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高知縣宿毛海域全速試航的”大和”號戰列艦。
80年前,舊日本海軍最強戰列艦”大和”號下水。該艦于1937年11月4日在廣島縣吳市的吳海軍工廠動工,1940年8月8日迎來下水儀式,同時命名為”大和”。
在下水儀式上,既是皇族又是海軍大佐的久邇宮朝融王代替天皇出席,雖然如此,并沒有多余的參觀者,全程在與建造相關的約1000人注視下,默默地進行,
大和級戰列艦可謂是背負著日本海軍的所有希望,受到如此高度期待的”大和”號卻得不到一個像樣的下水儀式,既沒有軍樂隊的演奏,也沒有觀者如浪潮般的拍手和”萬歲”歡呼聲,為什么日本海軍要給”大和”號選擇這樣一個下水儀式呢?這與當時的世界情勢有著莫大的關系。
▇舊日本海軍驅逐艦”磯風”號舉行下水儀式,艦上掛滿了彩旗,而”大和”號只能舉辦一個靜默的下水儀式,
將時間倒回到6年前的1934年10月,日本政府與日本海軍決定不再遵守限制了以戰列艦為首的軍艦保有量的《華盛頓海軍軍縮條約》,當年年底的12月29日,向締結了條約的其他各國通告了這一決定,同時便著手設計新型戰列艦。
1936年,日本海軍決定新型戰列艦搭載460毫米的超大口徑主炮。這個決定是以美國海軍戰列艦為參照考慮的,兩軍交戰,美國海軍的戰列艦必須要通過寬度有限的巴拿馬運河,因此,美軍的戰列艦艦寬受限,不能搭載口徑超過410毫米的主炮,正是預見到這一點,為了保證在艦隊決戰中的優勢地位,日本海軍采用了460毫米的主炮。
1937年3月末,日本海軍定下了新型戰列艦的最終設計方案:標準排水量6.4萬噸、全長263米、9門460毫米主炮、最大航速27節。不過,日本能夠建造此巨型戰列艦的造船廠只有吳與橫須賀兩家海軍工廠以及民間的三菱長崎造船廠,最終選擇規模最大的吳海軍工廠建造1號艦。
▇吳海軍工廠航拍,為了隱藏建造中的”大和”號,日本海軍采取了各種措施,
“大和”號開始動工了,但有些問題不得不考慮。如果在建造的過程中,美國、英國等西方列強也同步掌握日本新型戰列艦的數據資料等,早早制定好應對策略的話,說是新型戰列艦,卻也在早期階段就失去了戰略上的價值,
于是,在新型戰列艦服役之前,日本海軍盡一切可能的隱藏新型戰列艦的存在,給西方列強來一個措手不及。
日本海軍都想了什么招?在新型戰列艦建造的船塢搭起巨大的屋頂,沒有屋頂的部分,又準備了大量棕櫚葉做成的席子用來遮蓋。
▇現在的吳市船廠,左側的廠棚就是建造”大和”號時搭建的,
如果哪戶人家處在能夠看到造船船塢的位置,就禁止這些人家打開靠海一側的窗戶,還在道路上立起遮擋的圍欄,此外,在船廠附近通過的鐵道沿線靠海一側設置長長的鍍鋅板圍墻,甚至還讓通過這里的列車將靠海一側窗戶全部關閉。
▇舾裝中的”大和”號,如此巨艦,日本海軍卻隱藏得如此之深。
當然,出入工廠的作業人員全部都要逐一檢查,如果沒有海軍大臣的許可證,嚴禁進入參觀。
“大和”號的建造就是在這樣嚴重管控下進行,正因為如此,它的下水儀式正如前文所述的那樣悄然進行。
不得不承認,日本海軍的隱藏措施相當徹底。”大和”號下水儀式當天,特意讓陸戰隊在吳市內進行巷戰演習以吸引市民的注意力,同時還讓警察和憲兵守在市內各個重要地點,海上派出警備艇,除了嚴加監視港內往來的船只,還施放煙幕隱藏船塢內正在進行的事情,
下水儀式結束后之后,”大和”號接著進行舾裝、公試等,這些均在日本海軍的大力隱匿下進行,直至1941年12月16日服役。不過,”大和”號服役后,對一般的大陸民眾,日本海軍仍是采取保密措施,部分新聞報導有明確說明海軍有新式戰列艦,但艦名等詳細資料到了戰后才公開。
1945年4月7日,史上最強戰列艦”大和”號在鹿兒島縣坊之岬被美軍擊沉,這件事情也沒有在大陸的新聞中報導,
▇”大和”號在坊之岬海戰中中彈,后部升起白煙,
現在,吳市各處都能看到與戰列艦”大和”號有關的事物,還建立了”大和”博物館,此事若放到75年前,簡直不敢想象。