那么引人注意,或者經常被人當作反角,這似乎就是“南宋無相”的由來。
其實歷史哪有那么簡單,跟沒有那么巧合的命運安排,不過是大時代下的表象罷了,
說北宋缺將,南宋缺相.顯然不合邏輯!北宋缺將,能建立大宋嗎?南宋缺相,能有文化科技商業第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